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貴州
貴州
貴州“村字號”IP正當紅
發布時間:2025-11-03 11:5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11-03
  從榕江綠茵場上的吶喊到倫敦時裝周的璀璨燈光,從侗族大歌的天籟之音到鄉村籃球賽的熱血激情,貴州“村字號”IP以國際傳播為橋梁,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能,走出了一條縣域文體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
  “村字號”IP集體“出圈”
  提起貴州文旅,就繞不開“村超”“村BA”“村T”等,這些“村字號”IP的走紅,始於貴州對民族文化的堅守與創新傳播。
  2023年誕生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簡稱“黔東南州”)榕江的“村超”,以原生態賽事為核心競爭力,主打“零門檻參與、沉浸式體驗”,借助抖音等互聯網平台構建全球傳播矩陣,吸引來自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家境外媒體實地探訪,“民間自發+官方助推”的傳播模式,讓田間地頭的足球賽成為聚焦世界目光的文化盛事。
  台江“村BA”則通過“賽事IP+文化符號”雙輪驅動,4500余場球賽累計網絡曝光量突破1000億,與美國合作制作的紀錄片《這一站,貴州﹒熱辣“村BA”》,受眾群體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黎平“村歌”以侗族大歌為文化內核,憑借在莫斯科國際音樂節獲獎以及國際民歌合唱節舉辦等重要契機,讓民族天籟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全平台話題量超20億,線上瀏覽量突破300億,肇興侗寨被國際合唱聯盟授予“國際音樂藝術村”稱號。
  凱裡“村T”秉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將苗繡、蠟染等非遺元素融入日常服飾設計,並從苗侗風情園的露天T台一步步走向國際舞台。
  四大IP通過“線上裂變+線下落地”“文化輸出+賽事交流”的多元傳播路徑,讓貴州鄉村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新舞台。
  “流量+產業”為鄉村發展注入動能
  國際傳播帶來的流量,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文體旅產業發展實實在在的成果。
  黔東南州以“村字號”IP為核心引擎,精心打造多條體育旅游精品線路,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0.47%、11.51%。其中,“村超”舉辦地榕江、“村BA”發源地台江、“村T”主場凱裡的文旅產業增速尤為亮眼,接待游客數分別同比增長24.36%、30.96%、9.87%,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8.64%、31.01%、13.01%。
  “流量+產業”的融合效應持續釋放,為鄉村發展注入持久動能。榕江縣培育了2200余個直播團隊、2.2萬余個新媒體賬號,推動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0.4%﹔“村超”品牌與50余家企業達成合作,“村超甄選”平台讓當地農特產品暢銷全國。凱裡“村T”構建起“非遺工坊+電商直播+跨境展銷”的產業模式,吸引900余家商戶入駐,帶動50余個村寨超4000人就業,村民年均增收1.2萬元。黎平縣以“村歌”為情感紐帶,推動肇興侗寨等核心景區提質升級,2024年寨內培育傳統手工藝企業64家、文創銷售企業38家,發展酒店、民宿、餐飲店430余家,帶動200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6萬元。
  推動文體旅商深度融合
  從“一時熱鬧”到“長效發展”,貴州“村字號”IP正推動縣域文體旅商實現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賽事期間,非遺集市、夜間經濟、農耕體驗等多元消費場景全面開花,“跟著賽事去旅行”成為文旅消費新潮流﹔賽事落幕之後,文創產品開發、研學基地建設、體育裝備制造等產業鏈持續延伸,讓鄉村旅游從“季節性火爆”轉向全年常態化運營。
  從黔東南州的深山村寨到國際傳播的聚光燈下,貴州“村字號”IP的成功,其核心密碼在於堅守“群眾主體、文化為魂、產業為基”的發展邏輯——“村超”“村BA”堅持全民參與,“村T”“村歌”深耕民族文化,政府與民間形成合力,讓文化傳播既有“煙火氣”又有“國際范”。如今,貴州“村字號”IP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鄉村的無限可能,也為縣域文化傳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