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湖南省政府聯合主辦第五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7月16日至25日在紅色熱土湖南長沙舉辦。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軍隊系統的紅色旅游講解員在激烈比拼中展示風採,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歷經激烈角逐,大賽最終評出“金牌講解員”“金牌志願講解員”各10名。
聚焦主題 講好抗戰故事
175名選手、224個故事,以“勝利號角的回響”為主題,參賽選手們聚焦抗戰主題,結合抗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內容,從紅色文物等小切口入手,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將一段段崢嶸歲月娓娓道來。
比賽現場,“金牌講解員”獲得者、延安西北局革命舊址管理處講解員蔡妤以《紅色電波中的勝利回響》為題,生動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座廣播電台誕生的故事。“為了成功開播,從清涼山出發的通訊員們在寒冰刺骨的延河上蹚著水過河,冰冷的河水混著冰碴兒……”隨著她的深情講述,觀眾不由動容,不少人流下眼淚。
“我15歲當紅軍,16歲入黨,如今21歲,正是拼命的時候!多少同志傷得比我重,戰斗比我更勇!……隻要我彭清雲活著,就能向前沖!”隨著“金牌志願講解員”獲得者、南昌市小平小道陳列館志願講解員李佩珊的講述,開國少將彭清雲的故事在聽眾面前徐徐展開。
大賽評委、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研究院院長張輝認為,本屆大賽作品緊扣主題、視角新穎,參賽選手聚焦抗戰精神在當代的生動實踐,展現了紅色基因的傳承。尤其是一些青年選手講述祖輩的事跡,讓革命傳統教育更富感染力。
“共情的角色、真實的情感、重要的瞬間、特定的細節始終是講好紅色故事的關鍵因素。”大賽評委、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說,大賽中脫穎而出的選手在這些關鍵因素的處理上可圈可點,也正因如此,紅色故事才有了深度、溫度和情感觸發。
以賽促學 增強能力本領
根據賽事規則,大賽分專業組和志願組兩個組別進行。初賽通過個人展示、自選講解等展開,決賽則通過抽選講解、終極問答進行。大賽充分調動了紅色故事講解員學知識、練技巧、強本領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他們的講解水平、文化素養、傳播效能,營造出“千帆競發、萬眾爭先”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金牌講解員”獲得者、江蘇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講解員陳瑩瑩說:“作為參賽者,要對大賽主題有深入理解,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的勝利,是正義事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這穿越時空的回響,是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的回響,也是每一個普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砥礪奮進、薪火相傳的回響。”
“想在賽場上脫穎而出實屬不易。”“金牌講解員”獲得者、安徽阜陽市博物館講解員胡曉嵐認為,“比賽過程中,我用心去理解故事,用情去感受人物,用真誠去講述,用技巧去呈現。當自己真正被故事的精神所感染時,講解自然就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金牌志願講解員”獲得者、雲南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志願講解員崔恩銘說,這是一場全方位考驗講解員的賽事,尤其是抽選講解環節十分考驗選手的綜合素養與應變能力。“備賽期間,我系統梳理了英烈楷模的感人事跡,以應對賽場各種挑戰。”
吉林省四平戰役紀念館講解員王璐同樣在賽前下足了功夫,她深入研讀史料,吃透紅色故事背後的內涵和精神,單是講解文稿就反復修改了近30遍。在現場講述紅色故事時,她還巧妙加入吹奏口琴環節,讓觀眾“聽”到歷史。
汲取力量 勇擔時代使命
“現場聆聽紅色故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些故事可以讓我們不忘來時路,奮進新時代。”現場觀眾唐先生對記者說。
“沒有銘記,再偉大的精神血脈也難以繼承﹔沒有弘揚,再寶貴的精神財富也難有價值。”大賽評委、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原副院長馬衛防說,“讓我們共同涵養紅色情懷,讓紅色文化成為我們心中永恆的信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走深走實紅色旅游發展之路。”
“現場聆聽全國各地的紅色故事,每一次感動落淚,每一次心潮澎湃,都是對靈魂的深刻滌蕩和精神的強力滋養。”“金牌講解員”獲得者、山東濰坊市博物館講解員王安康說,“榮譽激勵我以更純粹的初心,做紅色精神的忠實傳承者。”
“因為銘記,所以英雄們永遠活著﹔因為傳承,所以中國永遠年輕。”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講解員高姍說:“我不僅要繼續講好紅色故事,更要承擔起傳承使命,從先輩們的事跡中汲取奮進力量。”
“金牌志願講解員”獲得者、湖北十堰市博物館志願講解員張賽說,“講解員不僅是故事的傳遞者,更像一座橋梁,連接著歷史的烽煙與當下的觀眾。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創新講解形式,更好傳播紅色精神,激蕩起時代的回響。”
紅色故事是照亮當下、指引未來的精神火炬,蘊含著穿越時空的磅礡力量。參賽的紅色故事講解員們帶著與同行切磋的心得回到工作崗位,將用更加精彩的講述,讓紅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