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河南
河南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開館了
發布時間:2025-07-31 09:4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7-31

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內,多件陶俑整齊陳列,吸引觀眾打卡。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供圖

  7月16日12點,在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翟泉村南,陽光洒滿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夯土牆垣,這座從遺址中“生長”而出的建筑群落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館前漢闕巍峨矗立,與不遠處白馬寺的鐘聲遙相呼應,一場跨越1600年的文明對話就此拉開序幕。

  作為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與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成果,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自2020年啟動建設籌備工作,2022年正式立項,2023年8月開工建設。今年6月啟動試開放以來,該博物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持續優化展陳、提升設施、完善安全措施等,為正式開放做足准備。

  這座佔地面積219畝的博物館,用8200平方米展廳與1300余件(套)文物,鋪展開漢魏洛陽故城作為當時世界最大城市的盛景長卷。

  漢魏洛陽故城,曾是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的國都,作為城市的歷史延續了1600多年,作為都城的歷史長達600余年,城址面積最大時接近100平方公裡。

  這些厚重的歷史積澱,凝結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建筑肌理裡,主體建筑取自漢魏傳統高台規制,宮牆環繞中心大殿,整體宛若一座微縮的都城。

  從該館正南門至北,漢闕廣場、候車廊、拱橋、核心展廳……一系列建筑沿中軸線次第展開,不僅復現了古代都城的規劃理念,更讓今人得以直觀觸碰那份“非壯麗無以重威”的都城營造哲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表示,這條中軸線是對漢魏洛陽故城“建中立極”神聖空間秩序的復刻。北魏洛陽城在規劃營建時的“中軸線”理念,開啟了此後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先河,對隨後的長安城、東京城、金中都、元大都、北京城等影響深遠。

  沿著這條承載著文明密碼的軸線前行,便步入“天中國史——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在展覽設計中,突破傳統博物館以時間為軸的敘事方式,以“總—分—總”的形式設置了“中”“合”“同”三大主題展廳,從都城制度、民族融合、世界影響等多個角度,向觀眾全方位展示漢魏時期的歷史文化面貌。

  三大主題展廳各具特色:第一展廳“天下河洛,大都惟中”通過擇中立國、皇建有極和甲子華章三個單元,展現漢魏洛陽城歷經數百年營建,上承三代、下啟隋唐的都城建設﹔第二展廳“漢魏經典,魂脈融合”講述東漢、曹魏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與漢族在多方面的交流影響,這一時期開啟我國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始形成﹔第三展廳“千秋創舉,世界大同”則以考古成果和文獻佐證,呈現漢魏洛陽故城的國際影響力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杰出貢獻。

  此次展覽中還有東漢昭君出塞銅鏡、西晉荀岳墓志、曹魏石碣、北魏石刻子母闕圍屏石棺床、北魏拜佔庭金幣、北魏永寧寺佛像等漢魏時期的精美文物。其中,東漢昭君出塞銅鏡制作精良、文字清晰,其畫像和銘文詳細刻畫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拜佔庭金幣出土於北魏節閔帝元恭墓,正面為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形象,背面為維多利亞女神站像,這枚金幣的發現為洛陽絲綢之路東方起點提供了有力佐證。

  此外,不少精美文物均為首次在展線上亮相,它們所蘊含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現了漢魏時期多民族融合、城邦興盛的繁榮景象。不少觀眾在這些文物前久久佇立,彷佛透過玻璃展櫃,能聽見當年絲路商隊的駝鈴聲穿越時空。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集多功能於一體,總序廳開啟探秘之旅,沉浸式專題陳列廳帶來震撼體驗,臨時展廳搭建文化對話空間。背後的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修復中心等,以及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賦予其學術動力與研究活力。

  “這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一個綜合性文化平台。”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館長慕鵬說,“它將成為中國早中期都城文化研究的重鎮,不僅是漢魏洛陽故城考古成果向世界發聲的窗口,還是文化遺產監測保護的核心樞紐,更是全國大遺址沉浸式保護展示的創新實踐基地。”(張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