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聞發布會
介紹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相關情況。  
主題嘉賓: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對外文化聯絡局負責同志,中國申遺代表團成員。
直播時間: 2016年12月06日 14:30 - 14:30
直播嘉賓:
直播圖片 更多>>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持人喻剑南。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主...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外联局局长翟德玉。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翟德...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

直播視頻 更多>>
    直播內容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聞發布會

    [嘉賓 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主持人喻劍南]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順利通過審議,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讓我們一同重溫這激動人心的時刻。[2016-12-06 14:39:17 ]

    [嘉賓 主持人]連日來,“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特別是引起了新聞媒體高度關注。為滿足新聞媒體報道需求,回應社會公眾關切,今天文化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文化部非遺司、外聯局相關負責同志和剛剛回到國內的申遺代表團主要成員與媒體朋友見面,介紹和交流相關情況。下面請允許我介紹參加今天發布會的人員: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他也是我國參會代表團團長,外聯局副局長翟德玉,非遺司副司長王福州,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三位專家是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王應德。現在請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介紹“二十四節氣”申報及列入代表作名錄的相關情況。[2016-12-06 14:41:14 ]

    [嘉賓 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尊敬的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剛才,我們一起分享、回顧了“二十四節氣”入選的那激動人心的一刻,而我本人,很榮幸地與我國政府代表團一起,親眼見證了這一刻。回顧“二十四節氣”申報歷程,作為主管部門的一員,我心中充滿了感慨。[2016-12-06 14:43:06 ]

    [嘉賓 馬盛德]2013年,經過組織專家審慎地論證,以最具有中華文化典型性、代表性為標准,我們在14個備選項目中遴選出“二十四節氣”作為2015年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首選項目。隨後委托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牽頭開展了對該項目申報材料的評審、論證和完善工作。作為遺產項目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類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如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精准地表達這項遺產,提高其可見度,是非遺保護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與職責。歷時一年的籌備過程中,非遺保護、天文、歷法、民俗學、農學等領域的專家積極貢獻智慧,相關社區、群體團結協作提供支持,每一次論證,都在《公約》及其《操作指南》“列入標准”的指引下將遺產的內涵進一步深化﹔每一次修改完善,都為成功申報奠定了基石。[2016-12-06 14:44:46 ]

    [嘉賓 馬盛德]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要求,我們於2015年3月,按時提交了“二十四節氣”項目的所有申報材料。2016年11月,根據教科文組織《公約》秘書處公布的對“二十四節氣”的決議草案中對項目英文概述不甚准確之處,我們本著對遺產負責的態度,協調各方力量,修改並提交了完善後的文案。我國政府代表團參加“常會”前,也已做好了相關問題的處理預案。整個申報過程,得到文化部黨組的高度重視與悉心指導,沒有任何懸念的通過,也凝聚了無數人艱辛的付出。請允許我在此呈現這部申報片,以示對所有貢獻者的敬意。(播放申報片10分鐘)[2016-12-06 14:46:54 ]

    [嘉賓 馬盛德]剛才,我們欣賞了“二十四節氣”申報片。短短不到10分鐘時間,申報片的制作也是及其艱難的,這麼短時間裡把這麼有文化內容和豐富的東西說清楚、看明白,對我們專家學者來說也是具有挑戰性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是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實踐。申報的成功並不是使命的終結,而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又一個裡程碑。“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第31個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進一步增進了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感,提升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積極履行承諾,採取有效措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保持生機與活力!在此,對社會各界,特別是媒體朋友對“二十四節氣”項目申報、入選、保護、傳承給予的關注與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謝!謝謝大家![2016-12-06 14:57:27 ]

    [嘉賓 主持人]感謝盛德司長。下面請外聯局翟德玉副局長從履約角度談非遺領域的國際間合作情況。[2016-12-06 14:58:03 ]

    [嘉賓 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翟德玉]尊敬的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我國非遺申報工作的又一項重要成果,是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生動例證,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以及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趨勢。[2016-12-06 15:00:03 ]

    [嘉賓 翟德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教科文組織重要的文化類國際公約,於2003年10月在教科文組織大會第32屆會議上通過,旨在提升國際社會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迄今已有171個締約國。《公約》為世界各國實施非遺保護提供了重要國際法依據,《公約》所倡導的非遺保護原則和理念也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並隨著非遺保護實踐的深入發展被不斷充實和完善。[2016-12-06 15:01:00 ]

