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綜述
發布時間:2018-06-21 15: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6-21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展映影片海報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提供)
 
  中國文化報記者張婧報道:30部精挑細選的影片,15場關於非遺影像制作、傳播等方面的論壇,逾百位專家學者和影視作品制作人參與對話討論,近3000名觀眾傾心欣賞……6月7日至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以下簡稱“影像展”)在山西省平遙縣舉行。
  非遺影像作品掀起關注非遺保護的熱潮
  “此次影像展不僅讓更多的青年群體和廣大群眾通過較高水准的非遺影像作品,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珍愛非遺,而且也很好地引導了社會力量廣泛地參與到非遺記錄工作中,用影像記錄的方式直觀地記錄、保存優秀的文化遺產。”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相關負責人在影像展的閉幕致辭中如是說。
  其實,非遺影像記錄工作能夠在全社會掀起關注和討論的熱潮,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正確引導。自2013年開始,原文化部就在全國選取了50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試點工作,並著手組織起草制定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規范》,明確了相關業務標准和技術規范,為全面鋪開制定了科學依據﹔2015年,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支持了對942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一批代表性傳承人所承載的獨到技藝、文化記憶得到記錄和保存。
  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導激發了民眾關注非遺、保護非遺的熱情,在這種熱情的推動下,社會各界也開始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到記錄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潮中,涌現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守藝》《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一大批優秀的非遺影像作品更是受到了“90後”“00後”的熱捧。
  為非遺影像作品搭建展示平台
  本次影像展以“記憶、生活、傳播”為主題,由優秀影片集中展示展映、學術論壇、高校學術展映三部分組成。影像展期間,組委會評選出了包括《傳承(第二季)》《津門玩跤人》《戲夢關東——東北二人轉民間老藝人檔案》等在內的10部“非遺影像展評委會推薦影片”﹔由眾多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共同發起的《非遺影像記錄平遙倡議》也在閉幕式上提出,該倡議倡導非遺記錄“社會參與、成果共享、傳播交流”,推動形成“人人關注非遺、喜愛非遺、保護非遺”的社會氛圍。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原主任、影像展組委會主任李鬆認為,此次影像展的主題貼切地闡釋了活動的宗旨和目的,“‘記憶’有兩個層面含義。首先,有族群的地方就會留下文化記憶。國家記憶和大眾記憶融合起來,組成一個國家民族的整體記憶﹔其次,影像作為記錄文化的方式越來越普遍,這也是記憶。”李鬆表示,文化記憶強調時間維度,是“上對祖先,下對後代”的記錄。“我們通過影像記錄下來的東西,要從時間維度上留給後代,讓他們知道現在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李鬆說。
  傳播亦是影像記錄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影像展為我們搭建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展示和溝通平台,在這裡大家關注和探討的都是如何傳承和保護非遺,希望以後能夠有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機會,激發社會大眾對非遺記錄工作的興趣。”導演傅永壽對於能夠參加此次影像展感慨頗深。他此次帶來的作品——《長老們的歷史記憶》,用影像還原記錄了哈尼族阿卡人演述史詩《雅尼雅嘎贊嘎》的過程。《雅尼雅嘎贊嘎》是一部講述哈尼族阿卡人遷徙歷史的史詩,演述過程中有復雜的民俗儀式。拍攝期間,傅永壽帶領團隊10多次前往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水河新寨,不僅拍下了整個儀式過程,還拍下了長達12小時的整部《雅尼雅嘎贊嘎》演述視頻,為這一史詩傳承保存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在觀影和探討交流中傳承保護非遺
  在影片展映現場,3個展映廳每天都擠滿了前來觀影的人,有的影廳比較小,連過道都坐滿了觀眾。談及觀影感受,每位觀眾都被不同程度地感動著,引發的思考雖角度不同,因人而異,但心靈震撼卻是實實在在的。
  “影音新技術與非遺影音文獻的制作”“在藝術表現與記錄真實之間”“非遺題材紀錄片創作的跨學科性”……除了影片集中展映,“作為國家記憶的非遺影音文獻論壇”也同期舉行,逾百位專家、學者和影視制作人、出版發行方進行了15場學術研討。仔細分析這些論壇的主題,不難發現,無論是對拍攝技術更迭創新的思考,還是對非遺影像作品拍攝內容與角度的探討,都圍繞著非遺的傳承、創新這個時代發展大趨勢。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江表示:“在非遺保護和記錄過程中,要注重政府、學界、社會、市場、在地主體等平等協商合作。非遺保護源起於文化多樣性保護,按一以貫之的邏輯要求,任何參與主體除了自身本體訴求,理當兼具各自相應的文化多樣性保護的角色擔當。”
  讓更多的人看到非遺影像作品
  在政府長期的支持和引導下,非遺的保護和記錄工作如今已經頗見成效,社會大眾的參與度廣泛提升,非遺影像作品的運營和發行也漸漸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因此,本次影像展除了專家學者之外,騰訊、愛奇藝等知名網絡視頻平台的代表以及文化傳播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來到了現場。
  “非遺有很多題材和故事可以挖掘,這些題材可以制作成很好的紀錄片。比如愛奇藝自制的紀錄片《講究》,就是講述匠人精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目前已經有3季上線,內容流量和用戶反饋都非常不錯。”愛奇藝副總裁楊海濤特別強調,“年輕人對包括非遺影像在內的紀實類在線視頻產品非常感興趣。愛奇藝平台數據顯示,在線觀看紀錄片的用戶中,‘90後’‘00後’佔比超過50%。”
  “非遺影像作品的內容從創意到制作,還需要再提高,做出精品內容,講出好故事,隻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用戶去了解和喜歡。”楊海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