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通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试点工作有关情况。   
主题嘉宾:文化部办公厅主任、主持人于群,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军。
直播时间: 2015年09月23日 10:00 - 10:00
直播嘉宾:
直播图片 更多>>
  •  2015年9月23日上午10时,文化部召开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试点工作等情况。图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马思伟 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

  •  2015年9月23日上午10时,文化部召开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试点工作等情况。图为瞭望周刊的记者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马思伟 摄。

    瞭望周刊记者提问

  •  2015年9月23日上午10时,文化部召开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试点工作等情况。图为世界遗产杂志记者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马思伟 摄。

    世界遗产杂志记者提问

  •  2015年9月23日上午10时,文化部召开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试点工作等情况。图为世界遗产杂志记者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马思伟 摄。

    世界遗产杂志记者提问

  •  2015年9月23日上午10时,文化部召开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试点工作等情况。图为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马思伟 摄。

    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

直播视频 更多>>
    直播内容  
    文化部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嘉宾 文化部办公厅主任、主持人于群]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文化部新闻发言人于群,今天文化部召开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文化部新闻办,也代表我本人,预祝各位记者朋友中秋节、国庆节双节快乐。大家知道,公共文化现在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文化领域的一个民生工程,非常受关注。今年“两办”也专门出台了关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文件,其中数字文化建设是面向未来、适应新的时代的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所以我们今天向大家介绍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一些情况。另外,我们还要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受社会关注,老百姓都知道“非遗”这个词。提高传承人的水平,政府在这方面怎么做?我们今天也请有关司局的同志介绍一下情况。[2015-09-23 10:10:51 ]

    [嘉宾 主持人]今天出席发布会的人员有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军。感谢你们出席这次新闻发布会。下面首先陈彬斌同志介绍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总体情况。[2015-09-23 10:13:12 ]

    [嘉宾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诸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长期关注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相关情况和进一步的打算。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为了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的公共文化发展,文化部和财政部陆续组织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具体来讲,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区、镇、村6级网络,地市级以上的平台已经搭建完成。通过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在乡镇街道建设了一大批服务点。我们这三个工程各有侧重,互相衔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公共网络。[2015-09-23 10:16:25 ]

    [嘉宾 陈彬斌]第二个是资源库群初具规模。包括共享工程的各级资源已经达到412.46TB,其中有140个TB的数字资源在我们数字图书馆虚拟网进行共享。还包括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等,服务对象涵盖农村及社区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少年儿童等各个群体,目前全国分级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初具规模,数字资源保障水平明显提升。[2015-09-23 10:17:06 ]

    [嘉宾 陈彬斌]三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有效创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依托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策划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惠民服务品牌。比如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和“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国家图书馆的“国图公开课”,云南的“农文网培学校”,上海嘉定的“文化嘉定云”,浙江嘉兴的“文化有约”,内蒙古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等。这些品牌有效促进了数字文化工程功能的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惠民效果。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课题,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着数字文化服务供需不对接、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要求,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2015-09-23 10:19:19 ]

    [嘉宾 陈彬斌]一是结合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意见》,统筹实施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立足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传承、传播,建立基层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根据现代数字传播的特点,整合系统内和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完善数字文化资源保障体系,丰富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2015-09-23 10:22:03 ]

    [嘉宾 陈彬斌]三是加强效能评价,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重点是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探索建立政府主管部门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和群众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广泛利用云计算和移动服务等技术手段,借助新兴媒体,增强辐射能力,提升服务效能。四是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高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社会化水平。研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的相关政策,通过招标、采购、征集、委托管理等方式,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平台搭建、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我就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2015-09-23 10:23:06 ]

    [嘉宾 主持人]谢谢彬斌司长。下面请魏大威副馆长,也是我们图书馆领域数字文化方面的专家,介绍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有关情况。[2015-09-23 10:23:58 ]