    [嘉賓 翟德玉]早在《公約》通過前,我國就積極參與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項目。2004年加入《公約》以來,始終高度重視履約工作,深度參與《公約》框架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公約》正式生效後,根據《公約》相關條款,教科文組織通過評審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急需保護名錄),遴選最能體現《公約》原則和目標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計劃、項目和活動(優秀實踐名冊),以及申請國際援助等方式促進非遺領域的國際合作。目前,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我國總計有31個項目列入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十余年來,我國通過全面、持續、深入地參與《公約》工作,在國際層面有效宣傳和弘揚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國內也極大地促進了本土非遺保護工作的發展,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有益經驗。[2016-12-06 15:02:26 ]

    [嘉賓 翟德玉]根據《公約》規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會)負責評審包括代表作名錄在內的各項名錄、名冊。委員會由《公約》締約國大會選出的24個締約國組成,每年舉行一屆常會。在剛剛結束的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除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代表作名錄外,還有32個項目列入代表作名錄,4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名錄,5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1個項目獲得國際援助。這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文化多樣性及人類創造力的認識和尊重。[2016-12-06 15:03:27 ]

    [嘉賓 翟德玉]本次“二十四節氣”列入代表作名錄,向國際社會彰顯了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體現了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它的列入,有助於增強遺產實踐社區和群體的自豪感與凝聚力,激發傳承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加強國際間關於傳統時間知識體系的交流與對話。這既是我自身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需要。[2016-12-06 15:04:13 ]

    [嘉賓 翟德玉]需要指出的是,名錄申報和定期報告是《公約》框架下開展國際合作兩個並行的機制。名錄申報是為所有締約國搭建一個國際化平台,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深化國際社會對保護非遺重要性的認知,促進文化對話。同時,教科文組織更加強調,締約國提交定期報告是梳理和評估履約效果、交流和分享非遺保護經驗的重要方式,以便共同應對挑戰,制定各自相應戰略。我國於2011年初向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首個履約報告,報告了自批約以來在國家層面為保護非遺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列入代表作名錄的26個項目的保護情況。今年5月,我們又向教科文組織提交了7個列入急需保護名錄項目的保護情況報告。目前,我們還正在撰寫第二次履約報告,包括自首次報告以來的政府保護措施以及30個列入代表作名錄項目的保護情況。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名錄申報絕不應僅僅止於申報,還有更多的義務和責任需要去履行。如何在國際化語境下,扎實做好各項保護工作,履行申報時的承諾,我們還任重而道遠。[2016-12-06 15:05:43 ]

    [嘉賓 翟德玉]在未來的非遺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中,我們將本著踐行《公約》的宗旨,不但要繼續鞏固非遺申報的成果,還將在履約能力建設、國際人才培養、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等方面全力推進,努力提升話語權和影響力。非常感謝媒體朋友對非遺領域國際合作事業的關注。希望今後繼續得到媒體朋友們的支持!感謝![2016-12-06 15:06:13 ]

    [嘉賓 主持人]感謝翟德玉副局長。下面請非遺司副司長王福州介紹我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冊的相關程序。[2016-12-06 15:07:15 ]

    [嘉賓 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王福州]三年多以前,啟動了“二十四節氣”申報工作。今天成功入選,這是團結協作的結果,這裡邊成功入選,從我司的角度,凝結著外聯局卓有成效的組織協調,我們非遺中心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業務工作,凝結著申報單位農博館對咱們作出的貢獻,還有河南登封文化館等十個單位。[2016-12-06 15:08:42 ]

    [嘉賓 王福州]成功入選,大家都很高興,讓我想起航天神7歸來楊利偉在新聞發布會上一段發言,他說“我是表現形式,我在這兒慶功,你們應該多挖掘誰把我送上去的、誰把我收回來的、誰讓我在天空中平安的飛行的?所以,不要光看表現形式。”咱們這個事也這樣,申報成功以後,部領導見到我們就表揚,我們任務很重,一定保持理性,一是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最近,部領導要求要樹立什麼理論呢?聯合國公約的理念,把聯合國公約精神吃透,把理念樹立好,把非遺法精神吃透,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在做的時候,理念和規則咱們要遵守。第二,講講我們的任務,入選之後,我們有39項,其中還有7項是公約項目,意味著什麼呢?更多的保護責任,要從瀕危變為不瀕危,我們的任務非常重,最近,我們啟動了一項工作,對項目保護的評估機制、評估指南的制定,制定以後,通過保護7個瀕危項目,盡快讓他們不瀕危。作為政府,要用政策引導,把這些項目保護好。我們申遺、申報不是目的,保護才是目的。第三,關於申報程序,申報的規則很清楚,這是一個政府行為,其他的各個單位、各個組織個人都不是正規途徑,聲音肯定由政府發出來的,組織工作有一整套完整程序。要防止各種單位、各種組織在其中上當受騙。保護傳統文化,每個人都有責任,各種組織、各種機構都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我們非常的歡迎。在申報遺產中,咱們是三類,名錄、名冊、瀕危,這幾類很清楚,組織程序也很清楚,希望媒體朋友宣傳的時候應該加以注意。謝謝大家![2016-12-06 15:13:59 ]

