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4周年。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遼寧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約1000名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參加紀念活動。14名撞鐘手共同撞響警世鐘14下,代表中華民族14年浴血抗戰的艱苦歷程,警醒人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借口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進攻沈陽城,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經過整修後重新向公眾開放。
“學生們來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門口,一抬頭就看到了‘殘歷碑’上‘1931’‘9月小’‘18’幾個大字,我們彷佛瞬間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學生們一下子就安靜下來,歷史的沉重感無需多言。”來自河北的初中教師王靜說。
走進“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在展廳裡復原的“北大營戰斗”場景前,宣講員韓笑講述著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歷史,不少觀眾潸然淚下﹔“流亡恨”情景再現讓觀眾深切體會東北民眾的顛沛之苦﹔關東軍機密檔案以“實物+電子”形式公開展示,不少觀眾仔細查閱真實的歷史細節。
展廳裡矗立著一面長8米、高4米的“國歌牆”,鐫刻著1935年版的《義勇軍進行曲》曲譜與抗日英雄群體浮雕像。每當觀眾走近這面牆,激昂的歌聲就會從這裡傳來,不少觀眾會情不自禁地跟隨旋律輕聲合唱。
近年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持續優化展陳,並借助數字技術生動再現歷史。比如,通過光影聲效融合,真實還原趙一曼獄中斗爭和東北將士林海雪原艱苦作戰的場景,讓觀眾沉浸式走進那段崢嶸歲月。
今年8月,“正義審判——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史實特展”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開展,並同步啟動全國66家博物館、紀念館聯動巡展,通過200余幅珍貴歷史圖片、百余件實物檔案及審判文獻,系統完整再現了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沈陽、太原兩地,對45名日本戰犯進行公開審判的歷史全貌,深刻展現歷史真相與正義使命。
如何讓更多青少年讀懂中國抗戰歷史?“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說,博物館將研學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開發了“尋訪歷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走近抗戰英雄”等系列課程,編撰了《一份特殊的宣言》等研學教材,年均接待研學觀眾超20萬人次。
每逢紀念日、節假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還會舉辦講述紅色故事、齊唱國歌等沉浸式體驗活動,帶領青少年傳承偉大抗戰精神。
此外,“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還編創了歷史舞台劇《黑土英魂》,由博物館小學生志願者出演,將環環相扣的劇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抗戰歷史更加立體鮮活。
在文創開發方面,“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通過創新設計和現代傳播手段,讓紅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博物館文創開發團隊負責人張新穎介紹,他們深入挖掘歷史元素,研發出抗戰歷史繪本、紅色主題郵冊、“抗戰記憶”拼圖等系列作品,頗受觀眾青睞。
“每年9月18日前後,博物館的參觀量都會激增。”范麗紅說,“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已經成為警示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園。(周鳳文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