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 > 發展成就
發展成就
讓民眾享受更多更優公共文化
發布時間:2017-10-13 16:1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10-13

    

看戲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美術館看展覽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越劇下鄉
  新華社記者 孫 參攝

安徽淮南公益圖書館
  陳 彬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文化部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加大對黨中央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系列創新理論的貫徹落實力度,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把落實政府責任、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促進效益發揮作為主要任務,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取得了明顯成效。本報記者對話文化部有關負責人,暢談這5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進展。

    快車道

  記者:這5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新進展?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明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途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2016年,全國文化事業費770.69億元,比2011年增長96%﹔全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9億冊,新增藏量6275萬冊,總流通人次6.6億次,分別比2011年增長40.8%、57.4%、73%﹔全國群眾文化機構開展活動184萬次,服務群眾5.79億人次,分別比2011年增長69.4%、49.3%。全國藝術院團赴農村演出151.6萬場,農村觀眾達6.2億人次。分別比2012年增長86.7%、19.2%。

  立法

  記者:公共文化服務立法工作取得哪些重要突破?

  答: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頒布,這是文化領域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要法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責任主體,規定了政府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職責。2017年6月,公共圖書館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預計年底前出台。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為今後一段時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在地方立法上,廣東省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江蘇省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上海市制定了《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規定》,為公共文化服務立法作出了探索。2014年,由文化部牽頭,26個部委組成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成立,承擔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統籌協調職責。協調組在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中央明確的各項重點改革任務,持續加大探索創新力度,推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度框架。

  均衡

  記者:這5年,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有什麼樣的新變化?

  答: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基層傾斜。2012年以來,在地市級層面,中央財政投入16億元支持214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新建和改擴建。文化部、財政部聯合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活動,60多個城市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稱號。

  在縣一級,為將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的優質資源輸送到鄉村,文化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江嘉興、廣東佛山、江蘇張家港、重慶市大渡口區等地已經初步建成了功能完善、運行有效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

  在鄉村一級,2015年,文化部與中宣部等部委共同實施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累計投入近30億元,幫助1.1萬個貧困村完善設施設備,建設文體廣場。

  為解決基層文化設施“空殼”問題,中央財政安排鄉鎮文化站和城市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專項資金,對基層文化設施設備購置進行補助。統籌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浙江文化禮堂、甘肅鄉村舞台、廣西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安徽農民文化樂園等地方已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銜接、各具特色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進一步健全。

  標准化

  記者: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設取得哪些成果?

  答:近幾年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設得到加強。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明確規定了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送地方戲、設施開放、文體活動等7大項基本服務項目和文化設施、廣電設施、體育設施、流動設施、輔助設施等5大類設施的建設要求。全國各省(區、市)結合實際,制定了具體實施標准,國家指導標准和各省(區、市)實施標准初步形成了上下銜接的標准體系,規定了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底線”。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制。文化部等七部委印發了《“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加大對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先後組織實施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村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項目”“流動文化車配備項目”“‘陽光工程’——中西部農村文化志願服務行動計劃”等項目,實施文化精准扶貧,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跨越式發展。

  下鄉

  記者: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豐富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資源的供給?

  答:為豐富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資源的供給,提高民眾文化素質,各級文化部門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主題,廣泛組織開展文化下鄉、“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活躍老百姓文化生活。2016年,文化部爭取中央財政安排2.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開展為貧困地區送戲下鄉工作。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積極推動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文化部組織直屬藝術單位藝術家,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風創作、結對幫扶、慰問演出等活動。引導廣場舞活動健康開展,2015年推出12套廣場舞優秀作品。山東省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場舞示范工程”,加強對村(社區)廣場舞蹈隊的指導和支持。同時,穩步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加強數字文化內容產品和服務開發。目前,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初步構建了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實施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中西部貧困地區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檔升級等項目,對我國沿邊沿海省份1050個鄉鎮基層服務點、9086個數字文化驛站進行提檔升級。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共享資源超過140TB,開通149個移動閱讀平台地方分站,提供移動端全民閱讀服務。

  效能

  記者: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完善運行機制上做了哪些努力與創新?

  答:2016年7月-2017年7月,文化部開展了為期一年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效能建設專項抽查,促進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完善公共文化機構管理機制,探索建立理事會等多種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形成了不同的建設模式。

  各地積極開展服務創新,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大提高。上海打造“文化上海雲”,運用雲計算、雲存儲技術,把市、區、社區三個層級的公共文化服務納入總門戶平台,讓海量的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數據。重慶市創建了“公共文化物聯網”,集中配送全市公共文化資源、產品、活動。青島、成都、焦作等地通過打造文化超市,採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連、青島、泉州、惠州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產品打包,給群眾自主選擇權。內蒙古圖書館推行“彩雲服務”,實行以讀者為主導的資源建設模式,有效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

  外包

  記者:如何進一步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中市場和社會力量?

  答:各級文化部門統籌考慮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文化需求,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等方面的政策,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作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優質服務提升。

  為確保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順利開展,各級文化部門積極與財政部門對接,爭取加大資金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全國各省(區、市)安排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已超過20億元。其中,河南省整合相關專項資金,設立了1億元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及扶持創作專項資金。甘肅省2016年納入財政預算的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專項經費,從2015年的1400萬元增長到3500萬元,增長率達到150%。各地積極探索,不斷拓展購買范圍,引入社會力量,豐富購買服務的內容。無錫新吳區圖書館在國內率先採取了委托專業公司管理的服務外包模式,通過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不僅解決了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難題,還在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質量方面闖出新路子。

  在社會組織的培育方面,全國已涌現出一批民辦群眾文藝團隊、文化大院、文藝俱樂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館、文化站指導的群眾業余文藝團隊28.2萬個。文化志願服務蓬勃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有24個省、275個地級市組建了文化志願服務機構,各類文化志願服務團隊有6700多支,登記在冊的文化志願者人數突破百萬,接近全國基層文化隊伍總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