    [嘉賓 主持人]謝謝王福州副司長。相信通過三位發布人的介紹和剛才的短片,大家對“二十四節氣”的社會文化功能和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積極意義有了深入了解﹔對申遺程序和公約國際間合作有了進一步認識。下面進入媒體提問環節,我們的發布人將就各位所提問題回應和交流。[2016-12-06 15:15:08 ]

    [嘉賓 記者]我是人民日報記者。在教科文《公約》的表述中,我們常常看到“社區、群體和個人”的表述,請在座的專家結合“二十四節氣”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概念。另外,我們發現“二十四節氣”最終被列入與自然界和宇宙知識相關的知識和實踐,而不是“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請專家解答一下。[2016-12-06 15:17:21 ]

    [嘉賓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首先,根據列入標准R.5,該遺產項目已按《公約》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的規定,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非遺項目眾多,按《公約》生效以來中國逐步完善的申報制度,我們在ICH-02表中也是根據國家名錄及其7個擴展項目涉及的相關社區、群體來進行界定的。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因此,基於以上擴展項目所屬社區的願望進行申報,既是中國國情,也是對列入標准的嚴格執行。[2016-12-06 15:21:11 ]

    [嘉賓 巴莫曲布嫫]其次,國家名錄體系作為清單編制工作也是需要不斷發展的,我們會在將來的保護工作中,逐步將相關的遺產項目納入該名錄體系。有關7個擴展項目及其所屬社區的詳情,我們已經在ICH-02表、社區知情同意書和清單節錄中均有所說明。與此同時,根據申報工作中的“尊重其意願、並使之事先知情同意”原則,我們主要從這7個社區和代表性傳承人那裡採集了知情同意的證明材料。[2016-12-06 15:27:43 ]

    [嘉賓 巴莫曲布嫫]第三,中國農業博物館和中國民俗學會是作為該遺產項目的群體代表被納入申報材料的。一為國家級專業機構,一為全國性的社團組織。他們的分支機構和會員遍及全國乃至基層社區,可為保護該遺產項目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撐和多方面的研究力量。事實上,這兩家群體代表不是單數而是復數的專業機構或NGO組織,能夠讓該遺產項目的保護充分受益於中國自身現有的智力資源和制度資源。[2016-12-06 15:31:02 ]

    [嘉賓 巴莫曲布嫫]中國農業博物館是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機構,與全國各地省、市、縣級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部門有著廣泛的聯系,其中涉及的各地相關博物館就有154家,這些地域不同、功能相近的機構可形成穩定有序的工作網絡。中國農業博物館還有兩家挂靠的社團組織,即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和中國農業展覽協會,前者擁有農史專家近200人,後者擁有會員單位40家。這些專業人力資源和團體組織都是中國農業博物館可調配的社會力量,能確保中國農業博物館更好地承擔起相關的組織、調研、保護和傳承的責任。[2016-12-06 15:39:27 ]

    [嘉賓 巴莫曲布嫫]中國民俗學會是國家一級學術社團,其下有七個專業委員會,七個研究基地,以及八個研究中心,同時還與各省、市和自治區的民俗學會保持著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從覆蓋范圍講,該學會既和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保持著良好的田野關系,同時與全國70所高等院校的民俗學學科點及其人才培養和學位教育有著密切聯系,每年約有200余名民俗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步入社會,服務民生。中國民俗學會現有注冊會員2271人,其中五分之二來自不同的少數民族,使得學會與各民族社區常年保持著多樣的緊密聯系﹔學會的許多會員都來自基層社區或相關族群,他們自己就是相關社區和群體的代表。此外,我們應當承認這裡也有技術上的難題。如何在ICH-02表格的相關表項准確界定遺產項目的社區、群體或個人,往往不是項目本身的問題,而是申報表格的格式化統一標准、字數限定與具體項目及其特殊性之間的矛盾。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申報材料及其附件中的證據提供均反映了該遺產項目的“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所具有的代表性。[2016-12-06 15:41:08 ]

