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於都段)內美景如畫,游人如織。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紀念園、長征大劇院、長征歷史步道等早已成為江西於都大地上耀眼的明珠。25年來,全國人大代表鐘敏深耕於此,從一名普通講解員成長為宣教團隊的“領頭雁”,見證了於都的發展與蝶變。
於都紅色旅游有多“紅”?先來看數據:2024年,於都縣紅色旅游接待游客1155.9萬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96.12億元。其中,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紀念園接待游客515.37萬人次,同比增長近50%。“紅色旅游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顯著增強,這讓我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責任和使命重大。”鐘敏說。
這些年,鐘敏和同事創新宣講模式,招募和培養小紅星講解員2200余人,組建了由紅軍後代挑大梁的長征源宣講團。小紅星講解團用少年視角講述紅色故事,完成了上萬場義務講解,長征源宣講團也已開展義務宣講1300余場。如今,這兩支團隊已成為弘揚長征精神的亮麗名片。
鐘敏還帶領團隊常態化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進單位、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並積極打造數字展館。目前,數字展館參觀量已達1098萬人次。
從紅色景點到全域花開,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創新……一盤融合發展的大棋正在於都全境鋪開,走一段紅軍路、吃一頓紅軍餐、看一場紅軍劇、游一次紅軍館、住一晚紅軍村深受參觀者喜愛。
“紅色基因的傳承需要守護者的執著,也需要創新者的勇氣。”鐘敏介紹,這幾年,於都以紅色旅游為龍頭、融合創新為路徑,堅持做好紅色旅游產業融合、業態融合、推廣融合三篇文章,初步形成了紅色旅游吸引人、紅色精神感染人、融合產業留住人的集聚效應。
鐘敏在於都縣潭頭村調研走訪時發現當地的富硒蔬菜大棚很有特色,富硒餐飲、果蔬採摘、“紅色+科普”研學也發展迅速,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種下了新“硒”望。村裡的紅軍烈士後代孫觀發忙得不亦樂乎:“環境好了,生活富了,游客一批接著一批來。”孫觀發的笑容,正是於都推動農旅融合、打造“紅色旅游+鄉村振興”模式的生動注腳。
不僅如此,鐘敏還發現,工業旅游融合、農旅融合也在全方位聚集人氣,點燃消費熱情。於都打造了集紅色教育、工業旅游等於一體的旅游休閑中心,中華鎢礦公司舊址入選國家級工業遺產。同時,利用品牌服裝企業集聚的優勢,於都推動園區變景區、生產線變風景線,構建集生產、旅游、銷售於一體的新型產業體系,有力促進旅游消費﹔在“旅游+體育”領域,於都將紅色旅游景區(點)與周邊山地、步道等體育健身資源整合起來,於都新長征紅色之旅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入選2023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線路,於都紅色半程馬拉鬆賽、“重走長征路”徒步活動等品牌賽會吸引全國游客積極參與。
經過深入調研和多方論證,鐘敏認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已成為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她建議於都突出“紅綠古”資源稟賦優勢,把重點落在創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上,推動紅色旅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紅色資源是老區的根,但光守著根不行,還得長成參天大樹。”鐘敏指著地圖上一處處的紅色點位說,“希望全國的紅色景區都能找到自己的創新發展之路,把歷史融入生活,讓文化創造價值,將紅色基因融入更多人心中,化作照亮未來的光。”(王竹青 林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