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第二講——琴曲探析
    專家講座:琴曲探析。  
主題嘉賓:

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姚公白

直播時間: 2014-06-15 14:00:00  -- 2014-06-15 14:00:00
直播嘉賓:
直播圖片 更多>>
2014年6月15日下午2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二讲开讲。图为听众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聽眾提問

2014年6月15日下午2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二讲开讲。图为著名琴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现场演奏。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現場演奏

2014年6月15日下午2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二讲开讲。图为讲座现场。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講座現場

2014年6月15日下午2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二讲开讲。图为著名琴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姚公白

文字實錄  
  主持人 伴著優美的音樂開始今天的講座,非常感謝大家今天來到國家圖書館聽古琴講座!今天講座是我們2014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的第二講,2006年國務院正式規定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們國家文化遺產日,昨天是我們國家第九個文化遺產日,主要是為了喚醒大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國圖每年都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今年舉辦一個月的講座活動,昨天下午可能有的讀者也參加了今年非遺講座保護月的開幕式,今天下午這場講座是整個講座月的第二場講座,非常榮幸的請來了姚公白老師給我們做第二場講座,非常感謝姚老師!姚老師這次從香港過來,感謝不辭辛勞地來到國圖和讀者見面,非常感謝您!在此,我隆重介紹一下姚老師,姚老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自幼跟他父親姚秉岩老師學琴,受教於吳振平、張子謙先生,今天姚老師跟大家一起探析琴曲,歡迎姚老師開講! [06-15 14:00]
  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姚公白 首都真是熱情,很溫暖,那麼多聽眾,我感到很欣慰。剛才,放了一段開場白音樂,報幕的和彈琴的早就已經成為故人,彈琴的是我父親姚秉岩,琴曲探析的內容比較寬泛,題目太大,這是我在香港高校講座裡的一個課題,這個講座時間有限,我盡量簡短扼要地跟大家介紹一下。所謂探析,就是我的探索分析,就是我個人的一己之見。《幽蘭》是地道的琴曲,是我們真正能夠看到的最古老的琴曲,因為是文字譜,後面盡管我們說都是唐宋琴曲或者更早的琴曲,都是從明代開始的,我們能看到的真實的最古老的琴譜應該是幽蘭文字,我後面會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幽蘭文字是古琴發展上一個關鍵的轉折,是一個從無譜到有譜的過程。 [06-15 14:03]