    [嘉宾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国家图书馆牵头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在各地政府和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进展顺利,到目前全国共有40余家省级图书馆和各地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和社会反响。今年以来,推广工程注重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效率,在4号线地铁的站内定期为地铁乘客推荐著作,扫描站内的二维码就可以免费阅读全书。一是进一步丰富文化资源。面向基层图书馆推送数字资源。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重要建设目标就是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量得到较大、均衡的增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多年来持续开展数字资源的共享,现在已经通过虚拟网共享超过了140TB的资源,包括期刊、视频讲座等各种文献,全国已联通虚拟网和专网的省市级图书馆均可免费获取这些资源。当然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县级馆没有办法共享。在公共文化司的专门统筹下,专门组织了总量4TB的数字资源,计划面向全国县级以上基层图书馆推送。内容包括电子图书9000余册、200种期刊资源、6000余集音视频资源、5万余幅图片资源、26万余条网络信息资源等。[2015-09-23 10:27:08 ]

    [嘉宾 魏大威]第二个是创新公共服务形式。在今年推广工程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手段,国图公开课以传统的讲解为基础,也融合了图书馆的文献服务,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整体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为最终的目的,满足公民终身学习和需求。国图公开课正式上线,参与到公开课的建设过程中,一经推开反响强烈,总的数据容量达到1.5BT,页面的总访问量达到148万人次。[2015-09-23 10:28:28 ]

    [嘉宾 魏大威]第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支持海外文化中心的数字文化建设。依据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主要职能和服务群体,推广工程重点遴选了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当代社会生活的数字资源,资源总量达1TB,包括中文图书、有声期刊、传播中华文化精华的典籍鉴赏和展览以及甲骨与拓片等珍贵古籍数字资源。海外文化中心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开展各类活动和培训,从而向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数字文化。未来,国家图书馆在文化部领导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要求,提供更多的丰富优秀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的共享,促成线下和线上的互补,实现综合网络,为构建现代服务体系提供有利的支撑。谢谢![2015-09-23 10:29:57 ]

    [嘉宾 主持人]谢谢魏馆长。下面请全国文化发展中心李建军同志介绍全国文化信息数字工程的有关情况。[2015-09-23 10:35:18 ]

    [嘉宾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军]新闻界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你们长期对我们的工作支持,下面我受李宏同志委托,简要介绍我们承担的工作。我们主要承担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这两大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工作,同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研究、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组织和相关人员培训等工作,发展中心以更名和职能拓展为契机,通过深入调研及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三个转变的思路,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提档升级。按照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推动形成公共数字文化主阵地、总枢纽。到2015年底该平台将覆盖全国各省市区,初步形成一个国家平台和33个升级平台的格局,可提供PB级数字文化服务。[2015-09-23 10:38:09 ]

    [嘉宾 李建军]2015年第四季度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推动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建设,发布APP客户端和微信服务号等特色应用,依托传播渠道,推出“家风家教万里行”和“中国大能手”两大主题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百场惠民活动。送入云南、江苏等八个省份的1245万户家庭以及移动终端应用,基层群众通过活动现场、互动分会场、手机直播、点播回看等多种形式,即可免费获取服务并参与互动。[2015-09-23 10:41:19 ]

    [嘉宾 李建军]二是在北京、浙江开展应用试点。北京和浙江的10余万APP用户可在支撑平台上一站式获得丰富资源和特色应用。围绕服务提升等方面,开展基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试点,在湖北、河南、海南等推出新兴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手机浏览和下载,提供公共数字文化的可及性和便捷性。[2015-09-23 10:42:17 ]

    [嘉宾 李建军]三是启动全国首批十家文化数字馆建设,整合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辅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辅助文艺培训、辅助文艺创造、现场数字体验等数字化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文化馆建设,发挥省级、市级、县级馆对基层文化活动的指导作用。[2015-09-23 10:44:22 ]

    [嘉宾 李建军]此外,第四季度还将实施配送计划,向基层配送优质资源,包括文化视频等新增产品,提供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社区文化生活馆等品牌配套资源,共计15.68TB,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能逐步形成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应用推广服务的新形态。谢谢大家。[2015-09-23 10:45:37 ]

