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谈文化 > 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文化建设新时代 滋润基层百姓心
发布时间:2018-03-22 10: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3-22

不断建设地方特色文化

福建省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 柯国林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这给晋江文化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引我们不断挖掘和提升城市历史文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

  去年晋江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今年将持续加大文化供给,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全面推进文化场馆智能化建设,建设10个百姓书房,推进镇级(村级)综合文化站(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空间共享计划,新建或改建20个基层村(社区)文化室及戏台,持续开展“大美晋江”文化惠民工程等惠民活动。

  晋江市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连续举办三十届戏剧展演节、十届南音演唱节、二十一届南音演唱演奏比赛、二十七届侨乡谜会等。今年我市将持续开展戏剧会演、南音会唱、灯谜会猜、诗词会吟等活动,并出台扶持推动晋江本地戏曲、曲艺艺术发展的实施办法,设立晋江非遗展示馆、建设晋江历史文化名人展馆,通过多种举措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晋江市高度重视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打造、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寻文化遗产保护的晋江做法。新的一年,将加快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中草庵、金交椅山窑址两个申遗点的本体保护、内涵提升及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晋江文化工作者将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坚持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挖掘和宣传城市的历史文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

 

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委员会主任 郑丽娟

巴南区“巴歌渝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节目展演中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接龙吹打表演。

中国文化报驻重庆记者侯文斌 摄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感触很深,进一步增加了对今后文化事业发展的信心。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委员会近年来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立足“全民文艺普及”,引导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和表演,促进“一镇街一品牌”特色文化建设,筹办免费文化惠民艺术培训班30余个。3月1日,“巴歌渝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节目展演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上演,多家网络平台同步全程直播,超过47.5万人次观看直播并参与互动,群众自觉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为基层群众送去丰富精神食粮,让老百姓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力量。在新建成的文化艺术中心,开设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区、市民学习中心等特色场馆,为读者提供多种服务,每日接待群众达4500人次。

  今后,我们将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巴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把区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为集图书阅览、文艺培训、艺术展览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窗口。(中国文化报驻重庆记者侯文斌 整理)

 

戏为媒,唱响临川文化

江西省抚州市文广新局局长 谭玉英

  “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作为文化工作者应积极践行,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

  抚州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故乡,素有“戏剧之邦”的美誉。这里不仅有戏剧大师汤显祖,还孕育了抚州采茶戏、盱河高腔、宜黄戏、广昌孟戏等戏曲文化。近年来,抚州市借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文化交流活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盱河高腔为主导唱腔,创排了盱河高腔·乡音版《临川四梦》,先后在全国巡演,《临川四梦》更是走出国门赴新西兰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还大力扶持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2017年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期间,我们组织民营院团在市区8个剧场开展了113场抚州地方传统戏剧文化惠民演出,今年春节又奉上了戏剧盛宴,让广大市民、返乡游子和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抚州韵味。今年,我们将深入打磨盱河高腔·乡音版《临川四梦》通过文化走出去,让抚州地方戏曲在更多地方唱响。同时,全力办好2018年全国采茶戏会演,激发抚州采茶戏、宜黄戏、广昌孟戏等地方戏曲的活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国文化报驻江西记者柯中华 整理)

 

加大城市文化承载力建设

黑龙江省东宁市文广新局局长 李淑清

  东宁市地处祖国边陲,近年来以文化项目为支撑,加大城市文化承载力建设,累计投资2027万元,完成了市博物馆建设,并于2017年3月正式开放。东宁市图书馆蓝悦移动阅读系统也于去年正式开通。仅2017年东宁市就投入1500多万元支持基层文化馆站、服务场馆标准化建设及市内图书馆、文化馆和各类博物馆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各类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如2017年举办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第32届小江南之夏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种文艺培训60余次,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东宁市文广新局将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文队伍建设、群文品牌建设、群文技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推动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城乡文化建设,用3年至5年时间将东宁市建设成基础设施过硬、群文队伍遍布城乡、群文技能显著提升的文化强市。(中国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张建友 整理)

 

当好群文工作的“追梦人”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文化馆馆长 王雅萍

西安市新城区文化馆与社会力量合作,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 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者,我认为,群众文化获得感与我们开门办馆、调动各种力量参与群文活动的开放度是成正比的。客观地讲,文化馆的力量是单一的,七八个人怎么服务全区几十万常住居民?只得广泛借助包括辖区企业、学校、景区及各类组织的力量,高举文化、文艺的旗帜,才能团结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大胆追逐文化梦想,收获快乐和幸福。

  近年来,西安市新城区以丰富全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广泛团结社会力量,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仅2017年就组织开展常规性群众文化活动303场,受益群众达38430人次。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架桥铺路”,把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内容引入新城区,推广新城文化。2017年,新城区与湖南卫视合作,在永兴坊陕西非遗美食街区策划拍摄陕西非遗美食节目,新城区多个非遗项目成为介绍重点。同年,我们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举办“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慰问演出活动,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艺术大餐。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群众的幸福感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新城区文化馆将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当好群文工作的“追梦人”。(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 整理)

 