  姚公白 從古琴音樂本身來講,它是琴學的一個部分,是文字譜,是中國最早把古琴的琴曲記載下來的一種方式,用文字記載。《幽蘭》一共四個樂段,一共45個樂劇,4865個文字,大的字是4533個,後面有些可能抄漏了332個,合起來4865個字。四個樂章,45個樂劇,4000多個文字,說明這個曲在唐代存在,而且怎麼個彈法都通過文字來交代,記載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古人非常快樂,他們也在練毛筆字和書法,寫的那麼好。從琴曲遺存角度來說,那是非常非常麻煩的,一個曲要寫那麼多字,上千首要寫多少字,那是不可思議的。 [06-15 14:06]
  姚公白 査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敘》指出:古琴也將作為一種歷史最久,材料較多的民族音樂而仍被重視,並可能在致用上得到更大的發展。致用上得到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知道,古琴被廣泛的利用到各個方面,拍電視劇也經常會用到。事實上,查先生也在1965年古琴工作採訪工作報告上提到,他所採訪到的、收集到的文獻、器物說明一個問題,古琴這種音樂是確確實實在我們民間存活了幾千年的一種藝術。特別是在近一千多年來,就是唐代以後,古琴的發展非常非常快,以前隻能通過很多很多文獻資料了解,到唐以後,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有關的資料和實物。我們說琴學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琴學是非常大的系統,它包含的范圍不是一個琴樂,琴曲隻是其中一個部分,源遠流長,琴樂幽遠遺存豐厚。查老講在他之前已經有人開始統計琴曲,講到琴曲,離不開統計,我充分利用了查老的統計,但是,我們說統計一定受到時代的局限,資料的局限,手頭所擁有的資料的局限,所看到的內容的局限,如果和中華書局出的那一套琴曲集成結合起來,我們會發現原來統計是那麼困難,那麼痛苦不堪,查老統計到這樣實在太難了。 [06-15 14:12]
  姚公白 查老說對古琴進行統計是從1820年開始,在他之前有過幾次,清代有蔣文勛、祝鳳喈﹔民國十年左右有周慶雲、袁同禮。共發現67種譜集。1953年汪孟舒所編《見在琴書編年表》內192種有關古琴文獻中有琴譜之譜集88種。在1953年,汪孟舒先生了不得,統計了88種。1955-1957年間,通過各種先生,查先生找到了144種不同的譜本。通過對144譜本的篩選,羅列了109種,第一首幽蘭琴譜,109種裡,統計到3365個傳譜和658個不同的傳曲,傳譜和傳曲是有區別的。事實上,中華書局做了件大好事,《琴曲集成》出了,我有幸從第1冊看到第33冊,我要找出出處。收集了139部,139部裡還沒包括查先生統計的7部。綜合來看,146部4042首琴曲,當然,這個數目也不是准確的,漏掉的也會有。 [06-15 14:16]
  姚公白 為什麼要這麼統計?我們到底有多少遺存?琴曲就是琴曲裡面的一個部分,有那麼多的遺存,這些遺存有什麼用處呢?這是祖先留給我們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查先生講所謂不同傳譜,也就是說同一首琴曲,在不同的譜集裡都存在,這就稱之為不同的傳譜。如果去掉相同的曲名,比如《平沙落雁》,有74個不同的譜集收錄,有122個不同譜段,《平沙落雁》雖然不是歷史悠久、結構龐大的大曲,但是非常精致的耐人尋味的小曲,雖然不是歷史很悠久的,是比較晚期的曲目,但是是學琴者必修的曲目,是學琴之正道。作為曲來統計的話,隻能算一曲。《幽蘭》就一個孤本,那也就是一曲。有那麼多的遺存,研究琴曲時,我們要有的放矢。 [06-15 14:18]
  姚公白 根據查先生統計的109譜本,從唐代到明末,一共有那麼多譜集,有不同的譜本,也有不同的傳譜和傳曲。我們從唐代開始文字譜到宋代簡字譜,一直到元和明初,洪熙元年神奇秘譜是第一部比較龐大的古琴譜集,收錄了64首。早期琴譜重在收集,從清代一直到民國35年,這些譜本是不同的,不同在何處呢?是改造曲。如果再仔細的劃分,康熙年間以前,重在收集,康熙以後重在改造。為到了清代,也是以收集為主,像《自遠堂》,以收集為主。所以我們說統計是困難的、統計是有局限的,局限是什麼,有一本叫《綠綺新聲》,不是漏記,是沒看到,放在109部琴譜內的,繼承本完全收錄統計是非常困難的。為什麼講以收集和改造為主呢?我講琴曲探析,原創性和改造性有所不同,你考察時就有依據。 [06-15 14:25]