    [嘉宾 主持人]谢谢建军主任,下面请非遗司马盛德司长介绍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有关情况。[2015-09-23 10:46:10 ]

    [嘉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非遗司向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们非遗保护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2015年我们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试点工作。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等23所院校开展了非遗研究的暑期培训工作,利用暑期举办了21期培训班,在传承人群科研院校和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下面我简要介绍试点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2015-09-23 10:47:28 ]

    [嘉宾 马盛德]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搞这样一个培训?这是因为,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十余年后的今年,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多,难度更大,尤其是传统手工一类的项目,需要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改进设计、改良材料、提高品质,以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并带动就业,增加从业者的收入,激发人们学习、传承的积极性。鉴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因素——传承人为抓手,通过系统的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振兴传统工艺,从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水平。[2015-09-23 10:49:10 ]

    [嘉宾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试点院校的推荐、筛选和考察。2015年6月,文化部在上海大学组织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现场协调会,统筹委托各试点院校在2015年暑期开展传统工艺项目培训。随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认定了23所试点院校,正式启动了试点工作。[2015-09-23 10:51:15 ]

    [嘉宾 马盛德]试点工作包括研修和普及培训两个层次,一是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5所高校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进行研修;二是委托上海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院校对传统手工艺项目学徒或初级从业者进行普及培训。目前,各普及培训班已经全部结业并陆续完成了后期教学评估和总结工作;各研修院校已经完成了方案制定,将在近期开班授课。从开班、教学和结业情况看,各试点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精细程度超过预期,学员报名的踊跃程度和学习热情超出预期,社会反响和媒体报道超出预期,学员成果作品在制作技艺和设计创意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体现了非遗特色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院校和学员普遍认为,这次培训工作意义深刻,影响深远;对于院校,此次培训创新了院校的授课模式,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对于学员,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修养,增强了传承人的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心;对于非遗保护工作,则是开辟了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新路子。[2015-09-23 10:52:56 ]

    [嘉宾 马盛德]随着工作的深入,文化部在试点工作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工作思路,以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为切入点,分为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三个层次:研修旨在委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进行研修培训,以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研习旨在组织中青年传承人进入高校工作室、实验室及设计企业研究学习,通过手工实践与设计、学术、高新技术的跨界交流,开拓眼界,互汲营养,解决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瓶颈问题;普及培训旨在委托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传统手工艺为重点,对从业者进行普及培训,以提高其文化素养、学习和领悟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审美水平和实用程度。目前,我们正在和教育部协商,拟共同下发通知,全面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我们正在和教育部协商,拟共同下发通知,全面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一步,两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院校和企业,并根据各地培训成效逐年扩大参与院校和企业规模,培训的内容也将从以传统工艺为主,拓展到非遗保护各领域。今后,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和培训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常态化工作。[2015-09-23 10:54:11 ]

    [嘉宾 马盛德]同时,为扩展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成果,我们在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专题,并通过“中国手艺网”开通了微信平台。9月12日,我们在成都召开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座谈会,与知名设计企业和院校共同探讨提高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水平的路径和方法。目前,我们正在与相关商业网站协商,希望通过多种平台,为参训学员和广大传承人展示、销售其产品提供便利。[2015-09-23 10:56:44 ]

    [嘉宾 马盛德]朋友们,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增强传承后劲的重要举措。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一如既往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希望全国更多院校和传承人群能够参与到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来,从中切实受益,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谢谢大家![2015-09-23 10:57:08 ]

    [嘉宾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阶段,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一下媒体的名称,下面我们提问开始。[2015-09-23 10:57:32 ]

    [嘉宾 记者]我是中国文化报的记者,有个问题问一下陈彬斌司长。您刚才提到鼓励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目前社会参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我们预期达到一个效果是怎样?我们在政策方面有哪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2015-09-23 10:58:18 ]

