首页 >> 省厅动态

为乡村振兴添把“文化柴”——高校专家为山东“乡村文化振兴”寻找着力点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齐鲁文化历史悠久,众多的乡村间发展出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何让这些乡村文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日前,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山东“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打造山东乡村文化振兴的“齐鲁样板”,深析原因,把脉开方。

  “旧礼复原”不如“旧事新办”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王钧林1995年就开始关注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并在当年的《学术月刊》上发表论文《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他表示,民风民俗、家风家训、道德秩序以及民间传说等,都是无形的乡村文化资源,具有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王钧林认为,今天的乡村文化振兴要把“礼仪”建设作为抓手。振兴与复兴相近,但又完全不同。在他看来,“旧礼复原”只是具有历史认识价值,让我们认识过去的礼仪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在今天却没有应用价值。

  王钧林强调,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都说三代不同礼,这说明历代思想家都意识到,时代不同礼仪就应该有所不同。只有全新的解读、精准地把握才是振兴的关键。

  德州市庆云县红白喜事新礼俗接地气。在庆云县渤海路街道范庵村,全村共460户1430人,都住楼房,且大多经商。这些年,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随之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村民只能有苦自知。2015年,范庵村开始向这股攀比歪风宣战,取消了延续近百年的“看日子”老黄历,实行统一仪式流程,不烧纸车马,取消吹鼓手、哭灵,明确规定白事“一碗端”,红事每桌不超过300元。每个村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在村文化中心,一间400多平方米的大厅成了红白理事会接待处。“谁家有个红白事,都能在这里接待,免费使用。”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安说,通过宣传引导,村里的红白事待客办席全都不出村了。“旧事新办”让庆云县的农民深深“松”了一口气。庆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建华表示,目前他们正在酝酿倡导一个新民俗,“白事将统一由党支部书记致悼词。”

  “我们现代社会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乡村层面,都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特点,重新制定一套能够被广大农民认可接受的现代礼仪,让其在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中,既可持续传承,又可持续发展。”王钧林说。

  “文化沙漠”需要“内生机制”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乡村文化受到了破坏,有不少乡村已经变成了“文化沙漠”。当前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两大要素就是人才和资源,王钧林强调,乡村文化振兴急需寻找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过去的乡村文化都是自发生成的,有内生机制,现在的乡村已经失去了内生机制,而消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精英资源流向了城市。”王钧林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农村向城市全面开放。把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企业家、文化学者返聘回农村,实际上就是把社会的精英迁回到农村了,同时也把资金财富带回到了农村,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双向良性互动。

  乡村精英不但是乡村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乡村财富的创造者,作为“新乡贤”他们就是乡村文化“活”的载体。近年来,邹城市唐村镇通过弘扬乡贤文化,开展“儒风唐韵”新乡贤文明行动,鼓励乡贤发挥自身优势与作用,传承优良家风家训,调节村民矛盾、参与乡村治理,为家乡发展引资、引技、引智,使乡贤文化渗透到乡村民生、党建、移风易俗、镇域经济等方面,以乡贤聚力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村庄都在消失。“村庄的消失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一个文化毁灭问题。”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守森表示,乡村文化的振兴就应该先修复文化,再保护文化,最后是振兴文化。“作为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文化载体。一个村只要有一个学校在,这个村子就有生机,有文化气象。学校不是基于学生的价值,而是为这个村带来文化的焦点,一个文化的辐射源,让村子‘活’起来。”他建议应恢复“一村一校”。

  “把握火候”提升“幸福指数”

  农村丰富的产业资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传统文化已深入人心,但振兴乡村文化,似乎还欠缺“火候”。

  我省是农业大省,60%以上的农产品都形成了外销。通过繁荣产业的发展,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文化,如农耕文化、农业休闲文化、农产品创意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山东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风祥表示,新兴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完善。

  张风祥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找到文化致富的新路径。同时,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和风采。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于孔宝认为,先把文化资源做成文化产品,再把文化产品壮大成文化产业。“目前很多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文化的支撑,由文化产业做民俗文化,这也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途径和方式。”

  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教授王纪明则从七个方面对乡村文化的振兴进行了考核衡量,“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养、健康的生产生活习俗、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设施活动、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完善的历史文化传承、美丽的生活居住环境。”他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做好顶层设计。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