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元能買到什麼?泰山植物染的全套體驗加文創產品。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的區級非遺項目泰山植物染代表性傳承人靳愛軍告訴記者,過去幾年,得益於到泰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她的文創體驗工坊的生意愈發紅火。槐米、桑葚、葎草……許多帶顏色的植物,經過與棉布的浸染,成為一件件圖案生動的創意產品。
靳愛軍的美好生活,也是泰安市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日前,山東省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在泰安市舉行,山東梆子《十一國》、現代小戲《非遺工坊》等表演節目贏得觀眾陣陣掌聲。現場還設有非遺市集、農產品展示,為觀眾帶來一場匯聚多元藝術、飽含齊魯風味的文化大餐,靳愛軍和20多位泰安市扎根鄉村的非遺傳承人一同參加非遺市集,收獲頗豐。
活動現場,不時有市民、游客走到攤位前,詢問泰山植物染文創商品的制作工藝和價格。靳愛軍一一解答,並讓員工穿上植物染的披肩展示。
春天對於靳愛軍而言,總是有好事發生。不久前,經泰山區文化和旅游局的牽線,靳愛軍入駐泰山區邱家店鎮王林坡村非遺工坊。王林坡村是當地有名的鄉村旅游村,為提高鄉村旅游的品質,村庄今年開始發力整合文化和旅游資源,增加文化內涵,靳愛軍以後將在王林坡村常態化展示泰山區民俗文化。
近年來,山東省堅持“農民主體、熱在鄉村、樂在群眾”的原則,引導各地深入挖掘鄉村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性,持續辦好“四季村晚”,更好地發揮其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展現鄉村振興豐碩成果、促進鄉村文旅融合、樹立文明鄉風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泰安市白馬石村,村口環山路是很多爬泰山游客的必經之路。曾經,白馬石村被認為是“靠著金山要飯吃”:盡管泰山游客很多,但是白馬石村沒有融入旅游線路,相關基礎設施條件比較落後。
自2021年開始,白馬石村開始奮起直追,先是將以前錯車都困難的進村道路拓寬翻新,又大力發展紅石榴產業,並在村口建起了紅石榴文化園。
山東省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舉辦當天,山東服裝職業學院藝術與設計系2023級學生劉鑫,正和同學一起給白馬石村的民宿繪制泰山風光壁畫。白馬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興新介紹,現在村集體打造的民宿是由原來的村小學翻建而成。“民宿堅持平民價格,一晚上200多元,每年能為村庄增加集體收入約60萬元。”趙興新說。
為了提高整個村子的“顏值”,白馬石村近幾年堅持與高校合作,主動申請成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師生的“試驗田”。壁畫、文創造像在村庄隨處可見,推動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在泰安市北上高村,村庄打造了超過4000平方米的文化驛站,村民自發捐贈的老物件充實了村史館,村民自編自演的“村歌”逢年過節都會在村廣場唱響,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
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時,泰安市注重用特色產業讓大家的口袋“鼓起來”。
泰安市口金包制作技藝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會專,在泰山風景名勝區附近運營一家“禮遇泰安”文創商品店。經過多年發展,周邊村民制作的土特產不再發愁銷路,村民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轉變,有村民經營起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飯。
劉會專告訴記者,如今到泰安的游客,對於“村禮”非常感興趣。不論是村庄的土特產,還是帶有民俗文化印記的旅游紀念品,都十分受歡迎。2024年她的店鋪售出超過600萬元的泰山紀念品。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山東將每季開展一次“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各市圍繞本地文化旅游特色資源,結合當地民俗節慶,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四季村晚”活動,讓其真正成為群眾才藝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場、文旅融合大平台,充分展現新時代鄉村文化活力,為全省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