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建成1156座小劇場,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011個,“送戲下鄉”超10萬場,舞台藝術作品獲國家級獎項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十四五”以來,江蘇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物、非遺保護傳承利用水平持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優質便捷高效,文旅產業支柱性產業地位進一步鞏固,為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和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新篇章,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支撐。
藝術創作“江蘇現象”持續放大
從江南絲竹的婉約到交響樂的恢宏,《江河湖海頌》以水為媒,在流動的樂聲中實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10月9日至10日,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攜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率先亮相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舞台,演出落幕,掌聲如潮水般響徹整個音樂廳。
江蘇7部舞台佳作榮登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舞台,角逐舞台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第十八屆文華獎。本次入選的揚劇《鄭板橋》、錫劇《英雄兒女》、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舞劇《紅樓夢》、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等5部大型劇目,以及《趕腳》《我的親家管得寬》兩部淮劇小戲,不僅是江蘇舞台藝術創作高質量、高水准的集中體現,更以多元的藝術形態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彰顯了“文藝蘇軍”的強勁實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江蘇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藝術創作生產體系,深入實施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發揮江蘇省藝術基金“孵化器”“助推器”作用,創作推出一批契合新時代的優秀藝術作品。錫劇《燭光在前》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昆劇《瞿秋白》、揚劇《鄭板橋》分獲第十六屆、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在繁榮舞台藝術創作的同時,江蘇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育文化”相結合,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雙千計劃”,培育建設居民、游客“共享的文化驛站”和老百姓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公共文化服務從“全覆蓋”邁向“高效能”。全省114家公共圖書館、105家文化館獲評國家一級館,數量居全國前列﹔1011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城鄉“文化客廳”,1005支群眾文化團隊活躍在街頭巷尾。創新開展家門口看大展、賞好戲、享非遺等系列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飽覽文化大展、樂賞好戲連台、暢享精彩非遺,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文化遺產煥發時代光彩
觀天下,涉滄溟,通四海……戴上VR(虛擬現實)設備,游客可直抵《坤輿萬國全圖》繪制的場景,感受明朝人對地球、星空和世界文明的想象。自推出以來,“觀天下﹒坤輿萬國全圖——南京博物院VR大空間沉浸式展覽”反響熱烈。夜幕降臨,蘇州博物館的粉牆黛瓦被燈影勾描,更添江南韻味。白天游園、晚上看展,讓眾多遠道而來的游客流連忘返。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南京博物院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不僅延長開放時間,更以重磅特展帶游客穿越千年,感受古今文明和燦爛文化。據悉,江蘇省有89家備案博物館延時開放,其中40家推出主題夜游、夜演活動。假日期間,全省備案博物館(紀念館)共接待觀眾724.04萬人次,同比增長13.58%。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傳承地,江蘇擁有底蘊深厚的文脈經絡、魅力獨具的文明印記、燦若繁星的文化遺存。“十四五”時期,江蘇文旅系統聚焦彰顯文明價值、時代價值,強化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活態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化遺產更好賦彩美好生活。
近年來,江蘇不斷推進文物研究保護利用強省建設,深入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5個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提升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和文物主題游徑,興化市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市創成文物建筑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推動出台《江蘇省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統籌推進革命舊址保護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淮安市淮安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
通過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江蘇構建了基礎厚實、梯次合理、傳承有序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全省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增至12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162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增至227人,位居全國前列。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讓非遺在與旅游的融合中“活”起來。
文旅產業發展活力強勁
火遍全網的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簡稱“蘇超”)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場文旅盛宴。隨著今年5月“蘇超”的火熱舉辦,江蘇各地文旅部門協調聯動、精心策劃,把特色文旅活動融入賽場內外,共同踢好文旅“加時賽”。尤其是圍繞“一場球賽串聯兩座城”,搭建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塑的聯動平台,有針對性地推出“蘇超直通車”、景區互免門票等系列舉措,讓“蘇超”的流量高效轉化為文旅“留量”,充分激發文旅體商融合發展效能,煥發市場蓬勃活力。
“十四五”時期,江蘇充分釋放文旅產業“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主動適應文旅市場發展新趨勢,打好消費促進和產業升級“組合拳”。比如,出台“江蘇文旅十五條”等,就營業性演出、入境旅游、夜間文旅消費、文體旅聯動提振消費等出台增量政策,率先開展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策劃舉辦文旅消費推廣季和鄉村旅游節等。
通過豐富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創新文旅融合新型業態,江蘇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提升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生態旅游、研學旅游等融合發展業態,打造“跟著‘蘇超’游江蘇”品牌活動,開辟“太湖攬勝”水上旅游、“自在駕游”房車露營、“水韻江蘇”主題旅游列車等新場景。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深化政銀企合作,推出“蘇旅貸”“鄉旅E貸”專項金融產品,支持文旅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和重點文旅項目建設。
2024年,江蘇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2138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實現營業收入1.61萬億元,佔全國的11.3%。全省接待境內外游客10.9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4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8%和11.5%。(王煒)
| 上一篇: 蘇州文博會引客超10萬人次 |
| 下一篇: 全球文創盛宴綻放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