  姚公白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琴曲的分類。琴曲有哪些類型呢?有獨奏形式,有伴奏形式,還有琴瑟合奏的,109部琴曲裡邊有兩部。從唐到明1400多個不同的傳譜,清到民國1900多個傳譜,420種首件曲,清到民國239種不同傳曲。 [06-15 14:30]
  姚公白 琴曲有意和曲的分離,所謂意,就是調意,操弄和調子,對我們來說,你琴這個曲是操弄還是調子,操弄貴飄揚,而多失於無度﹔調子貴淡靜,而多失於僻澀。惟淡靜有度、飄揚合節乃妙。我父親曾經說,大曲不求小過,貴在氣勢﹔小曲簡靜親切,貴在韻味。我不知道在座的是不是喜歡彈琴,同樣一個曲,你彈出來的和我彈出來的效果大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早就有人講過北剛南柔,東緩西急。 [06-15 14:34]
  姚公白  [06-15 14:37]
  姚公白 我們首先看到形制的變化,這樣的琴能彈現在的《流水》嗎?不可能,琴的表面有花紋,平整的,山那麼高,琴的長短是現在的2/3,又有一個尾巴,是沒有可能的,能有多大的表達能力呢?這是一個問號,古代文獻裡說到的是令人向往的。這是蕉葉琴,拿刀刻一個金出來,很深的,木頭都看得到,邊上有很多錫金,我能彈嗎?一彈的話,皮肯定被磨掉了。照片上顯示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七旋琴。曾經有些學者爭論過,有學者認為是笛,有人認為是徽,現在有學者否認它是徽,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在魏晉時代,磚雕上就有徽,琴是平整的,廣陵山有大量的泛音,沒有徽怎麼彈。這時候琴的比例和現在的比例非常相同,這是必然之變。 [06-15 14:39]
  姚公白  [06-15 14:47]
  姚公白 琴曲有四大變化:聲韻之變,所謂聲韻之變,聲韻之變也有很多必然、無意和有意之變,比如早期的能彈韻嗎?我們講聲,一般是右手撥旋的音,還有初始音,韻是左手,叫走手音,我改成位移音,通過位移產生的韻味,要考慮位移產生的韻和聲的比例是多少。早期的古琴根本沒有左手按旋,有韻嗎?那就沒有韻,隻能有聲。按照現在聲的概念,有音以後才會有韻,隨著左手不斷的豐富,隨著左手、右手不斷的有機結合,隨著古琴彈奏技藝的不斷提高,左手的表達越來越豐富,這樣韻產生的就越來越多。還有一個是審美意識,聲和韻,從古到今,其實是有爭論的,沒有統一過認識,因為有爭論,所以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聲韻之變,總而言之,是相對而言的。 [06-15 14:52]
  姚公白 《瀟湘水雲》,產生韻一共有74處,因為發展到1722年,通過將近三百年的變化,《瀟湘水雲》的聲比原來增加了一倍不到,但是韻增加了三倍,比例不同了,那時候肯定感覺到不一樣,聲將近是韻的4.8倍,後來將近2倍而已,可見琴曲的變化有多大。拿《瀟湘水雲》第一句來說,從譜子上來看,隻不過再做一遍而已,因為摩擦產生振動,所以有音,上行、下或都有音。因此,吳老先生加了一些音,通過音的變化使旋律更加豐富。在古琴譜裡,這樣的現象有很多。早期的情歌,一個字一個音,一音對一字,按照現在的邏輯,沒有韻了,光有聲了,好象光有聲很難受,音樂總是聲情並茂的,我暫時擱下韻的看法,其實韻不單單是我們現在認識當中的所謂左手音或者位移音產生的。 [06-15 14:56]