对西宁刺绣的前景充满信心

青海省西宁市非遗项目传统美术(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陈玉秀

  “挑花”是几百年前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湟地区的传统刺绣技艺,以明艳的配色、民族风的图案装饰在鞋垫、枕套、靠垫、衣服上,这一点与江南绣品重在装饰的特点不同。“挑花”选料质朴厚重,作品广泛应用于高原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既有强烈的装饰美感,又有日常使用的实用价值,在青海几乎人人都用,可以说“挑花”是传统文化融于现代生活的典型产品。

  1998年我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开始创业,多次外出学习江南名绣的针法,又结合西部地区羌绣、苗绣和青海本地剪纸技艺,想走一条创新的传承路。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部门展开了细致调研,引导我系统整理全套工艺申报省级非遗,并将“挑花”命名为“西宁刺绣”。

  现在,我的公司已经招收数百名留守妇女、残疾人开展西宁刺绣规模化生产。这几年,国家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非常重视,尤其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我对西宁刺绣的传承前景充满信心。

 

弘扬传统文化 享受美好生活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综合教育实践基地校长 王品洁

  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长春市南关区综合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全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单位,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开发了茶艺、陶艺、木工等课程,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学校携手吉林省曲艺团,启动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曲艺艺术进校园活动,多名艺术家走进基地,为孩子们表演授课。此项活动已经形成常态化,它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实现融合,让传统文化的美好定格在教育基地,为基础教育播撒文化的种子。(中国文化报驻吉林记者张海梅 通讯员李卓林 整理)

 

真切感受到侗族大歌蓬勃发展的活力

国家级非遗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 吴光祖

三江非遗体验馆中,传承人向群众传授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我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由于传承的逐渐衰微,唱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学的年轻人更加少。那时候,我们完全靠自己的热爱和坚持,感觉像在单打独斗。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也加大对侗族大歌保护的力度:利用传承基地、乡村课堂在全县范围组织培训班,开展侗族大歌进校园活动,并把传承人请到课堂上,给我们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如今我在福禄乡的框里小学担任侗族大歌授课老师,每周为学生上8节课,其他传承人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侗族大歌。现在我们教大歌根本不愁没学生,在三江,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侗族大歌蓬勃发展的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对我们非遗传承人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尤其非遗法的实施让我们传承人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越来越有信心把侗族大歌传扬下去。(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郭凯倩 整理)

 

用文艺作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电影导演 郭啸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我自小生长在贫苦农村,深知扶贫要从观念扶起,只有村民们真正知道扶贫工作的好处,他们的思想才能从“要我扶贫”转变到“我要扶贫”。作为一名导演,我有责任去传递正能量,用艺术的形式让贫困地区的人们了解扶贫的政策、方式和益处。

  电影《一个不落》中村庄的原型是曾经极度贫困的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岭头村,岭头村以“特色产业+微商”的模式销售滞销小米,最终实现了整村脱贫。结合现实背景,电影将驻村扶贫队的艰难工作、村民们由抗拒工作队到主动脱贫心路历程的转变展现在银幕上,整部电影除一位专业演员外,其余均由当地村民以原汁原味的乡音出演,极富真实感。在岭头村首映后,村民们认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脱贫故事,很亲切。

  随着电影《一个不落》深入各个乡村展映,我希望它能将努力“脱贫过上好日子”的思想传递到更多贫困村之中,有效地激发人们心中的内生动力。(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郭志清 整理)

 

文化民生工程伴我成长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小学生 王丽丽

  我叫王丽丽,家住泗县山头镇宋圩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是个留守儿童。庆幸的是,在我成长岁月里有“送戏下乡”、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这些民生工程相伴,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色。

  泗县是泗州戏发源地,每年县里都会到村里送一场大戏,这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刻。我们会早早搬着凳子来到舞台前坐好,等待演出。上次县里送来了泗州戏《慈母恨》。该剧围绕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讲述了父母教育子女“严教是爱、溺爱是害”的道理。我觉得剧情感人,也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洗礼。

  离家两公里外镇子上有个文化站,有许多图书报纸可以看,文化站的叔叔还热情地教会了我使用电脑上网。每逢周末,我都会缠着爷爷,让他骑车送我去文化站与父母视频聊天,告诉他们我生活和读书的情况。对我来说,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中国文化报驻安徽记者郜磊 整理)

 

赶上了济南文化建设的好时候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群众 张萌萌

  到今年,我在济南生活已有10年,也赶上了济南文化建设发展最快的时候。我住在济南市槐荫区,地处济南市西部新城片区。2008年前后,小区附近方圆三五公里内都没有图书馆,孩子有时看书要么去老城区的书店买,要么跑到近20公里外的山东省图书馆借。

  2013年,小区附近的济南市图书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步行约10分钟。图书馆建得非常好,宽敞明亮、整洁温馨,坐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看书,无形中是对人的一种熏陶。刚过去的寒假,已上初中的孩子几乎天天待在济南市图书馆,很早就去排队占座。孩子跟我说:“稍微晚一会儿,图书馆就没座了。”当时我以为是寒假的缘故,前几天下班早,我去图书馆看了看,发现读者依然很多,但多数是上年纪的老人。

  听说济南市图书馆已开通了“快递借书”功能,网上预约后快递员会把书送到读者家门口,这种服务非常贴心。同时我也希望,未来家门口有更多的公共文化场馆,让孩子、老人都有休闲的去处。(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苏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