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內蒙古
內蒙古
沉浸式歌舞劇《三線印記》:打破舞台的“第四堵牆”
發布時間:2025-03-28 10: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3-28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烏蘭牧騎創排的沉浸式歌舞劇《三線印記》,以全景式、沉浸式的藝術手法再現小三線建設歷史,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當代創新表達的舞台力作。
  該劇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烏海的小三線建設時期,無數建設者胸懷昂揚的熱情奔赴這片土地,投身建設之中。劇中的第一通用機械廠便是這段歷史的一個縮影,劉勝利一家三代人的人生軌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建設者們的無私奉獻精神。
  原一通廠退休職工看後深有感觸,一台歌舞劇彷佛讓他們回到了幾十年前工作的地方。當熟悉的場景在舞台光影中再現,演員就在身邊演繹他們的故事。劇中,廢寢忘食、攻克技術難題的科研人員,憑借對科學的執著和對國家的責任,在簡陋的條件下不斷探索﹔默默堅守崗位的普通工人,日復一日地辛勤勞作。每個人物背後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串聯起小三線建設的光輝歷程。這也讓觀眾能夠從劇中人物身上找到情感共鳴,更加深入地理解那段歷史對個體生命的深遠影響。
  《三線印記》在舞台呈現上大膽創新,獨特的沉浸式舞台設計成為一大亮點。該劇以六五四廠原廠區為實景劇場,巧妙運用車間廠房、高山廣場等真實場景,通過虛實間的自然轉換將觀眾帶入劇情中。當舞台上的燈光亮起、音效模擬出機器的轟鳴聲時,觀眾彷佛回到了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
  在舞美設計上,《三線印記》高度還原了彼時工業風貌,舊時的機器設備、斑駁的牆壁、懸挂的標語,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歷史質感,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年建設者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更將沉浸式觀演體驗推向高潮。《三線印記》打破了傳統觀演邊界,演員們走下舞台與觀眾近距離交流互動,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劇情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這種獨特的觀演體驗,極大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
  演員韓明說:“我飾演的是一個滿懷理想的年輕技術員,他的熱情和執著讓我感同身受。每次演出,當我站在工地上講述三線建設的意義時,我都能感受到一種使命感。觀眾的眼神讓我覺得,他們不僅是在看戲,還在和我一起經歷那段歷史。這種沉浸式的表演方式,讓我和觀眾之間產生了奇妙的情感連接。”
  三線建設工人飾演者之一的青格樂說:“每次站在舞台上,我都感覺自己回到了那個火熱的年代。最讓我感動的是,觀眾就在我身邊,我能看到他們眼裡的淚光,感受到他們的呼吸。那一刻,我不僅僅是演員,更像是一個時代的講述者,把三線建設者的堅韌與奉獻精神傳遞給大家。”
  《三線印記》不僅是對歷史的簡單重現,更是對紅色精神的深度挖掘。該劇通過藝術化的矛盾沖突,回應了當下社會所面臨的諸多時代之問。例如劇中科研人員屢敗屢戰的場景,通過巧妙的情節設置,將科學精神與人性溫度相結合,既保留了歷史真實性,又強化了戲劇感染力。在全劇結尾高潮部分,豪邁的合唱與舞蹈將三線精神升華為跨越時代的集體共鳴,讓觀眾深刻感受三線精神在當代的價值與力量。
  烏海市烏蘭牧騎團長張凱介紹,沉浸式歌舞劇《三線印記》在2024年演出5場的基礎上,現已制訂舞台劇版創排計劃,主創團隊正在持續打磨作品。
  作為烏蘭牧騎創排的作品,《三線印記》延續了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扎根人民、服務基層的初心。該劇既保留了烏蘭牧騎“貼近生活”的創作理念,又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模式,讓三線精神突破舞台和空間限制,觸達更多觀眾。(阿勒得爾圖 杜麗)
上一篇:
下一篇: 內蒙古推出219項春季文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