    [嘉宾 陈彬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我们有一些考虑。我们的资源建设、我们的服务推广都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在网络时代,社会化网络的资源极为丰富,所以我们在资源建设的考虑主要是大量从社会上采购,有关的政策依据主要是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采购的文件。社会力量参与有不同的层次,社会采购是第一步。还有我们一些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点也可以探索社会化运营,比如采用委托管理的形式进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像共享工程,大量的资源都是通过社会化采购来进行的。这个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基层网点的社会化运营我们也在探索之中。谢谢。[2015-09-23 11:02:17 ]

    [嘉宾 主持人]下面继续提问。[2015-09-23 11:02:38 ]

    [嘉宾 记者]各位上午好,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我提问马司长一个问题。在研究班培训计划当中,在推行计划的时候,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是如何解决的?谢谢。[2015-09-23 11:03:01 ]

    [嘉宾 马盛德]传承人群的培训,过去从政府层面更多的是非遗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譬如各个省的非遗保护中心的主任、处长,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贯彻非遗法等政策法规,还要学习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到了这样一个新时期,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们传承人群的断裂。到今年的8月份为止,全国已经有250多位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给非遗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非遗保护传承人的培养后继乏人,形势也比较严峻。大家知道,培养一个非遗的传承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些人也是一辈子从事这样的技艺,为这样的技艺活着。今天的年轻人怎么样去承传这样一个技艺,整个社会的环境也不是那么太有利,因为社会普遍比较浮躁,而非遗要沉下心来,要专心,功夫很长。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2015-09-23 11:04:41 ]

    [嘉宾 马盛德]我们为什么不叫传承人,而是叫传承人群,被培训的不一定都是被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可能掌握着某一种技艺但还没有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这样的人群还比较多,我们对这样的人群包括传承人做一些这样的培训,能够把传承人的队伍扩大,主要是营搭建这么一个平台,让他们有这样一个精力系统学习技艺。从政府层面推动这项工作的时候也是很有难度,我们这个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
    [2015-09-23 11:05:27 ]

    [嘉宾 马盛德]一个是这项工作招生情况会怎么样,各地传承人包括院校这样的工作反响会怎么样,会踊跃还是很冷淡,这是一个新的问题。经过我们前期的周密调研,学校在招生方面做了精心的部署,目前这个情况有大大的改观。像苏州的工艺美术学院,招生发布的当天上午就报道了200人,但是我们初期培训的人数是60人,在这200人中反复挑选,门槛也要提高一点,这也是没有想到的。这次这样的一些情况,在各地的院校普遍反映,招生的报名比较踊跃,超过了我们的预想。[2015-09-23 11:06:34 ]

    [嘉宾 马盛德]第二个难点是如何解决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担心咱们的传承人好多是自学成才,民间的好多工艺也是自然传承的,有的是家族传承,有的是母女、父子、师徒,这样一个创作比较自由也很大胆的、没有过多约束的传承人群,他们进到高校以后会不会被学院式教育的规范性、系统性把那样的特点和风格抹杀,这个也是我们特别担心的。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课程设置当中,特别地注意这一点,尤其在一些课程设置正常的常识性知识传授以外,有两个课特别重要。一个叫传承人讲坛,这个传承人讲坛请代表性传承人讲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比如说我们在央美搞的刺绣、剪纸、木雕的培训里面,在剪纸班里面我们请了陕北著名的传承人,把他请到培训班里,讲授他从业的经历,讲授他创作的一些体会,他观察生活的一个角度,他自身的一个体验,这个是近距离的和大师对话。另外,我们的专家学者也可以从这个大师的作品,从文化的角度、美学的角度,从他专业的元素结构的角度,来解读他的这种表现形式,他的艺术的特点。所以这一点,我们是坚持得比较一致的。[2015-09-23 11:09:21 ]

    [嘉宾 马盛德]还有一个是经典案例的教学,这个也是传承人培训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有老师把它叫作风格的解,。有些非遗的产品,它为什么那么出神入化,通过对它的这个个案进行学理层的解读,大家从不同风格的作品和样式当中,体会到每个风格后面所蕴含的各自的文化魅力,它的风格和特点。[2015-09-23 11:10:02 ]

