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四季榴園景區依然游人不斷。當地開通“龍脊天路”旅游風景道後,沿線農家樂生意日益紅火。經營地鍋雞飯店的村民宋基金笑著說:“現在游客多了,店裡一天最高營業額能超過5000元。”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這條55公裡長的山道共吸引游客33萬人次,其中市外游客約佔2/3,沿線50家飯店實現銷售收入330余萬元。
這條山道的走紅,為正在規劃中的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環線提供了參照。淮河作為皖北地區的母親河,流經6市4縣,孕育了這裡獨特的人文風貌。根據方案,這條總長超2760公裡的大環線將以“一大環”為核心骨架,串聯起皖北6市及滁州明光、鳳陽、定遠、六安霍邱共27個縣(市、區),將152處3A級以上景區和30個省級以上旅游鎮村街區有機串聯。
長期以來,皖北文旅資源豐富卻分散,“有說頭沒看頭”“有星星沒月亮”成為發展瓶頸。交通“最後一公裡”不暢,區域品牌影響力不足,制約著產業升級。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環線的規劃建設,正是要破解這一難題,通過“交通+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安徽全域旅游發展。
在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已展現出路網貫通的積極效應。南譙區井楠村的茶文化主題民宿讓游客體驗採茶制茶之樂,定遠縣拂曉鄉的林間樹屋成為游客節假日的熱門選擇。據統計,滁州已在風景道沿線打造景區景點百余處,培育農家樂、民宿、露營地等新業態近百個,建成各類文旅融合基地20余處。
這些成功實踐為大環線建設奠定了環境基礎。從淮北的S502榴園至五柳道路提升工程,到亳州的G105一級公路改建項目,一場涉及上千公裡的環線道路提升行動即將啟動。規劃採用“擴、精、微”三步走策略,將全面提升道路通行條件和服務水平。
配套服務設施也在同步謀劃。未來大環線將建成85處以上驛站,沿線將設觀景平台、文旅興趣點和露營地等。在蚌埠黑牛嘴水生態園遠眺淮水,在阜陽八裡河畔露營觀星,在明光黃寨草原體驗獨特風光,這些都將為游客帶來更加豐富的旅行體驗。
產業融合將是大環線建設的重點。亳州依托中醫藥文化打造“天下道源”文化旅游區,蚌埠靚淮河生態文化帶提升禾泉小鎮等項目建設水平,阜陽“八裡河—管子文化園”突出水上特色體驗,鳳陽大明文化旅游區探索“考古遺址+專題博物館+主題公園”發展模式。交旅融合還將延伸至研學、體育、工業等領域,淮海戰役遺址、亳州中藥城、古井酒文化博覽園等都將煥發新活力。
規劃也將進一步帶動沿線鄉村振興。57個“皖美休閑旅游鄉村”列入重點打造計劃,鳳陽小崗村等村庄正通過拓展研學旅游讓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飯”。據預測,大環線沿線鄉村旅游點、田園綜合體、民宿農家樂等將帶動近10萬人就業。
在品牌建設方面,將形成統一宣傳口號,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在線平台專題頁面、導航播報嵌入、千車萬人駕游活動等方式進行推廣。
業內人士指出,這條大環線不僅是交通線路的延伸,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城市與鄉村的紐帶。通過系統規劃和整體打造,昔日的散落的“珍珠”有望串成一條耀眼的“項鏈”,成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孔令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