    [嘉賓 巴莫曲布嫫]ICH-02表格中所設計的有關遺產涉及的主要領域復選框勾選,是為了在相應的遺產描述和擬採取的保護措施中形成清晰而對應的一致性表述。中國並不主張將所有復選框都打勾,而是“對主要領域和次要領域、主要保護措施和次要保護措施進行區分”,這也正是依據委員會的建議(Document 7.COM?11)和秘書處編制的填表指南而做出的積極回應。
    正如該遺產項目的名稱所言,二十四節氣不僅僅隻是一種有關傳統知識的時間體系,在其世代傳承過程中,已經發展成豐富多樣的集體實踐。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對於時間的一種重要切分方式,與季節的轉換以及氣候、物候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至今人們依然將節氣作為指導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然而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關乎農業生產,亦深系民眾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及其內涵豐富的實踐活動。
    在復選框中做出這樣的勾選,乃是基於對《公約》的定義及其覆蓋的主要領域所做的分析。我們認為,該遺產項目最符合“有關宇宙與自然的知識和實踐”,其核心特征主要體現在這個層面。[2016-12-06 15:44:49 ]

    [嘉賓 主持人]感謝專家給我們作出了非常專業、非常詳盡的解答。[2016-12-06 15:45:50 ]

    [嘉賓 記者]我是新民晚報記者,請問馬司長一個問題,我們了解到此次組織申報材料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請問在這個工作當中有沒有一些值得分享的故事?[2016-12-06 15:46:34 ]

    [嘉賓 馬盛德]我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見證了整個教科文評審各國非遺項目的工作環節、程序,這些是過去沒有感受過的。國際會議的神聖感、文化多樣性,世界各國都在一起感受著那種氣氛,緊張的時候讓你感到窒息,快樂的時候也非常快樂,迸發出你內心的火熱,感受是非常深的。羅微參加過好多次這樣的活動,她在這方面感受比較多,請她說說。[2016-12-06 15:47:31 ]

    [嘉賓 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受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以下簡稱“非遺司”)委托,我中心承擔了“二十四節氣”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代表作名錄”)相關材料評審工作。2014年4月8日,非遺司召集我中心及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了“農歷二十四節氣申報2015年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協調會議”。會議就申報工作程序、職責分工、經費保障、時間安排等問題進行了協商,並達成共識:非遺司負責統籌協調工作﹔我中心負責牽頭組織申報材料專家論證和業務指導工作﹔中國農業博物館負責申報文本的制作工作,並承擔專家論證、修改及申報文本制作費用。自此,該項目申報工作正式啟動。在我院(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我中心積極組織實施二十四節氣申報材料評審工作,會同文化部非遺司、對外文化聯絡局(以下簡稱“外聯局”),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天文歷法、農業文化等領域的權威專家,組織協調各申報社區、群體,共同組成工作團隊,嚴謹有序地推動申報材料評審進程。鑒於申報材料有明確的專業和技術要求,既要在規定字數(大部分申報表項幾乎都有字數限制)、時長(申報視頻要求不超過10分鐘)及數量(十張申報圖片)范圍內,全面體現二十四節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價值及存續與保護的相關情況,又要符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理念和表述習慣,還要通俗明了,讓事先不了解該遺產項目的人准確認知。因此,看似簡單的申報表格,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資料、精心構思、反復論證、逐字逐句逐畫面精心打磨。為爭取成功申報,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中心組織評審工作團隊,先後召開了十三次申報材料評審工作會議。會議秉持有利於項目成功申報和傳承保護的原則,認真細致、精益求精,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報表格、圖片、視頻的論證、修改和完善工作。評審工作會議往往持續三至四小時,甚至多次延續到凌晨。會後,我中心迅速總結評審工作會議精神,形成會議紀要,並據此幫助申報方修改、甚至直接執筆完善申報材料。與此同時,我中心還整理了十個申報社區、兩個群體提交的大量資料,完成了申報材料相關基本信息的編制工作。在我中心的組織協調下,經各方協同努力,申報材料評審工作圓滿完成。2015年3月20日下午,我中心將中英文版終審稿報送文化部。[2016-12-06 15:54:37 ]

    [嘉賓 主持人]感謝羅主任![2016-12-06 15:54:59 ]