    [嘉宾 马盛德]还有一个课是现代设计,即如何把你的作品和当代人的审美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审美,这个也是我们在课程设置当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当然还有辅助性的,让这些培训学员除了在教室里学到一些理论知识以外,还有现场的交流互动,还要到培训地的一些地方社区里面考察、展示、交流,这些都是我们在课程中特别注意的。这两点的担心,通过暑期的培训,我觉得基本上能够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下一步我们在正式推动的时候,会进一步巩固这块的成果,让我们的培训能够本着一个比较健康的路子走下去。[2015-09-23 11:11:13 ]

    [嘉宾 主持人]好,下面请继续提问。[2015-09-23 11:11:26 ]

    [嘉宾 记者]我是人民政协报的记者,我对于戏曲比较感兴趣,李建军主任在公共文化数字产品的方面,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2015-09-23 11:12:07 ]

    [嘉宾 李建军]发展中心一直尝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转为符合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产品,比如十八大提出中国文化传承,特别是最近国家也出台了戏曲传承的若干意见,中心2012年更名以后,也是转变工作思路,怎么样把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和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结合,所以我们在2012年就开始组织实施戏曲动漫的项目,利用现代的动画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用于传统戏曲,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开拓性的艺术创造,能激发少年儿童对戏曲的兴趣。这个大家也知道,孩子们戏曲有它的特色,但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以后,一些孩子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戏曲不太了解,我们也是通过项目利用现代技术的动漫给它做成动漫产品,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09-23 11:14:24 ]

    [嘉宾 李建军]光做出动漫产品还不够,我们也和地方政府包括团委系统、教育厅、学校等等一起合作,把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一个工作去做。正好中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工作有了一个依据,有了一个支持的方向。我们也把它通过戏曲体验剧和戏曲大课堂进入小学,通过课堂研究它的流程、人物特点、化妆等等,同时把孩子送到课堂去让他们化妆,让他动作表演,这样就激发大家对戏曲的爱好,能够通过这种模式把我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今年我们也是总结了一些在海南、湖北、湖南等地的经验,现在要再把这个编成教材,体验剧,融入到课堂,我们今年将和近10个省共同推动这个推广计划。谢谢。[2015-09-23 11:22:39 ]

    [嘉宾 主持人]请大家继续提问。[2015-09-23 11:22:51 ]

    [嘉宾 记者]新华社的问题给魏馆长,我们知道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在基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怎么体现资源向基层倾斜的?[2015-09-23 11:23:16 ]

    [嘉宾 魏大威]感谢提问。实际上在数字图书馆推广过程中,资源的建设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促进数字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基层图书馆、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很主要的工作。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前期以网络的方式,利用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的区域网,去年建立了专网,通过网络的方式把更多的数字资源,包括像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以及各地方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来向基层图书馆进行共享,大家在自己的图书馆就能访问到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其他省市图书馆的资源。现在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在有一些欠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基层图书馆,我们的网络条件、网络的环境还不是特别发展非常好,有一些地方受到带宽的影响和限制,而且现代的资源除了原有的传统文献资源之外,我们有更多的音频、视频需要带宽很多的资源,这种资源进行共享依照现在的条件有一些限制和障碍。[2015-09-23 11:25:45 ]

    [嘉宾 魏大威]所以在今年除了网络上继续加大,我们140TB的资源除了进行网络共享之外,目前正在采用硬盘的方式,向基层图书馆特别是资源匮乏的,包括一些县级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4个TB的遴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资源封装。封装完之后就可以通过网络推送到各个省文化馆、国家图书馆和各个省馆,和大家进行共享。这个资源也非常丰富,9000册电子数,超过6000部电子视频,超过5万张精彩的图片,包括国图公开课的资源,那些没有办法及时看到公开课精品视频的人,通过到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就可以和大家共同学习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2015-09-23 11:27:08 ]

    [嘉宾 主持人]好,请大家继续提问。[2015-09-23 11:27:31 ]