  姚公白 聲韻的變化,唐代有《小胡笳》和《大胡笳》,現在能看到的是明代譜刊印的,是不是明代譜呢?我不敢說,但是一定是比較古老的譜,一定是比胡笳18派更古老的譜,特別是《小胡笳》,《小胡笳》裡很多是文字色彩,很多古指法還沒有改為現代的指法,說明譜更古老,《大胡笳》和《小胡笳》而言,我個人看法是被後人改的更多,把很多古指法改成稍微接近現代的指法,很多古指法已經沒了,結構也非常清晰,段落明晰,《大胡笳》和《小胡笳》是不是同一個時期?源頭應該是相同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不一定。現在看到的《小胡笳》一共才6段,從統計數字來看,《大胡笳》比《小胡笳》:聲增加230個,約增長32%,韻增加80處,約增長65%,韻增長比例是聲增長比例的2倍。《胡笳十八拍》比《大胡笳》:聲增加186個,約增長26%,韻增加256處,約增長120%,韻增長比例是聲增長比例的4.7倍。《胡笳十八拍》比《小胡笳》:聲增加394個,約增長55%,韻增加336處,約增長273%,韻增長比例是聲增長比例的5倍。 [06-15 14:59]
  姚公白 大家對聲韻之變看法不同,不管是增還是減,都有一個度,如果失去了度,也會變質,也會走向反面。下面這些內容是早期古琴音樂中看到的一些對聲韻的要求和見解、看法,我們能感覺到聲韻是發生變化的。晏嬰:清濁、大小、長短、疾徐、剛柔、哀樂、遲速、高下、出入、周疏,藝術的對比比較針對聲的。我們再看漢代劉向的看法,他講彈琴之法必須簡靜,非為人靜,乃指靜,手指繁動謂之喧,簡要輕穩謂之靜。不是人靜,是說靜,有的人裝模作樣,非常安靜,像菩薩一樣,為靜而靜,內心沒有達到真靜,古人都懂,不要為靜而靜,不要做假,要真誠、誠懇。桓譚: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他講到聲音的大小也要有度,但是對聲的要求是很明確的,他們都沒提到現代概念中的韻。 [06-15 15:07]
  姚公白 嵇康:從“及其初調﹒﹒﹒﹒﹒﹒非夫﹒﹒﹒﹒﹒﹒與之析理”,講到了彈琴,裡面有大量的對聲方面的要求。甚至於還直接講到指法,有直接對右手的描繪。薛易簡講到“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是不夠的,還需注意到“聲韻皆有所主”即藝術手法是內容表達之需。這時候對聲和韻提出了他的看法。陳拙講到“韻”妙在似有似無。崔遵度:“清厲而靜,和潤而遠”。耶律楚材:須信稀聲是大音,猱多則亂吟多淫。世人不識棲岩意,隻愛時宜熱鬧琴。多著吟猱熱客耳,強聲取與媚俗情,純音簡易誰能識,卻道棲岩無木聲。他非常欣賞棲岩,對他的老師非常崇敬,把老師和棲岩歸結為春蘭與秋菊。都是對古代琴樂的審美觀。耶律楚材的審美觀也是一目了然的,蔣文勛講到“彈琴之妙,全在左手,其法有三,吟猱、綽注、上下”﹔“似乎全屬虛神,是帶出來的,而不知全在實處用功。奇從正出,虛就實來,此之謂也。” [06-15 15:15]
  姚公白 中國古琴中的琴韻不是現代概念的從聲多韻少直接跑到聲少韻多,而是各個時代都有幾種表現形式,是並存的,現代概念中的韻,當我們的形式逐漸完美、完善,從聲加入韻,通過韻的多少來體現。也可能存在聲多韻少時代,後來逐漸棲岩所說的聲多、韻多時代。還有聲少韻多,那是比較晚的。但是,每個時代都不會是單一存在,而是多種形態並存,隻不過是以什麼為主流,明末清初以後,以聲少韻多為主流,聲韻的變化是必然,但是它的變化是豐富而多彩的,不是單一的。 [06-15 15:17]
  姚公白 聲韻之變的五種現象。一聲一韻時候,到底有沒有琴韻呢?這個和現代概念的韻應該有所不同,輕重有度、疏密有致、疾徐有序、虛實相間、剛柔相濟、陰陽相蕩。那些東西難道不是一種韻致嗎?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在昆明時,音協作曲家也問我是不是五聲音階?我說不是,我們受到了思維和審美的影響,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幽蘭》就不是五聲,《幽蘭》一共四段,每一段結尾部分有五個音,移動往上移,中間三個到底是哪個音階?變音,音階是逐漸逐漸變化的,和審美思想是有關的。比如早期的西麓堂琴統﹒忘憂》(1549)孤本,(190聲),取音:五正、二變、四清。打譜後記:調弦特殊,取一弦與五弦、二弦與六弦為八度,姑試彈之,發覺取音奇特,除二變外,更有商、角、徵、羽四清之聲。琴中小曲,豈可忽視。 [06-15 15:23]
