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 > 發展成就
發展成就
為中國夢凝聚精神文化力量
——從三個維度看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17-09-22 14:58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2017-09-22

②第六屆山東文博會上,觀眾體驗VR情景交互技術。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③近日,圓明園自營的首家文創商店在園內鑒碧亭試營業。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藏文化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自2013年8月1日首演到2016年底,共計演出622場,接待觀眾115萬余人次,實現產值3.3億元。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文化產業這五年】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 

  “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擲地有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此為指引,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良好態勢,奏響了速度與質量的協奏曲,為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速度與質量的協奏曲 

  作為一家國際知名的鋼琴生產企業,寧波海倫鋼琴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鋼琴廣受好評,然而公司董事長陳海倫依舊感受到傳統文化產業面臨的危機:“文化產業要帶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我們文化產業自身也要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要延伸產業鏈條,開發新業態、新模式。”為此,海倫鋼琴開發出了全球首款可以自動識別錯音的智能鋼琴,並通過鋼琴教育網站和線下培訓機構,布局中國鋼琴藝術培訓市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確了政策導向,優化了產業環境,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

  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0254億元,比2012年增長67.4%,年均增速13.7%,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5.4個百分點。

  在體量增大的同時,文化產業質量效益也持續提升,初步構建起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2016年,我國廣播電視服務業總收入5030億元,較2012年增加1761億元﹔

  2016年,全國電影銀幕數41179塊,較2012年增長213.91%,居世界第一位﹔總票房492.83億元,國產影片市場份額達58.3%﹔

  2016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營業收入23162億元,出版圖書49.6萬種,國民綜合閱讀率達79.9%﹔資產總額超百億的出版傳媒集團達17家,較2012年增加42%﹔數字出版營業收入5300億元,較2012年增長173.8%……

  與此同時,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和升級。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文化領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各重點行業全面協調發展,在穩增長、調結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化產業對推動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文化產業因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特點,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跨界與融合的推進器 

  今年5月,位於合肥市高新區的“中國聲谷”智能體驗中心向公眾開放,文化創意感十足的“炫科技”讓人大開眼界。

  像雞蛋一樣圓滾滾的“阿爾法蛋”,是一台能聽會說的教育陪伴機器人。“它不僅具備聊天、唱歌、講故事、中英互譯、數學計算等功能,還有‘自學’能力。”訊飛淘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該款產品上市兩個月銷量就突破了10萬套。

  會聽話打字的鼠標、能糾錯評分的智能鋼琴、可以身臨其境學習英語的VR眼鏡……誕生於“中國聲谷”的這些高端文化裝備,處處閃耀著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迸發的璀璨火花。

  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氣質,蘊含著民族精神。作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以“文化+科技”等為代表的融合模式正激發出無限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與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加速融合發展,跨界融合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最突出的特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其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文化+”戰略,正在激活發展的一池春水。在文化產業的10個行業類別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發展迅猛,2015年實現增加值2858億元,比2013年增加1055億元,年均增速為25.9%﹔佔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5%,比2013年提高2.3個百分點。

  此外,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呈現蓬勃發展勢頭,2015年實現增加值4953億元,比2013年增加1237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5.4%。

  “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離不開融合發展和創新驅動。提升文化創新創意能力,才能帶來‘1+1>2’的倍增效應。”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河表示,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新動力。

    “航母”與“艦隊”的交響樂 

  近日,國資委發布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工藝(集團)公司整體並入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三家文化央企重組,在此起彼伏的文化產業並購重組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打造世界級文化航母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學院院長魏鵬舉說。

  激發民族文化自信,要努力建造文化航母,引領我國文化企業揚帆出海,展現中國文化的多彩魅力,為人類文明增光添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規劃建設,大力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推進資源整合、優化布局和結構調整,我國“文化航母”數量逐年增加,企業規模持續擴大,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國有文化企業積極進行並購重組,使得國有文化資產實力和控制力不斷增強。目前,滬深兩市文化上市公司達103家,約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21%,其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有10家,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板塊”。

  文化產業發展不僅需要“文化航母”的引領,也需要眾多小微企業組成“護航艦隊”,共同促進文化產業的市場繁榮。

  如今,文化產業正在讓創意無限的“草根”一族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一批批小微文化企業打造的文創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從年輕人的創意工廠走向市場,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促進了文化市場的活躍與繁榮,激發了文化產業發展活力。

  一方面,我國骨干文化企業加速發展,“頂天立地”;一方面,小微文化企業充滿活力,“鋪天蓋地”——我國文化產業正在形成大、中、小企業梯次發展、良好互動的格局,文化產業的布局更為合理,結構更為完善,產業發展呈現出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