    [嘉宾 记者]我中国经济网的记者,我想问马司长一个问题,在传承人和资本方以及相关企业沟通和合作方面,文化部创造那些资源条件,推动文化产品资源的创新以及加快对接?[2015-09-23 11:28:01 ]

    [嘉宾 马盛德]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目前工作推进到这一步以后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传承人群的传承,像文化素养、传承能力和审美,同时搭建艺术和工艺、学校和社会的平台。这次很多学校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培训里面,他们也是受益匪浅。我刚才也说了,他们的感受是极大的丰富了他们的教学,包括办学的模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高校和企业参与到研修培训的工作中来。下一步我们有三个想法。[2015-09-23 11:28:53 ]

    [嘉宾 马盛德]一个是对我们传统工艺、手工艺有兴趣的企业和公司、高校,鼓励他们到我们的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里面设工作站,我们现在有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民族地区占了10个左右,生态区最大的特点是代表性非遗的项目比较集中,它的形式和内容、存续的状况比较良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们的设计企业可以在那里深入了解民间丰富的文化形态,提高他们整体的创作水平。这个我们是想按照文化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的支持。这样我们的非遗保护、我们的设计企业、当地民众的就业,乃至当代的文化产业都能得到一定的促进。这个是我们第一个想法。[2015-09-23 11:30:19 ]

    [嘉宾 马盛德]第二个我们是委托企业和高校开展传承人的研习。我们这个研习实际上就是对于具备了一定技术条件的从业者和传承人,鼓励他们到一些有基础的高等院校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室或者实验室,进行短期的培训类似于像做访问学者,我们的传承人和设计师、老师有一个相互对话、相互交流,共同研究一些传承中的技术和瓶颈的问题,包括营销、设计,这个也是我们非常鼓励。目前也有很多,我们在今年的成都非遗节,专门召开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当代设计的座谈会,十几所著名的设计企业都参加了座谈会,开这样的会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推介设计师、设计企业进入到非遗的领域里面来,这个是我们特别想鼓励的。[2015-09-23 11:31:33 ]

    [嘉宾 马盛德]第三个是我们鼓励企业和高校申请设立试验室,重点解决非遗保护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试验室运行成熟以后,可以按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暂行办法申报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我们将在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这些想法更多的是鼓励非遗如何与我们的设计企业很好地对接,让非遗走进生活,让设计进入到非遗的层面,让非遗的产品、非遗的保护方面能够有个比较大的提高。欢迎大家参与到这个队伍里面,谢谢。[2015-09-23 11:32:37 ]

    [嘉宾 记者]我是世界遗产杂志的记者,我想问目前的传承计划是针对中青年的传承人,而且在高校开展,今后有没有计划将培训的范围扩大到一些少年儿童,一些小传承人?[2015-09-23 11:34:01 ]

    [嘉宾 马盛德]青少年是我们非遗保护的后续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培训是以传承手工艺和民间美术两个领域为切入点来推进,到一定程度进行总结以后再扩展到其他领域,现在一共有10个大的门类,现在只是在两个门类里面推进。这些从业者或者传承人都比较年轻,但是他从事这个行业时间不短。青少年我们也非常关注,但是这次培训我们还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这几年非遗保护以后,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在各地开展比较活跃,我们的表演艺术、音乐甚至戏曲都进入到中小学的这种课堂里面,我们的手工技艺如刺绣、剪纸、编织都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小学的课堂里面。我们好多民族地区,像藏区,课间操不跳课间操,跳锅庄这一传统舞蹈,既活动了身体,又传承了他的文化,营造了氛围。还有很好多民间音乐都引入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里。我们还有像书法、绘画等都在我们的中小学非遗进校园的课堂里。所以这一块,我们将继续配合教育部巩固已有模式和工作经验,扎实做好,培养非遗的后续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后我们再看,等这些人成熟了以后,到了一定程度能继续进入到研修研习这个层面来,这样我们非遗的保护层次比较分明,总体上对非遗保护是有利的。这是我们目前总体的状况。[2015-09-23 11:36:22 ]

