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雲淡,秋意漸濃。北京西北,八達嶺長城如游龍蜿蜒,每年吸引著上千萬名中外游客來此領略其雄姿。“外骨骼”輔助登山、觀長城森林步道不斷延伸、長城主題文旅產品上新……近期,記者來到長城,在實地採訪中有許多新發現。
科技助力 實現登山與巡查“自由”
“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碑前,總少不了拍照留念的游客。到長城、爬長城,想當“好漢”的人歷來很多。不過,爬完179.2公裡的八達嶺長城全段,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現在,在科技助力下,人們不再徒嘆“好漢難當”了。
今年,八達嶺長城引入了外骨骼輔助登山設備(簡稱“外骨骼”),融合AI與人體工程學技術,採用航天級鋁合金與高強度碳纖維材質,穿脫簡易,適配人體運動軌跡,隻需調節好綁帶,接通電源,設備即可對腰、腿等登山時的主要發力部位施加作用,大大節省了游客上坡、下坡、跨步的力氣。
“沒等我自己抬腿,‘外骨骼’先幫我抬了起來!”“有了它,步履不停,周身輕盈。”很多游客興奮地分享感受。
北京市延慶區長城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外骨骼”續航時間達5小時,支持為手機等設備反向充電,讓游客爬長城既輕鬆又安心。
實現“登山自由”隻是八達嶺長城科技場景的一個縮影。延慶區長城管理處副主任李東告訴記者,延慶區建立了一套現代化的長城保護體系,以大庄科項目形成數字化檔案等成果,創新採用無人機巡查,用三維掃描等科技手段,構建“人防+技防”智慧管理平台﹔同時,建立區、鎮、村三級保護網絡,組建134人的專業保護隊伍,實現了長城保護的常態化和精細化。
科技在守護長城,也在服務游客。記者在八達嶺長城南五樓處現場體驗,在無人機配送點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購買防晒帽、雨傘、飲品、常用藥品等。在科技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古老長城散發出新活力,游客、景區工作人員和長城守護者也踏實了許多,遇急遇險都不怕。
山鄉煥新 讓村民吃好“文旅飯”
長城腳下,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安臥在青山中。多年來,石峽村村民自發護長城、愛長城,將濃濃的長城情融入生活點滴。2024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勉勵大家“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石峽村的人,是長城的外保護層﹔石峽村的青磚灰瓦,猶如長城的外輪廓。石峽村因守護長城而聞名,長城也為這座小山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條步道旁,各色植物高低錯落,時有鳥鳴從山野飄來。“今年,我們建成了北京觀長城森林步道石峽段,長約2.5公裡,可以從不同角度飽覽石峽關長城。”站在石峽外石路路口,延慶區八達嶺鎮黨委書記李清華介紹。
沿著步道一直走,緊挨外石路的木柵欄裡,一大片海棠果壓低了枝頭。“這裡原是閑置地塊,我們整片移植了景觀海棠樹,既保留了石峽海棠的土特產,又成了游客散步賞花、採摘海棠、體驗制作海棠汁的樂園。”李清華說,待步道全部完工,人們可以遍游石峽村周邊的長城段,望長城烽燧、賞漫山紅葉、登九眼樓、逛海棠園,四面皆是景。
在石峽村村委會的公示欄上,一組數據對比格外亮眼:今年1月至8月,村集體收入已超過去年全年收入總和。這背後是“石光長城”民宿的帶動效應。原先的舊院子經過翻新、設計、裝修,成了“石光長城”民宿院落,目前已有21家,且分出“春居”“幽夏”“醉秋”“冬隱”等主題,周邊配套石光咖啡館、海棠工坊、油坊、茶坊、書店等。
“採用整院出租的模式,村民年均增收4萬元左右,在家門口就能創業致富。”“石光長城”民宿創始人賀玉玲告訴記者,村裡還不定期地開展民宿運營技能培訓,根據大家反映的難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習,讓村民對“怎麼吃文旅飯”有了更深的理解。
弘揚文化 “長城+”效應持續釋放
暮色四合,在距離石峽村不到20公裡的北京世園國際旅游度假區,《夢華 長城》實景演出的劇場裡已坐滿了觀眾。
作為延慶區首部以長城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演出,《夢華 長城》以2000余年的長城歷史故事為主線,精心布置長城、軍營、市井等場景,融合舞台藝術與全息光影技術,從時代視角展開講述,帶觀眾穿越歲月長河,觸摸長城精神內核。
“媽媽,我看懂了,回去就跟小伙伴講這個故事。”有孩子看完演出後激動地說,小小的拳頭攥起來舉在胸前,模彷演出中將士們保家衛國的形象。
“弘揚長城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打造長城主題文旅產品始終堅持的原則。”北京八達嶺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段學立介紹,北京世園國際旅游度假區正融合音樂、體育、研學等業態,建設綜合型文旅目的地。
據統計,2021年至2024年,延慶旅游人次從1300萬增至2455萬,旅游總收入從73億元躍升至135億元,年均增幅超20%,“長城+”的融合效應持續釋放。“講好新時代的長城故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和需求,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段學立說。(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