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文化 >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兩會代表委員聚焦文化遺產工作
發布時間:2018-03-14 09: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3-14

  中國文化報記者薛帥 張婧報道:日前,《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系列電視節目持續火爆,它們以新穎、獨特的方式對話歷史,展示文物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讓觀眾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無窮魅力。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因此,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發展問題,也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集中熱議的話題。

  探索符合國情的文化遺產保護之路

  “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結合扶貧攻堅,文物資源完全可以發揮獨特優勢。”在政協文藝界別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很多文物資源分布在貧困地區,通過改善貧困地區文物資源的保存環境,發掘文物資源展示潛力,將文物精准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相結合,可以帶動當地居民就近就業。“近年來,陝西安康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直接帶動核心區域的6個行政村近萬人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劉玉珠舉例說,文物可以在更大范圍、更廣區域、更高層次上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作出更大貢獻,“這幾年我們圍繞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北京冬奧會等重大項目實施的文物考古、保護和展示利用,產生了良好社會效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雲一直關注古村落文化和非遺保護情況,“作為畫家,我常去一些民風淳朴的偏遠地區採風、寫生。在那些地區的村落、寨子裡,我看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然鮮活生動,那裡留存著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古老基因。”但楊雲飛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古村落,尤其是村落中的許多民居建筑正在遭到遺棄,令人痛心。”

  在楊雲飛看來,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讓這些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保護的問題亟待解決。他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在保護和尊重原有古村落面貌的同時,打造相關的文化旅游基地﹔集中當地老一輩民間藝人開設傳統工藝集中傳習班,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通過對當地傳統節日、文化儀式的傳承,延續當地流傳多年的傳統文化基因。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需要多方參與

  在參加今年兩會的諸多文藝界政協委員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藏族唐卡大師勉沖﹒羅布斯達讓人印象深刻。“近年來,學習唐卡制作的人越來越多”,在他看來,多年來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事業成果顯著。“在西藏,唐卡‘成長’得非常好。上個世紀末,西藏僅有幾百人畫唐卡﹔而現在,光我知道的就有2000多人。”勉沖﹒羅布斯達說。

  “唐卡作品暢銷國內外,在市場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這也激發了更多人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勉沖﹒羅布斯達表示,面對如此良性的傳承發展趨勢,希望唐卡工藝師們能繼續磨礪技藝,在傳統工藝的創新上有所突破。

  “非遺傳承需要各方共同參與,群策群力。應該把更多的傳承人和學者專家納入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的鏈條中。”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眼裡,更有針對性地開發非遺資源,要走“保護、傳承、創新、延伸”之路。潘魯生表示,“保護”與“傳承”是對文化“種子”的保護和培育 ,而“創新”與“延伸”則需要讓非遺資源與時代結合,讓非遺走進當代人的生活。“可以跟文化產業密切融合,例如我們的傳統民族工藝,在當代仍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與實用價值,有極大的市場可以探索開發。”潘魯生說。

  激活新時代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寶應縣國鳳刺繡廠技術總監莫元花帶來了《關於重視加強鄉土人才技藝傳承的建議》。“珍貴的傳統技藝需要人們代代‘接力’方能長久傳承,如何吸引年輕人加入傳統技藝傳承人隊伍,這是一個關系到部分優秀傳統技藝能不能持續發展、會不會中斷消亡的重要問題。”莫元花說。對此,莫元花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摸清鄉土人才家底,分類建立鄉土人才信息庫﹔建立梯次培養機制,促進傳統技藝順利傳承﹔健全職業評價標准,暢通鄉土人才發展渠道﹔構建組團發展模式,帶強鄉土產業持續發展﹔放大人才帶動效應,帶動基層百姓增收致富。

  在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美術館副館長盧永琇看來,加強新時代文化遺產社會功能體系建設與政策研究迫在眉睫。她認為,應建立文化遺產分級分類評估指標體系與相關數據庫,完善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相關政策法規。“以縣(市)一級行政單位為主體展開文化遺產功能性分級分類調查,通過20年左右時間的積累,最終建立全國性的文化遺產社會功能體系與分級分類保護數據庫﹔同時,制定完整的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標准、操作指南,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盧永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