  姚公白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二拍》,每一段裡都有變異,《大胡笳》13段有變異,《胡笳十八拍》8段有變異,而且這些變異都不作為骨干音,僅僅一種裝飾類的,《小胡笳》是骨干音,這就是取音之變。“去變就正”現象古已有之,原因錯綜復雜。《琴書大全》(1590)卷二《聲律上﹒明二變》說:“五聲者樂之指拇也。那是主導,二變者五聲之駢枝也,駢拇枝指出乎形,而侈於形,存之無益也,去之可也。二變出乎五聲,而淫於五聲,存之亦無益也,削之可也。蓋五聲之於樂,尤五星之在天,五行之在地,五常之在人也。五聲可益為七聲,然則五星五行五常亦可益而七之乎?其說必不行矣。”又說:“而變之聲出於夷音非華音也。”更說:“變宮變徵是欲以夏變夷,不欲以夷音變夏樂也。宮既為君,而又有變宮,是二君也,害教莫甚焉。去四清二變以諧音律,則琴音調而天下治矣。” [06-15 15:25]
  姚公白  [06-15 15:40]
  姚公白 《流水》寫意到寫實,《真傳正宗琴譜》(1609)(324)承“玉梧本”仍為八段。解題:煙波浩渺,目以意移,活潑洄沿,心隨目轉,用是托之絲桐,泄之音響,世鮮知己,惟有子期。鏦鏦錚錚,幽澗之寒流也﹔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也﹔浩浩洋洋,江海之長流也﹔驚風驟雨,瀑布之飛流也。我們是進步,還是退步?我不說,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不同的審美觀當然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都好,這個《流水》彈起來很舒服,很簡譜,現代的《流水》也彈,有時候也覺得很好,要看場合。我想到歐陽修講過的一個故事,在講到他家有三張琴,由於在官場上經常臣服,南北奔馳,心情不佳,但是他說隻有《小流水》他最喜歡,一看到《小流水》,我很吃驚,歐陽修講的《小流水》也許真的指《真傳正宗琴樂》的《小流水》,歐陽修說很多琴曲都忘了,最喜歡《小流水》,有志於研究《流水》的人認真閱讀44個琴譜肯定大有收獲,我覺得各有千秋,也是春蘭與秋菊。 [06-15 15:42]
  姚公白 簡繁之變,我接觸的不少琴曲是由簡到繁的,比如《瀟湘水雲》很典型,就是典型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非常明顯的。簡、繁相對而言,此時繁在彼時已屬簡。 簡,簡古、簡朴、簡約、簡潔,非簡陋、粗簡﹔繁,繁博、繁茂、繁盛、繁麗,非繁蕪、繁冗。形制所限。琴家二度創作。歷史發展中的擴體。女孩子喜歡愛美,以瘦為美,唐代以肥為美,我們要瘦身,現在琴曲也要瘦身,《廣陵散》是典型的,最早23拍,逐漸逐漸增加到元代完成了45拍,了不得,上舞台彈《廣陵散》,45段彈下來,很多人睡覺了,呼聲超過琴聲,那更麻煩,所以現在會搞簡本。去繁就簡,《鶴鳴九皋》,看得懂曲譜的人一看就明白。 [06-15 15:43]
  姚公白 流派、風格對琴曲的影響。査阜西在“採訪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確認一個流派,它必須有一批代表性的琴曲,而且這一批代表性的琴曲由他們的被傳授者演奏出來,風格必須大致統一。我後來發現還要補充一點,流派的要素有四點:琴曲、琴人、琴風、琴譜。 [06-15 15:45]
  姚公白  [06-15 15:45]
  主持人 姚老師探析了這麼多琴曲,大家想不想聽姚老師撫琴一首,姚老師,您能給我們彈一首嗎?(現場彈奏《嗚夜啼》) [06-15 16:02]
  主持人 下面進入提問環節。 [06-15 16:02]
  讀者 您也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王迪先生? [06-15 16:03]
  姚公白 王迪先生其實貢獻也很大的,人品很高,告訴你一件簡單的事,王迪先生到美國哈佛講《廣陵散》,除了帶去他老師管先生的譜,還借我一本我父親文革期間的《廣陵散》23拍本,我就這麼一本,我大膽借給他了,但是他一年後就還給我了,而且叫她先生寄給我,我非常感動,作人誠實、真摯,說到做到,不容易的,我很懷念他。 [06-15 16:11]
  主持人 感謝姚老師的精彩解答!今天的講座到此結束,讓我們再次把熱烈的掌聲送給姚老師! [06-15 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