    [嘉賓 記者]我是中國文化報記者,我們很贊賞剛才提到的積極履約這個詞,那麼具體有哪些措施和思路呢?[2016-12-06 15:55:49 ]

    [嘉賓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王應德]為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將在文化部、農業部等部委領導下,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直接指導下,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協調單位,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牽頭單位,協同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館、內鄉縣衙博物館,湖南省安仁縣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花垣縣非遺保護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非遺保護中心、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妙源村村民委員會、遂昌縣非遺保護中心、三門縣亭旁鎮楊家村村民委員會,貴州省石阡縣文化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天等縣文化館等社區、群體於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各方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宗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要求,並共同約定了彼此的責任和義務,工作思路及具體措施如下:[2016-12-06 15:56:33 ]

    [嘉賓 王應德](1) 改善組織協調。每年組織舉辦2期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培訓班,每期受訓人數約為30人,以期在5年內接受培訓的人數達到300人﹔培訓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的專門知識、保護行動及其策略舉措。在既有的8個社區的基礎上,工作組將新發展5個傳習基地,以利在不同的社區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和能力建設,彼此借鑒,相互激發,確保該遺產項目在其文化語境中實現活態傳承。(2) 促進代際傳承。組織來自農學、天文學、民俗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為中小學生編寫二十四節氣知識讀本,開設專題講座﹔利用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優勢,為不同的學生年齡群組設計或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節氣知識競賽、專題征文、演講比賽和時令故事攝影等。(3) 加強調查記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二十四節氣調查,記錄該遺產項目的存續現狀,全面搜集口頭資料(包括相關的傳說、歌謠、諺語、民俗資料等)、文獻資料(包括古今文本)及與之相關的實物資料等,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系統化建檔和保存。(4) 開展學術研討。組織有關機構、專家、學者開展二十四節氣學術研究,每2年舉辦一次專題學術研討會,每5年舉辦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交流保護經驗,促進跨學科對話,出版研究成果。[2016-12-06 15:58:09 ]

    [嘉賓 王應德](1)改善組織協調。每年組織舉辦2期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培訓班,每期受訓人數約為30人,以期在5年內接受培訓的人數達到300人﹔培訓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的專門知識、保護行動及其策略舉措。在既有的8個社區的基礎上,工作組將新發展5個傳習基地,以利在不同的社區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和能力建設。(2)促進代際傳承。組織來自農學、天文學、民俗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為中小學生編寫二十四節氣知識讀本,開設專題講座﹔利用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優勢,為不同的學生年齡群組設計或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節氣知識競賽、專題征文、演講比賽和時令故事攝影、繪畫等。(3)加強調查記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二十四節氣調查,記錄該遺產項目的存續現狀,全面搜集口頭資料(包括相關的傳說、歌謠、諺語、民俗資料等)、文獻資料(包括古今文本)及與之相關的實物資料等,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系統化建檔和保存。(4)開展學術研討。組織有關機構、專家、學者開展二十四節氣學術研究,每2年舉辦一次專題學術研討會,每5年舉辦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交流保護經驗,促進跨學科對話,出版研究成果。[2016-12-06 15:59:37 ]

    [嘉賓 王應德](5) 舉辦專題展覽。在中國農業博物館舉辦二十四節氣專題展覽,並在大、中、小學及相關社區巡回展出,提升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該項遺產及其重要性的認知和保護意識。
    (6) 強化協作機制。工作組定期向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提交該遺產項目的保護現狀報告,包括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好的做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性建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統籌年度工作重點和整體保護計劃的經費預算方案。
    (7) 推動信息共享。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官網開辟“二十四節氣知識專欄”,在中國民俗學網建立“二十四節氣研究專欄”﹔通過這些專業網站與該遺產項目相關的其他網站建立互訪鏈接,以擴大信息共享的人群范圍,並帶動新媒體對該遺產項目進行有效傳播。
    (8) 改善實踐條件。基於調研情況編制傳統實踐場所清單,對急需修繕者採取有效措施進行維護,為當地社區的傳承實踐和文化空間共享創造更有利的條件。[2016-12-06 16:02:03 ]

    [嘉賓 王應德]以上保護措施將覆蓋遺產的集中區域,並在相關社區的廣泛參與下實施,使傳承人和實踐者尤其是青少年受益。在保護措施的實施過程中,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將為相關社區、群體或個人施展他們的作用和創造力營造空間。中國農業博物館將把重點放在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負責征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弘揚等工作。各相關社區、群體或個人將發揮主觀能動性,全程參與前述的一系列保護活動。各相關社區將建立並依托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結合富有地域特色的儀式實踐和民俗生活,開展相關調查、傳承和宣傳活動,使這一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存續。[2016-12-06 16:03:05 ]

