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砥砺奋进的五年·文化 > 发展成就
发展成就
重庆: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20 09: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10-20

   

 重庆原创话剧《幸存者》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为话剧《幸存者》剧照。

中国文化报驻重庆记者 侯文斌 摄

    中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文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系列重要讲话作为推动文化发展改革的总遵循,坚定文化自信,注重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文化内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推动出台《重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颁布实施《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等9项法规规章,探索文化大部门制,形成上下贯通、市区县联动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市、区(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46项,下放市级行政审批12项,压缩办理时限35%;实施文化市场“黑名单”“红名单”“警示名单”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率先开展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制,形成市馆带区县馆、区县馆带乡镇文化中心的资源共享格局。完成8家市级文艺院团、19家区县文艺院团改革,以“存量换增量”方式解决了4个市级文艺院团“一团一场”问题;完成174家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整合33个区县有线电视网络;推动报业、广电、出版、新华四大市属文化集团大幅精简二级机构,消除僵尸企业;市财政注资10亿元组建重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市级国有文化资本运行主体;重数传媒创业板IPO获中国证监会受理,重庆华龙网、新华传媒、有线网络公司上市方案获中央文改办批复。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增强文化引领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2013年以来,新创排演舞台艺术重点剧目16台,荣获全国性重要奖项100余个。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血战湘江》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推出电影《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提升了重庆城市形象和美誉度。电视剧《海棠依旧》荣获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组委会特别奖,《绝命后卫师》等5部电视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周恩来在重庆》等3部电视剧获得“飞天奖”。《中华大典天文典》等3种出版物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展演交流深度拓展,组织10余台优秀剧目和数百件美术作品赴国内其他省区市和海外交流展演,组织50个艺术团300多个优秀节目参与国际国内交流展演,展现了重庆文化的独特魅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增强文化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抓建设、强阵地,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面积568平方米;成功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个、示范项目6个和国家公共文化标准化试点城市1个。抓服务、保供给,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720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开始,投入1.79亿元购买10万场文艺演出,惠及群众3000余万人次。抓创新、提效能,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物联网技术,在全国较早建成公共文化物联网,构建起“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被文化部列为2015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以农村电视扶贫、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直播卫星户户通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完成9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50座无线发射台站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

    推动文化产业提速发展,

    增强文化硬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围绕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创新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市财政设立每年1亿元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设立规模为3亿元、15亿元的两只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金21.5亿元。成功引进华侨城集团、恒大集团、美国六旗娱乐集团等国内外品牌企业,投资建设重庆华侨城山地欢乐谷、九龙珠宝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成功创建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个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建成37个特色文化集聚区。新兴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猪八戒网上榜第九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名单,15家民营文化企业成功上市。连续举办5届重庆文博会、9届西部动漫节;成功举办首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拉动文化消费13.8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文化市场主体达9.39万家,注册资本金3200亿元。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92.69亿元,占GDP的3.34%。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增强文化传承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工作重普查、抓规划,圆满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48万件;实行主城区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一张图”管理。保护工作重投入、上项目,5年来投入资金近25亿元,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200余个,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维修工程获评“全国十大优秀文物维修工程”,潼南大佛本体保护修复工程、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分别获评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十大考古新发现。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每年推出专题展览120个以上,累计接待观众上亿人次。全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增至44家,川剧列入“申遗”预备名录,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

    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

    增强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建成从城市到农村,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综合覆盖的多终端、多功能、多服务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86%、99.19%。所有区县广播电视台实现标准化,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在西部地区率先获得互联网电视内容牌照和手机电视牌照。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自主开发新媒体产品,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矩阵;重庆报业集团在全国报界较早建成全媒体互通“中央厨房”技术平台,形成16网、243个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的立体传播格局;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三家出版社平均生产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发展城市影院179家,银幕覆盖率2.57万人/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重庆文化代表团累计出访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实施近400个文化交流项目,推出川剧、京剧、杂技、曲艺等文化品牌,重庆动漫出口东欧、东南亚、西亚等地区,形成了文化交流与对外贸易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