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遼寧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融合發展、提質增效、創新發展”三大方向,構建“一核引領、三帶聯動、全域協同”旅游發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了“比”勁頭、“促”引擎、“育”魄力的新氣象,全省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同比增長28.1%,旅游收入同比增長25.9%。
業態升級 培育消費新場景
華燈初上,夜色斑斕。每天在沈陽市鐵西區的1905文化創意園內,曼妙的音樂總能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他們一邊欣賞音樂,一邊感受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的魅力。
沈陽市鐵西區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暉介紹,1905文化創意園是沈陽工業遺產活化標杆,通過“工業遺存+藝術展覽+沉浸式體驗”模式,形成了“工業記憶—創意設計—衍生品開發”產業鏈,打造了10個消費場景,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消費增長,實現了“鏽帶”變“秀帶”的轉型升級。
在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國G228沿海公路旅游聯盟成立大會上,來自遼寧、河北、天津等10個沿線省份文旅主管部門簽署聯盟成立協議,百余台自駕車從G228起點丹東虎山長城出發,開啟最美沿海公路自駕之旅。
“沿著G228沿海公路,自駕走起,看到的城市美極了。”遼寧省自駕旅游協會會長陳燕奎說,這是遼寧“充分整合沿海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產品供給,深化業態創新,促進區域文旅經濟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
“通過新業態培育,搶佔文旅消費新藍海,遼寧康養旅游、低空經濟等業態‘一路繁花’。”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葫蘆島試點“空中瞰長城”觀光航線,開通無人機配送景區紀念品服務,形成“空中旅游+地面消費”新模式。盤錦紅海灘開發“濕地碳匯研學”產品,游客認養鹼蓬草生成個人碳賬戶。沈陽中街打造“透明直播間”,實現“逛吃購娛”實時直播轉化。
提質增效 發揮品牌新優勢
近年來,遼寧將品牌建設作為檢驗文旅發展品質的量尺,取得顯著成效。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艾芳琳介紹,2024年,遼寧全省新增大連長山群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國家級旅游品牌20余個,打造“山海傳奇G228環渤海自駕之路”等旅游精品線路20條。
“2024年,沈陽市獲得‘2023年全國游客滿意度十佳城市’的喜訊傳來,提升了沈陽文旅行業形象,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沈陽市副市長,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克斌介紹,沈陽在“親客、利客、便客”上狠下功夫,不斷完善旅游公路、特色餐飲、便捷支付等,推出消費惠民舉措,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提升“寵客”檔次,讓游客感受沈陽之好。
近年來,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創新實施“五心服務標准”(安心住、順心行、貼心導、放心購、暖心幫),建立旅游服務標准化示范園區,實現數字中台實時監測景區承載力,動態調整18項服務指標,受到游客的廣泛好評。
沈陽故宮運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字文創門票,首月便吸引3.2萬余人次年輕游客參與﹔遼寧打造“跟著CBA游遼寧”線路,賽事期間相關景區客流增長73%﹔“山海有情 天遼地寧”品牌口號全網曝光量累計突破數十億次……這些同樣是遼寧文旅發展提質升級的真實寫照。
產業融合 開辟發展新賽道
2024年以來,以工業強省聞名的遼寧,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不斷創新釋放“玩法”,通過數字化、場景化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破圈”傳播,釋放出比“1+1>2”更強勁的乘法效應。
2024年,遼寧舉辦2024遼寧省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大會﹔全年新建、在建、續建項目640個,完成投資總額285.6億元﹔全年共舉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50場次,吸引觀眾85.4萬人次,收入達5.51億元﹔推出“跟著春晚去旅行”“跟著演出去旅行”“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電影去旅行”“跟著展覽去旅行”,文旅產業展現新活力。
遼寧依托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將廢棄廠房、礦區等改造為文旅融合場景:鞍鋼工業遺產群開發鋼鐵博物館、工業遺址公園,推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題研學旅游線路,展現工業歷史與工匠精神﹔撫順西露天礦轉型為生態旅游區,打造礦坑景觀、地質研學基地,探索“工業+生態”融合模式。
不僅如此,其他一些示范單位也不斷涌現。比如,大連冰山慧谷依托原冰山集團老廠區轉型升級,改造成為集工作、生活、休閑於一體的綜合產業園區﹔本溪鋼鐵(集團)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南芬露天鐵礦內礦機公園依托本鋼博物館、南芬露天礦打造工業旅游示范區﹔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創新展示中國工業發展史,配套文創市集、親子研學活動等,均走上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賽道。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兼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偉才表示,遼寧正以“建設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為目標任務,篤定打造東北亞文化旅游樞紐願景,加速實現資源轉化、動能轉化、價值轉化,持續推進冰雪經濟、濱海度假、紅色旅游等八大工程全速進行,通過產業融合、品牌塑造、服務升級創造多維價值,續寫黑土地上的文旅故事。(周鳳文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