    [嘉賓 主持人]感謝王教授![2016-12-06 16:03:36 ]

    [嘉賓 記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2009年我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二十多項。近些年,差不多每隔幾年才會有一項入選名錄。請問一下這個過程是什麼樣的情況?謝謝![2016-12-06 16:05:00 ]

    [嘉賓 文化部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各國積極申報,教科文組織資源有限,保護非遺政府間委員會決定對每年能受理的申報項目設定數量。近年來數量基本都在每年50項左右,包括代表作目錄、急需保護目錄、優秀實踐名冊、國際援助四類,同時設置優先原則,沒有項目或項目少的國家優先,急需保護項目優先。同時,委員會也盡量確保每個申報國在兩個申報周期內有一個項目被受理。秘書處據此從各國提交的申報項目中選取受理的項目交由審查機構初評,再提交委員會最後評審。本屆常會上委員會決定未來三年(2017-2019)明年的數量均在50項。[2016-12-06 16:07:30 ]

    [嘉賓 主持人]感謝張玲非常簡明扼要的介紹。[2016-12-06 16:07:48 ]

    [嘉賓 記者]各位專家好!我是來自天津電視台的記者。我有一個問題,最近幾年,可能有些國家會非常積極的申報項目,很多中國人就會呼吁,說我國也應該盡快申請,以免這些項目會被搶先或者搶注,對於這個問題,各位專家怎麼看?[2016-12-06 16:08:13 ]

    [嘉賓 巴莫曲布嫫]在《公約》框架下的申報工作,是踐行《公約》精神,積極開展非遺領域國際間交流和對話的措施,是提高可見度的“共享”而不是“商標注冊”,並不是說一個國家申請了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等於擁有了該項目的所有權。'別國申報成功,自家的遺產就成了別人的',這種心態走入了誤區。按照《公約》相關規定,締約國都有將其領土上的某項非遺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權利。對於兩個遺產國家共同擁有的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一個國家均可以單獨申報,如果列入代表作名錄,也不妨礙其他的國家再次單獨申報。同時,聯合申報也是近年來提倡的做法。在聯合申報和保護方面,我國已經有了有益的實踐。2005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兩國還建立了聯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機制,定期召開工作組會議,開展交流互鑒,為履行《公約》,在各自領土上延續遺產生命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同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能在傳承流變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質。我們尊重遺產在適應各自環境中所呈現的特質,在地區間的交流和對話中增進了解、促進對遺產源流及發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我們保護、弘揚遺產應秉持的正確態度。[2016-12-06 16:18:18 ]

    [嘉賓 主持人]各位發布人還有補充嗎?[2016-12-06 16:18:44 ]

    [嘉賓 張玲]接著巴莫老師說的對於非遺的認知補充一些,《公約》在國際層面也好,在我國層面也好,人們對非遺的認知是一個發展過程,怎樣正確理解非遺的定義?包括怎樣正確認識非遺《公約》的經審核宗旨,這是不斷漸進的過程,我覺得是一個逐步發展過程,這種現象慢慢會更趨於平和和理性。教科文強調的是每一個締約國都有權利申報本國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相關的名錄和名冊。同時,在《公約》精神下,也非常鼓勵開展國際合作,這個國際合作其中一項也包括持有相近或者同源共享的物質文化遺產締約國開展合作、開展交流,包括開展聯合申報。現在聯合申報列入名錄的項目非常多,很多國家都很多聯合申報項目,包括我國2005年就和蒙古聯合申報蒙古長調,這也是聯合申報成功的案例,也是非常好的案例。之後,我們也會在國家層面、在我們開展申報工作方面積極探索和其他國家進一步開展聯合申報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和中國接壤的國家非常多,接壤國家當中,有非常豐富的同源共享的資源,這些資源也要充分的利用起來,需要在大量的非常扎實的調研的基礎上逐一的進行探索和研討,我們希望在可見的未來會有更多的聯合申報項目開拓。獨立申報,當然,也是每一個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謝謝![2016-12-06 16:20:13 ]

    [嘉賓 主持人]看得出各位媒體朋友對今天的主題充滿熱情,由於時間的關系,今天的發布會暫告一段落。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關注,感謝大家對文化部工作的支持!我們下次再見![2016-12-06 16:2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