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文化抗戰也彪炳史冊,具有世界性影響。”9月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桂林文化抗戰”學術研討會在廣西南寧舉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桂林文化抗戰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1938年至1944年,柳亞子、夏衍、茅盾、田漢、歐陽予倩等1000多名文化人士,100多個進步文化團體,200余家書店、出版社先後聚集桂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桂林文化抗戰為奪取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特殊貢獻。
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李文堂認為,在整個文化抗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革命戰爭理論與文化思想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桂林文化抗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抗戰史上的一座豐碑,可以激發人們重新認識整個文化抗戰在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重建中的作用。
“淪陷前桂林遠離正面戰場,是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蔣介石和桂系的矛盾,導致桂林政治環境較為寬鬆﹔中國共產黨有計劃地將一些進步文化團體和文人學者從淪陷區撤退到桂林,並組織開展抗戰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鄭大華認為,因此,桂林文人薈萃,文化抗戰形式多種多樣,成立的社團多、出版的抗日愛國讀物多、宣傳抗日愛國思想的報刊多,抗戰文藝運動特別活躍,使桂林成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文化抗戰中心。“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鄭大華說:“早在全民族抗戰之前,桂林就建立了黨組織。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對文化抗戰運動的領導。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直轄的桂林文化工作組負責領導桂林的文化抗戰運動。可以說,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就沒有桂林的文化抗戰運動。”
“彼時,延安與桂林成為一北一南兩個抗戰文化中心。延安大量的馬列經典與抗戰經典著作都在桂林進行翻印與發行,文化藝術界人士在黨的統一領導下互通有無,將藝術道德和才情高度統一,人品和藝品高度融合,為全民族抗戰發出時代巨響,留下無數從桂林到延安的經典作品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說,桂林是黨對抗日戰爭發出主流聲音的重要傳播地。
桂林文化抗戰發揮了哪些作用
“桂林文化抗戰不僅是文化思想戰線上深度抵抗的集中體現,更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成功實踐的范例,被譽為‘中國文化抗戰的一個奇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編譯局局長季正聚說,整個抗戰時期的桂林是當時文化人士會聚的重要城市,文化抗戰成果之多居全國前列,持續時間之長全國少有。桂林文化抗戰影響深遠,豐富的抗戰精神產品有效激勵著國人與凶殘的日寇抗戰到底。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志東介紹,在桂林,徐悲鴻以《愚公移山》,借傳統寓言傳遞“堅韌不拔、眾志成城”的精神﹔豐子愷用漫畫《漫畫日本侵華史》,以中國傳統繪畫的簡約筆觸揭露侵略者的殘暴﹔歐陽予倩則改良桂劇,通過傳統戲曲喚醒民族氣節。這些創作創新,既避免了傳統文化在戰火中斷裂,又賦予其救亡圖存的時代內涵。
“在黨的領導下,在民族危亡時刻,桂林文化抗戰體現出‘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大愛、包容、熱情互助、團結向上’的精神和價值。”中央宣傳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李小標認為。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齊小林表示,抗戰時期身處桂林的很多學者是蜚聲中外的大家,他們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代表了當時中國最高水平,具有世界影響﹔同時,桂林是溝通延安、重慶、上海的文化中心,出版了大量書籍,行銷全國各地和海外。桂林還有一批外國或涉外機構及組織,有數量眾多的海外文化名人,他們以各種方式記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向全世界傳達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氣節。
桂林抗戰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
“文化抗戰的精神財富,唯有在當代實踐中被激活、被傳承,才能真正轉化為文化自信的現實力量。”李志東說,比如通過遺址活化傳承讓歷史空間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體驗課堂,通過文藝創新讓經典煥發時代魅力,通過價值賦能讓抗戰精神轉化為國家建設的動力。
“今天我們傳承這段歷史,是要汲取統戰智慧,凝聚奮進力量,在新時代繼續高舉團結的旗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而共同奮斗。”季正聚認為,要進一步提升政治自覺,深度挖掘桂林文化抗戰資料,加強研究,把桂林文化抗戰在全國文化抗戰的地位及蘊含的寶貴精神研究好,把黨的這段光輝歷史編寫好、出版好。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張太原建議,以此次學術研討會為契機,成立桂林抗戰文化研究院,長期研究文化抗戰和抗戰文化,總結文化抗戰和抗戰文化建設的經驗,吸引全國各界的文化優秀人才集聚廣西,使廣西成為全國文化高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剛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抗戰與軍事、政治、經濟諸方面的抗戰一樣,是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桂林文化抗戰就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篇。加強桂林文化抗戰歷史研究,有利於還原史實、增強對抗戰歷史的全面認識,有利於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有利於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快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賓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