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內蒙古
內蒙古
冰雪童話城 火紅中國年——阿爾山春節冬季旅游市場觀察
發布時間:2025-02-13 10:40 來源:央廣網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央廣網 2025-02-13
  春節假期,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的街道上,積雪被游客的腳印壓實,發出“咯吱”聲。這座中蒙邊境的“童話小城”,在零下30℃的嚴寒中,卻涌動著火熱的旅游潮:8.48萬人次游客涌入,同比增長24.7%﹔旅游收入0.99億元,同比增長27.6%。
  “往年這時候,店裡早打烊了。但今年春節,我們冰煮羊火鍋店每天要接待上百桌客人,營業額漲了上千元。”阿爾山布魯克冰煮羊火鍋店老板張孝生邊說邊攪動銅鍋裡的冰塊。野生蘑菇、柳蒿芽、冰煮羊肉的香氣彌漫,店裡擠滿了廣東、上海口音的食客。
  除夕夜,聖泉廣場的煙花劃破夜空。重慶游客馮習麗裹著厚羽絨服,咬了一口熱騰騰的“卜留克包子”,呼出的白氣裡帶著笑:“南方過年可沒這樣的雪景和野味兒!”她的手機裡存滿了照片:花車巡游、雪地賽馬、國門日出、霧凇下的自拍……

阿爾山雪村春節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畢力格 攝)
  阿爾山的春節,是冰雪與民俗的交織。50余項民俗活動中,“滾冰節”最受追捧。游客們躺在雪地上打滾,寓意“滾走病災”﹔“殺年豬”現場,游客爭相體驗東北年俗,剁肉餡、包餃子,熱氣騰騰的廚房裡傳出陣陣笑聲。
  “冰雪那達慕”則是另一張王牌。百人雪地拔河、10公裡賽馬、射箭表演賽……“男兒三藝”與現代冰雪運動碰撞,游客們套上蒙古袍,在鹿角灣牧場策馬揚鞭。“第一次滑雪就摔了個大跟頭,但太刺激了!”廣東游客周秀英的滑雪板還沾著雪沫。
  面對冬季旅游同質化難題,阿爾山打出“天天系列”組合拳:“天天那達慕”展示民族競技,“天天烏蘭牧騎”演繹草原歌舞,“天天戲冰雪”覆蓋滑雪、雪地摩托等30余個項目,“天天泡溫泉”讓游客在氤氳熱氣中賞雪,“天天過大年”則用年俗留住游客的腳步。
  “我們不再是‘一日游打卡地’,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1.5天延長到3天。”阿爾山大自然旅行社負責人付麗紅翻著訂單本,“研學團、年會團、家庭自駕游佔七成,不少人按小紅書攻略來找‘藍房子’‘不凍河牛群’拍照。”
  “以前服務是大巴車拉到景點,現在得蹲下來幫游客拍‘潑水成冰’的慢動作視頻。”內蒙古大興安阿爾山旅游公司市場營銷總監武慧鵬笑道。今年,70%的游客是家庭自由行,旅行社推出“管家服務”:推薦打卡點、定制冰雪路線、甚至教游客用本地山泉水煮奶茶。
  住宿和餐飲也悄然轉型。酒店推出“東北炕頭房”,餐廳挂出“年夜飯套餐價目表”,價格透明到每一盤蕨菜炒肉。阿爾山市文旅局數據顯示,春節期間過夜游客佔比60%,帶動酒店收入0.59億元。
  “阿爾山的霧凇像糖霜裹著樹枝,美得不真實!”杭州游客劉麗舉著手機直播,彈幕刷過一片“求定位”。這個冬天,“童話阿爾山”“冰雪那達慕”等話題全網播放量破千萬次。央視《新聞聯播》鏡頭下的不凍河、電影《不想和你有遺憾》取景地打卡潮,更讓阿爾山成為“網紅頂流”。
  興安盟文旅局局長王天鳳總結:“‘跟著電影去旅行’‘跟著賽事去旅行’等策略,讓阿爾山從‘季節限定’走向‘四季常紅’。”
  “旅游熱”正轉化為產業動能。阿爾山副市長白峰透露,冰雪經濟帶動了農牧產品銷售、手工藝品開發,甚至吸引資本布局滑雪裝備制造。
  但挑戰仍在。“如何讓‘流量’變‘留量’?我們計劃深挖森林康養、邊境研學等新業態,讓游客冬天來滑雪,夏天來避暑,春秋來拍婚紗照。”白峰望著遠處雪山,語氣篤定。

  阿爾山的春節,是冰與火的交響。當南方游客在雪地裡打滾,當火鍋店老板數著增長的營業額,當牧民牽著馬加入巡游隊伍,這座小城的故事,正成為中國冰雪經濟的一頁生動注腳。正如游客留言簿上那句:“阿爾山冷得透徹,卻暖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