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聊城市文化部門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興業、以文扶貧的大文章,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有益價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截至2018年11月,聊城市已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7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1項、省級非遺項目45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8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處,省級非遺文化生態實驗區1處,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4個,省傳統技藝大師2人。
一是以文化人,鮮活傳承。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在重要時間節點、傳統節日,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讓傳統節日成為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節日。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舉辦非遺展覽展示,教育普及。聊城多所高校、小學開設非遺教室,舉辦非遺研修課,編寫了《雕刻葫蘆》《東昌澄泥》《剪紙》等非遺專用教材。在全省率先舉辦“非遺春晚”,《中國日報》等相關創新節目進行了專題報道。聊城大學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在聊城區域民間音樂、民間美術研究整理方面成果顯著,兩次獲得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注重征集有關家規、家訓方面的實物,舉辦家風文化展,讓傳統文化融入時代內涵。
二是以文聚力,擴大影響。不斷創新非遺傳播方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播和普及,引導推動全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組織非遺項目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等會展,提高非遺項目知名度。在聊城電視台、聊城日報開設“薪火傳承”欄目,拍攝非遺專題片,宣傳非遺知識。聊城雜技、剪紙、雕刻葫蘆等項目成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橋梁,成為講述聊城故事、促進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對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利用非遺藝術形式,開展文藝創作。山東梆子《海源閣》《一個也不落下》、蛤蟆嗡《武訓舍情》《三起轎》用傳統劇種編排新創劇目在全國、全省文藝匯演中精彩亮相,受到好評。
三是以文興業,生機勃發。重視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引導非遺項目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東阿阿膠股份公司是首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恢復了部分傳統生產線,建設了阿膠博物館和阿膠文化苑,打響了“滋補國寶”品牌,實現了由賣藥品向賣文化的轉變。陽谷景陽岡酒業重視傳統工藝挖掘,建立了建成景陽岡酒道館(景陽岡酒器酒具博物館),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有機融合,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東昌府區做大做強雕刻葫蘆產業,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葫蘆種植、加工、銷售基地。臨清貢磚制作技藝克服環保不達標問題,採取新型生物質燒制,讓這一傳統技藝煥發生機。
四是以文促農,惠及群眾。對非遺資源豐富的村鎮,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和歷史文化展示工程,通過民俗文化開發,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重視剪紙、草編、柳編、毛筆制作、泥塑和食品加工等傳統技藝振興,幫助傳承人群增加收入、帶動就業。東昌府雕刻葫蘆採取基地帶農戶的方式帶動農村特色種植業發展。牛筋腰帶等產品通過向群眾傳授制作技藝,實行統一配料,統一收購,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