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施行以來,廣東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如何讓非遺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仍是不少非遺傳承人尤其是年輕傳承人的困惑。近年來,傳承人圍繞“非遺正青春”的理念,不斷探索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新路徑,讓非遺像榕樹一樣充滿生機。
2024年10月,廣州市商務局公布首批67件廣州“必購必帶”城市禮物名單,由廣州筑夢服裝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生產的香雲紗廣繡口金包就是其中之一。這款產品為100%真絲綢緞,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香雲紗染整技藝,圖案工藝上運用廣繡技藝刺繡,可以裝零錢、口紅、首飾等物品。“非遺要融入現代生活,傳承人就不能隻專注技藝,更要了解市場需求。”廣州筑夢服裝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廣州紋飾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喬說,該公司在開發廣繡工藝服飾、文創產品時,注重融入潮流元素,抓住了消費者的興趣點。
為了讓消費者將廣繡帶回家,粵繡(廣繡)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譚靖榆推出了耳環、手袋等廣繡產品,並申請了著作權。她大力推動廣繡進校園,在多所學校開設廣繡工藝課程,積極組織研學活動,還與一所學校合作制作了28米長、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廣繡長卷。為了提升大家對廣繡技藝的認知,譚靖榆還通過直播帶貨、拍攝宣傳等形式與受眾互動、引流。
廣州琺琅制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承燊說,傳承人不能像以往隻專注於技藝,而是要探索非遺發展的可能性。他在10多所學校開展非遺講座、實踐研學、傳承交流會和成果展等活動,通過產教融合、數字傳播、共創孵化等路徑,引導青少年走近非遺,投身實踐,夯實非遺傳承人的梯隊建設。近期,楊承燊與一個品牌合作制作琺琅抽卡,讓年輕人在開盲盒抽卡的過程中接觸琺琅技藝。“這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既解決了成本問題,也探索了傳統技藝和潮玩品牌合作的路徑。”楊承燊說。
廣州戲服制作技藝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何鳳婷則抓住年輕人喜歡棉花娃娃的心理,推出了自己的IP——粵劇棉花娃娃。何鳳婷介紹,粵劇是戲服制作的上游項目,戲服要依附粵劇,以粵劇為背景來制作。這幾年,她一直在想怎麼吸引年輕人關注粵劇。5年前,何鳳婷開始將戲服制作技藝與潮玩結合,為網紅潮玩制作玩偶服飾。很多年輕人找到她,請她為棉花娃娃制作娃衣。於是,她將戲服制作技藝運用到娃衣制作中,推出了粵劇棉花娃娃,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南獅的獅頭以劉備和“五虎上將”為主題。彩扎(佛山獅頭)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嘉欣結合獅頭扎作技藝,開發這6個人物形象的文創產品,如冰箱貼等。黎家獅主要是家族傳承,從清道光年間就開始制作獅頭,傳到現在有近200年的歷史。盡管訂單不愁,作為黎家獅第六代傳人的周嘉欣也在探索跨界合作,形成自己的品牌。她與游戲公司合作,讓黎家獅走進虛擬游戲世界。為了“圈粉”,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制作獅頭的視頻,和佛山文化館合作拍攝慕課,吸引更多人關注彩扎。
“非遺面臨著傳統表達與現實認知習慣割裂的問題。就像潮州木雕的多層鏤空技藝,老師傅能夠看出好幾層,但在普通人的眼中它可能隻是木頭疙瘩。非遺技藝的精髓困在專業術語裡,無法轉化為現代美學,變成了一套加密的文化符號系統,然而大部分人沒有解碼器。”廣東優創合影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策劃制作總監袁奕說,非遺要融入現代生活,需要結合互動技術、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科技手段,通過體驗重構內容產品體驗生態鏈。去年以來,該公司將非遺和虛擬拍攝、三維制作、數字技術等新技術結合,完成了湛江儺舞、詠春、粵劇等10項廣東非遺的數字化轉化,通過新的視覺體驗吸引更多人關注。同時,開發粵劇情緒表情包、穿戴、非遺合影一體機等,與年輕人產生共鳴。
廣州凡拓數字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元宇宙應用中心總經理吳剛表示,近兩年來,該公司致力於通過數字化讓非遺以“可移動”的方式走向全國,從而更容易被了解,更快地被傳播、被熱愛。他們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構建線下的非遺沉浸式體驗、交互體驗、VR大空間、IP打卡服務區,打造數字文化綜合體驗區,讓非遺真正有了生命力。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長(主任)藍海紅介紹,為了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像榕樹一樣根深葉茂,去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啟動“大榕樹計劃”。今年,該館圍繞“非遺正青春”理念舉辦了系列活動,近期又成立了“非遺青創營”。“我們通過搭建‘非遺青創營’平台,引領更多年輕的傳承人開展資源對接,強化傳承實踐,凝聚社會力量,在融合、共創中實現跨界發展。”藍海紅說。(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