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省廳動態

為鄉村振興添把“文化柴”——高校專家為山東“鄉村文化振興”尋找著力點
時間:2021-06-18| 編輯:楊倩|【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引領。齊魯文化歷史悠久,眾多的鄉村間發展出風格迥異、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如何讓這些鄉村文化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日前,由山東省文化廳主辦、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齊魯文化研究院承辦的山東“鄉村文化振興”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打造山東鄉村文化振興的“齊魯樣板”,深析原因,把脈開方。

  “舊禮復原”不如“舊事新辦”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王鈞林1995年就開始關注鄉村文化建設問題,並在當年的《學術月刊》上發表論文《近代鄉村文化的衰落》。他表示,民風民俗、家風家訓、道德秩序以及民間傳說等,都是無形的鄉村文化資源,具有凝聚人心、教化群眾、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

  王鈞林認為,今天的鄉村文化振興要把“禮儀”建設作為抓手。振興與復興相近,但又完全不同。在他看來,“舊禮復原”隻是具有歷史認識價值,讓我們認識過去的禮儀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在今天卻沒有應用價值。

  王鈞林強調,禮俗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都說三代不同禮,這說明歷代思想家都意識到,時代不同禮儀就應該有所不同。隻有全新的解讀、精准地把握才是振興的關鍵。

  德州市慶雲縣紅白喜事新禮俗接地氣。在慶雲縣渤海路街道范庵村,全村共460戶1430人,都住樓房,且大多經商。這些年,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隨之出現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村民隻能有苦自知。2015年,范庵村開始向這股攀比歪風宣戰,取消了延續近百年的“看日子”老黃歷,實行統一儀式流程,不燒紙車馬,取消吹鼓手、哭靈,明確規定白事“一碗端”,紅事每桌不超過300元。每個村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在村文化中心,一間400多平方米的大廳成了紅白理事會接待處。“誰家有個紅白事,都能在這裡接待,免費使用。”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安說,通過宣傳引導,村裡的紅白事待客辦席全都不出村了。“舊事新辦”讓慶雲縣的農民深深“鬆”了一口氣。慶雲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建華表示,目前他們正在醞釀倡導一個新民俗,“白事將統一由黨支部書記致悼詞。”

  “我們現代社會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鄉村層面,都應根據時代的需要和特點,重新制定一套能夠被廣大農民認可接受的現代禮儀,讓其在鄉村文化建設活動中,既可持續傳承,又可持續發展。”王鈞林說。

  “文化沙漠”需要“內生機制”

  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鄉村文化受到了破壞,有不少鄉村已經變成了“文化沙漠”。當前制約鄉村文化發展的兩大要素就是人才和資源,王鈞林強調,鄉村文化振興急需尋找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過去的鄉村文化都是自發生成的,有內生機制,現在的鄉村已經失去了內生機制,而消失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讀書人離開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鄉村精英資源流向了城市。”王鈞林提出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當前鄉村文化建設,最重要的就是農村向城市全面開放。把從農村走向城市的企業家、文化學者返聘回農村,實際上就是把社會的精英遷回到農村了,同時也把資金財富帶回到了農村,形成農村和城市的雙向良性互動。

  鄉村精英不但是鄉村文化的承載者,也是鄉村財富的創造者,作為“新鄉賢”他們就是鄉村文化“活”的載體。近年來,鄒城市唐村鎮通過弘揚鄉賢文化,開展“儒風唐韻”新鄉賢文明行動,鼓勵鄉賢發揮自身優勢與作用,傳承優良家風家訓,調節村民矛盾、參與鄉村治理,為家鄉發展引資、引技、引智,使鄉賢文化滲透到鄉村民生、黨建、移風易俗、鎮域經濟等方面,以鄉賢聚力引領鄉村振興新風尚。

  鄉村教育,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根”。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村庄都在消失。“村庄的消失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問題,而是一個文化毀滅問題。”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守森表示,鄉村文化的振興就應該先修復文化,再保護文化,最後是振興文化。“作為學校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機構,也是一個文化載體。一個村隻要有一個學校在,這個村子就有生機,有文化氣象。學校不是基於學生的價值,而是為這個村帶來文化的焦點,一個文化的輻射源,讓村子‘活’起來。”他建議應恢復“一村一校”。

  “把握火候”提升“幸福指數”

  農村豐富的產業資源為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雖然傳統文化已深入人心,但振興鄉村文化,似乎還欠缺“火候”。

  我省是農業大省,60%以上的農產品都形成了外銷。通過繁榮產業的發展,隨之而來也產生了許多新興的文化,如農耕文化、農業休閑文化、農產品創意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等。山東省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風祥表示,新興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一種補充也是一種完善。

  張風祥建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地域特點的文化遺產,找到文化致富的新路徑。同時,把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讓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出獨特魅力和風採。

  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教授於孔寶認為,先把文化資源做成文化產品,再把文化產品壯大成文化產業。“目前很多企業發展迫切需要文化的支撐,由文化產業做民俗文化,這也是振興鄉村文化的途徑和方式。”

  臨沂大學沂蒙文化研究院教授王紀明則從七個方面對鄉村文化的振興進行了考核衡量,“要有較高的思想文化素養、健康的生產生活習俗、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豐富的文化設施活動、和諧的家庭鄰裡關系、完善的歷史文化傳承、美麗的生活居住環境。”他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在系統理論的指導下做好頂層設計。

點擊添加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