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月中旬,安徽省第二批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百佳劇團”創評火熱開展,引人關注。接下來,民營黃梅戲劇團優秀劇目將在10月首次登上安徽省最高藝術盛會——安徽省第九屆藝術節的舞台。民間文藝節目豐富多彩,民營劇團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扎根鄉土 搏擊市場
目前,安徽省領取營業性演出許可證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有1600余家,從業人員4萬余人,主要分布在阜陽、宿州、淮北、滁州、安慶、宣城等地,年演出40余萬場,總收入超過6億元。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藝術樣式豐富,其中以馬戲、雜技為主要表演形式的近800家,以曲藝、小品為主要表演形式的民間嗩吶班子有700余家,以現代歌舞為表演形式的民間藝術團有100余家,其他為傳統的地方戲劇表演團體,如皖西南地區的黃梅戲劇團,淮北地區有泗州戲、豫劇、柳琴戲、梆劇和二夾弦等,皖南地區有花鼓戲、儺戲和梨簧戲表演團體。
6月底,蕪湖縣黃梅戲劇團在京上演《女駙馬》,贏得廣泛關注。作為安徽省民營藝術院團發展的一個縮影,蕪湖縣黃梅戲劇團的發展折射出安徽省民營藝術院團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扎根基層、搏擊市場、異軍突起的面貌。“這種面貌的根本突破口還在於把握觀眾至上的服務意識。大部分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演員是農村的文化人,與農民同根同生,了解農村群眾喜歡什麼樣的節目,需要什麼樣的節目。”安徽省文化廳文化市場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找准定位,變“劇團演什麼觀眾就看什麼”為“觀眾愛看什麼就演什麼”,積極提供適銷對路的劇節目,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傳承文化 培育產業
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成長於民間,直接影響著廣大農民的價值取向和鄉風民俗。安徽省臨泉縣新世紀豫劇團常年活躍於本省鄉鎮,2009年演出400多場,每到一地,村民都自發地送來米、面等生活用品,感謝他們的精彩演出。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的鳳英劇社,從2002年創辦以來,不斷創排黃梅戲新劇目,還編創劇目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計劃生育政策和鄉風民俗等,每年為農民演出近300場,被評為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村”先進劇團。他們在流動演出的過程中,成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載體。安慶黃梅戲,宿州墜子戲、泗州戲,淮北、宿州、宣城的花鼓戲,亳州的二夾弦和宿州埇橋馬戲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淮南東方紅花鼓燈民間藝術團常年在廣東、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演出,將“東方芭蕾”的藝術魅力展示於祖國的大江南北。臨泉縣龐營鄉耿庄村號稱“雜技村”,村中的一幢幢漂亮的房子無一不是通過演出脫貧致富後蓋起來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已經成為支撐該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多措並舉 助推發展
民營藝術院團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近年來,在深化國有藝術院團改革的同時,安徽省大力推進民營藝術院團發展,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舉措。2009年,啟動全省民營藝術院團“3311”計劃,用3年時間,壯大臨泉雜技、埇橋馬戲、安慶黃梅戲三大特色區域民營演藝產業,扶持表彰100個民營藝術院團,培訓1000名民營藝術院團骨干。今年1月,肥東青年廬劇團、宣城春燕黃梅戲劇團、鳳陽花鼓燈藝術團等獲得首批“百佳劇團”稱號,這些劇團在各自地域的舞台上越發迸射活力。
6月,安徽省文化廳認真選拔組織院團參加全國首屆民營藝術院團展演,用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參展院團予以重獎,起到了典型示范引領的作用。而安徽率先在全國出台的《關於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則明確規定了一系列扶持、發展民營藝術院團的措施和辦法,為民營藝術院團參與各級文藝賽事創造了機會。人才培養是制約民營劇團發展的瓶頸,為此,當地有關部門通過舉辦專題業務培訓班,邀請專家講授劇目編創、劇團管理、市場營銷和有關法律法規等課程,源源不斷地為劇團提供相關知識、理論支撐。
上一篇: 安徽省公布第三批省級非遺名錄 |
下一篇: 安徽金秋推出兩項重大文化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