    [嘉宾 主持人]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还有谁想提问?[2015-09-23 11:36:46 ]

    [嘉宾 记者]我是瞭望周刊记者,问一下马司长,咱们研修的培训计划这一块,不知道有没有进入到效果评估的阶段?比如说这些工艺作品有没有进入展示的阶段,在展示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引导性的理念或者规则?[2015-09-23 11:37:20 ]

    [嘉宾 马盛德]传承人的培训情况,我刚才大体介绍了,我们有很多环节,其中除了课程设置以外,我们特别注意的一个环节就是评估,就是不管是什么门类的培训班,最后一定得有一个作品的展示。这个作品一定是在这个30天的学习当中,他自己创作的,哪怕是半成品都没有问题,最后一定得有一个展览展示。目前这18个院校基本结束,展览、展示都搞的生龙活虎,我亲自走过的是山东工艺美院、山东艺术学院和乌鲁木齐大学,他们的作品真是看了以后很感动,剪纸不仅创作了新的题材,关键是学员自身也很兴奋,他说我原来觉得只有这样,原来也可以那样剪。包括像青海民族大学搞的唐卡培训班的展示,唐卡那是一个宗教性的艺术,过去都是佛经故事和佛教的人物为主,今天唐卡的培训班,题材也有很多新的,比如花卉、还有别的反映世俗生活的,这个也是极大的丰富了他们。所以整个培训的展览展示的效果也是非常鲜明的,学员也觉得很有收获,学校的主办方课程设置也是很精致,最后他们得到的也是很有成果的。看了以后,我们觉得非常欣喜,像新疆哈萨克的毡绣、布绣,传统的都可以保留,还可以做一些别的,这样非遗既可以秉承传统,同时也能面对现代生活。这些展览展示的成果非常突出,也给我们下一步常态化的推进有了很多信心。下一步我们将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逐渐把培训作为一个规范,把这个工作继续推进到的新的水平。[2015-09-23 11:42:44 ]

    [嘉宾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2015-09-23 11:42:56 ]

    [嘉宾 记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想问一个数字图书馆共享工程的问题。今年是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最后一年,到今年年底的时候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果,能不能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作为一个普通的用户到今年年底享受什么权限,有什么资源对其开放?[2015-09-23 11:43:41 ]

    [嘉宾 魏大威]推广工程从2011年开始实施工作,到现在已经快5年了,在这5年里,国家图书馆和各地的图书馆在文化部的统一统筹和部署下,也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前期主要是通过我们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来进行硬件的整体搭建工作,包括构建虚拟网,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建成了一个从国家馆、省馆到市馆、县馆的网络体系,这就为我们后期的资源共享和传输打下了好的基础。在2013年之后更多地是进行平台和资源的建设,特别是联合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进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资源的更替、实现用户的统一认证。我们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中,严格遵照版权管理的相关规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版权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这个5年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成了到各个省馆、市馆的网络平台、存储平台和辐射平台,社会上同一认证系统已经完成,大家都可以在数字图书馆上访问140TB的资源。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有什么样的效果呢?[2015-09-23 11:45:05 ]

    [嘉宾 魏大威]一个普通的用户,原来他可能只能访问县馆的一些内容,因为很多的资源不能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但是现在我们现在认证的系统能够互相承认、互相认证。在一个地方办了认证以后,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用户,他原来只能访问省市的资源,现在还可以访问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另外我们更多地把移动互联网作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新的领域。在移动互联网上大力开展数字资源建设,我们想通过移动互联网利用新的技术对公众建立一个随身的、随时的数字图书馆。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移动推广平台,在这个平台联合了147家图书馆,让它都具有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工作的能力,这些都是通过推广工程建设,无论是在传统的互联网领域,还是现在的新兴移动互联网,甚至广电网上都可以享受使用到更多的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2015-09-23 11:46:54 ]

    [嘉宾 主持人]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感谢大家。[2015-09-23 11:4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