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一幅“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的美麗畫卷
發布時間:2018-06-14 09:5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6-1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浙江主場城市(杭州)系列活動暨“新時代 新生活 新傳承”浙江大運河文化遺產主題展演(以下簡稱“浙江主場城市活動”)在大運河畔的余杭區塘棲古鎮精彩舉行之際,由浙江省文化廳主辦、中國文化報社牽頭,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等承辦的“鄉村振興”央媒浙江行啟動。 
  在為期一周的主題採訪活動中,本報記者與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旅游報等媒體同行一道,深入杭州市余杭區,金華市浦江縣、永康市、磐安縣,麗水市鬆陽縣的鄉村,走訪非遺工作坊、文化企業、文化館站和非遺傳承人、文化能人、村民等,挖掘和報道浙江以非遺保護傳承為抓手,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與經驗。 
  千年古邑多彩非遺 
  千年大運河奔流不息,古老廣濟橋熠熠生輝。在以大運河為背景、以廣濟橋為舞台的浙江主場城市活動中,浙江的非遺項目得到充分展演展示,在“見人見物見生活”中民眾與非遺親密接觸,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千年古邑余杭位於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擁有聞名遐邇的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徑山禪茶文化,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等美譽。余杭豐富和特殊的自然稟賦、文化資源,孕育出塘棲繭圓、余杭滾燈、清水絲綿制作技藝、中泰竹笛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在浙江主場城市活動中大放異彩。 
  開啟浙江主場城市活動的“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浙江大運河文化遺產主題展演,以大運河“水、橋、船”為元素,由上篇《水﹒承一脈》、中篇《橋﹒濟天下》、下篇《船﹒載萬年》組成,余杭滾燈、寧波造趺、嘉善田歌、嚴州蝦燈、上泗竹馬、安吉犟驢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在浙江主場城市活動“‘記憶運河’傳統風情展示”的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展位前,觀眾在精通技藝的村民指導幫助下體驗“清水出絲綿”的神奇﹔“上梁元寶”“立夏狗”“龍鳳呈祥”……在塘棲繭圓展位前,一件件色彩鮮艷的繭圓作品吸引觀眾不斷圍攏過來詢問各種問題,72歲的塘棲繭圓省級傳承人黃芳珠耐心地答疑解惑。 
  黃芳珠的女兒也陪母親前來參展,她表示:“母親現在生活充實、身體硬朗,這跟經常性開展傳習活動有關系。她愛這門手藝,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些源自供奉蠶神、寓意美好的小玩意兒。”“要感謝國家保護傳承非遺的好政策。”黃芳珠說。 
  6月9日晚下起了小雨,塘棲鎮河西埭村文化禮堂坐得滿滿當當,2018“浙江好腔調”全省傳統戲劇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杭州傳統戲劇展演專場在這裡舉行,紹劇、杭劇、越劇、婺劇、昆曲、睦劇、滑稽戲等浙江傳統戲劇陸續上演。台上熱火朝天,台下看得過癮,禮堂過道裡也擠滿了人,因場地有限沒能進入文化禮堂的河西埭村村民沈阿姨、丁阿姨,隻能打著傘透過文化禮堂的後窗戶看演出。雖然離舞台有五六十米遠,天還下著雨,但她們依舊看得起勁。“節目水平還是很高的,一些劇種也沒看過,希望這樣的好戲經常能送給老百姓看。”沈阿姨說。 
  嘗到“綠水青山就是 
  金山銀山”的甜頭 
  已有1200多年歷史的徑山茶聞名遐邇,這裡的“徑山茶宴”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近年來,非遺深刻改變了余杭區徑山鎮徑山村的面貌。據介紹,得益於大徑山鄉村國家公園的規劃建設和《徑山禪茶文化保護綜合體規劃》的實施,山清水秀的徑山村已成為浙江省A級景區村庄。 
  徑山村心無塵茶館經營人俞榮華表示,近年來,依托非遺等文化和生態資源,通過持續開展“徑山茶宴”活態展示、打造精品民宿和特色徑山茶文化,為游客提供傳統民俗、傳統手工藝、特色農產品制作等多種體驗,注重文化旅游一體化融合發展,村裡的旅游人氣越來越旺,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幾番,達到目前的3萬元,徑山村富了、美了,鄉親們也越來越有幸福感和獲得感,著實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 
  這種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樣在徑山村村民章紅艷一家得到了體現。對徑山茶文化十分感興趣的章紅艷前年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在家幫助母親打理茶室和民宿生意。“村裡成立了茶葉經營合作社,幫助大伙兒經營銷售,打開了銷路。特別是這兩年游客多了,農家樂也慢慢火了起來,這不,我們今年還搞起了民宿。”章紅艷向記者介紹了自家的“經營綜合體”。在這棟優雅舒適的4層小樓裡,一樓可品茶、撫琴,二樓至四樓被裝修為民宿,現代化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年輕人頭腦靈活,不但網上銷售茶葉產品,她們一幫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還自發在茶室組織一些茶藝展示、普及活動,我比較省心。”章紅艷的母親說,得益於女兒的幫助,茶葉和民宿經營模式實現了升級。 
  “制笛要懂笛,增加附加值” 
  余杭區中泰街道是著名的“苦竹之鄉”,這裡森林覆蓋率達66.3%,街道內有苦竹林2.8萬畝,竹材蓄積量達5萬噸,擁有全國苦竹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浙江省級特色林業基地——中泰萬畝苦竹現代科技示范園區。中泰竹笛制作技藝是浙江省級非遺項目,取材苦竹制作的竹笛因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音色優雅、風格獨特而很受市場歡迎。 
  中泰江韻樂器廠的丁志剛是當地最早的制笛人之一,於上世紀90年代便創辦了這家制笛企業,慕名而來向他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從山東菏澤辭掉工作專程來拜師的小伙子梁浩就是其中一位。“師傅為人寬厚、待人真誠,業務要求很嚴格,我要學成回老家傳授竹笛制作技藝。”梁浩說。並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丁志剛對帶徒弟頗有心得:“制笛要懂笛、會吹笛,3年學習時間各有目標,完成才能出師。” 
  中泰街道目前擁有竹笛樂器廠近百家,從業農民1000多人,年產笛簫近百萬支,產值逾1.2億元。中泰街道多數從事笛子加工產業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所在村集體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00萬元。“傳承好技藝,將產品做精,不斷提升文化內涵和附加值。”丁志剛一直在思考中泰制笛的未來。 
  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胡雁介紹說,余杭區通過加強村落文化整體性保護、搶救性保護,促進鄉村文脈延續﹔大力培育優秀民族文化,促進鄉風文明﹔以非遺為要素扶持相關產業發展,促進鄉村致富﹔創設非遺宣傳展示平台,促進鄉村文化繁榮,在深挖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激活鄉村特色非遺潛能中下功夫,做大了鄉村振興文章。 
  一幅“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的美麗畫卷正在余杭繪就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