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禪樂聲響起,一座高24.75米的AI塔在江蘇無錫拈花灣景區的暮色中點亮,塔身周邊水霧瞬間幻化為立體畫卷。1500架無人機以塔為軸,配合霧森水帘與全息投影,將禪意古塔籠罩在流動的光影中,引得游客駐足觀賞。
今年春節,無錫拈花灣憑借一部融合了AI、元宇宙、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創意視頻,在國內外多個網絡平台引發網友熱議。視頻中,“拈花一指點塔”“藍蓮花開”等畫面依托AI技術,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在虛擬世界中的完美結合,讓人們看到了科技賦能文旅的巨大潛力和能量。而日前在拈花灣景區上演的這場別具特色的“AI+實景”演出,正是這部春節期間火爆網絡的創意視頻的實景演繹——通過全息投影、3D投影、無人機編隊表演以及煙花秀等技術手段,拈花灣成功將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為游客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景區傳統地標建筑拈花塔在科技的加持下煥然一新,開啟了“拈花一笑,為你花開滿城”的春日篇章。
自3月21日起,AI塔進入常態化演出模式,成為拈花灣景區的一大亮點。“從‘看見’到‘入畫’,這種虛實交融的沉浸式體驗讓人驚嘆。”一位現場游客感慨,“視頻中的絕美畫面成了實景,這種體驗太震撼了!”
拈花灣的成功並非偶然。在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科技力量正成為推動其變革與創新的關鍵引擎。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推動文旅與科技深度融合。從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到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業的應用,一系列政策為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培育消費場景,支持在文博場館、景區等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拈花灣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景區的創新實踐,正是對國家文旅產業政策導向的積極響應。
據拈花灣景區相關負責人透露,景區AI塔的建設運用了多項前沿技術,實現了藝術、光影、無人機與煙花的協同。為確保1500架無人機與塔體燈光、霧森、水帘等設備的精准配合,景區通過邊緣計算、無人機編隊控制等技術,將“拈花一指點塔”的禪意意象轉化為可編程的觸發指令鏈,實現了跨媒介敘事,打造出文化符號的數字化再生。
為了進一步探索文旅與科技融合的邊界,拈花灣開創了“建筑即舞台”的演藝新模式,以“蓮花”“拈花一指”等文化符號為核心,實現了科技與東方美學的兼容。“我們希望,這種創新在提升游客體驗感的同時,也能為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新的思路。”該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拈花灣的探索並未止步於一時的驚艷。自2015年開園以來,拈花灣秉持“科技賦能人文”的核心理念,不斷探索文旅融合的新場景。2020年,該景區採用高流明激光投影和全息數字影像技術打造了“拈花一笑”科技文旅融合新場景,成為景區的重要網紅IP。2024年,拈花灣推出了“拈花灣I號智能游船”,游船採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實時姿態狀態”的融合感知方案,船內配備數字化大屏,提供智能語音導覽服務。游客在乘船游覽的同時,可以聽故事、閱讀娛樂、品茶交友,享受科技與文化結合的“水上新空間”。
拈花灣的實踐為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文旅企業開始探索科技賦能的新路徑。從虛擬現實到增強現實,從人工智能到大數據,前沿技術正逐漸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科技賦能文旅不僅是提升游客體驗的手段,更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業內專家看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旅品牌,離不開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文旅產業將迎來更多的創新機遇。從文化基因解碼到智能內容生產,再到場景體驗,科技賦能文旅的潛力無限。(於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