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陣陣鐵鏨爭鳴,川渝之野的崖壁間一龕龕精美的石刻舒展﹔跨越悠悠歷史長河,大足石刻將一道道人類文明復建的長廊具象化。為將大足石刻背後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傳遞到更為廣闊的舞台,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大足區委和區政府聯合推出舞劇《天下大足》,以舞台藝術的形式喚醒沉睡的文物。
大足石刻於山嶺間屹立千年,雖遍遭風雨,卻因代代工匠的接力傳承歷久彌新,展現出永恆的魅力。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舞劇《天下大足》以“照見自己,照見眾生”為主題,既映射和記錄了古今傳承的匠心,也將崖壁眾生與當代人民深刻鏈接。“在古朴神秘的光影交錯間,古老的崖壁造像與現代數字藝術虛實相生,觀眾將感受歲月凝固於石間的未完詩篇,傳遞著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總編導劉翠說,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可以讓久藏的文物“活”起來,還能夠通過鮮活的方式讓觀眾體會文化的傳承與歸屬感。
舞劇《天下大足》以大足石刻題記中所署名的“文氏”“伏氏”46名工匠引發聯想,以大足石刻真實歷史為背景原型,刻畫了取諧音於“福滿人間”的男主人公“小福”及很多源於石刻工藝工序的角色,如負責構思與制圖的“師父”、以精雕細磨工藝為原型的“老鐵”和“小學徒”、以拉粗坯工序為主的“大力”、脫胎於書丹工序的“秀才”、負責測繪的“和尚”等生動鮮活的匠人群像,以及溫婉卻以柔克剛的“師娘”、風情萬種的“老板娘”、潑辣的“刀妹”等形象多面的川渝女子,構成一幅充滿煙火氣的南宋川渝生活圖景。專家認為,大足石刻凝結著傳承久遠的工匠精神,也承載著深厚的中華審美。在大足石刻的崖壁上,市井百態栩栩如生,熱鬧中也包含著行孝揚善、崇明尚德的諄諄告誡。
“開山化石,勵志圖新”,這8個字不僅是對大足石刻鬼斧神工、匠心獨運的生動描繪,更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圖騰的深刻體現。主創團隊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時代價值,以匠人之心精心雕琢每一個細節。“大足石刻這個宏大的題材對劇組的每個人都是挑戰。在創編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從大足石刻的締造者那裡汲取營養,發揚匠人精神。”舞蹈總監李麗說。
主演孟慶旸說:“大足石刻帶給我們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的傳承。《天下大足》在舞台上的藝術體現是對歲月的雕琢,充滿了生活氣息,展現了石刻的壯美,每個角色都是匠心精神的具象化。”主演張翰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將大足石刻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烙印在年輕觀眾的心裡。
“《天下大足》守護的是中華文脈,講述的是家國情懷,這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大足區委副書記羅曉春表示,《天下大足》用舞劇的方式展示千年前的傳奇,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敬歷史、文化與先賢。期待《天下大足》未來能走向海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遍布全世界。
舞劇《天下大足》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護好”的囑托,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文化、展現中華文明魅力的有力實踐。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表示,大足石刻穿越了千年的時光,理應活在當下、服務當代,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希望能夠通過舞劇這樣生動的舞台藝術講好大足故事,譜寫當代華章。(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