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南,眾多美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座城市的煙火氣與人文底蘊。近年來,在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導下,全市積極探索美食類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路徑,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不僅守住了傳統味道,還開拓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傳統手工制作的非遺美食雖獨具魅力,但在產量和標准化方面往往面臨挑戰。為突破這一困境,諸多非遺美食企業積極創新生產模式。以魯味齋扒蹄制作技藝為例,不僅獲評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還在2024年晉升中華老字號行列。
魯味齋掌門人王劍輝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參與設備研發。他與設備廠家共同研發出先進的全自動烤毛機及油炸、煮制控制、包裝、檢驗監測等系統,將老師傅們口口相傳的制作經驗轉化為精准數字。如今,在魯味齋的中央廚房,油溫、火候、時長等關鍵環節都能實現精准把控,每一鍋魯味齋扒蹄的口味和火候誤差不超過1%。
2017年,魯味齋投資1200萬元,建造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的高度自動化生產基地。該基地集生產與企業展示於一體。同時,魯味齋在食品加工行業率先建成具有產品追溯系統的透明化工廠和工業旅游廠區,實現了從傳統熟食作坊向現代化公司的華麗轉身,大大提升了產品品質與產能,為品牌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濟南美食類非遺還積極與文旅、科技、互聯網等領域融合,探索發展機遇。在文旅融合方面,山東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堪稱典范。其傳承的傳統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藝已有130余年歷史,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公司所在廠區不僅是一家榨油廠,還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研學基地,並擁有中國第一家物理壓榨花生油博物館。
游客來到這裡,不僅能參觀古法榨油體驗館,親身體驗去皮、分揀、碾糝、蒸糝、炒糝、入榨、出榨、過濾、沉澱九道工序,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還能游覽園區內的果蔬採摘園、參與青少年拓展訓練等,實現了農文旅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僅2023年,山歌文化旅游景區就接待研學團隊近5萬人次,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和傳統榨油技藝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
濟南美食類非遺的生產性保護還帶動了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在章丘區龍山街道,巨野河新村的漤水豆腐便是典型代表。漤水豆腐制作技藝歷史悠久,為了將這一非遺技藝轉化為富民強村的產業,2024年,巨野河新村成立專業化運營公司,在保留古法技藝精髓的基礎上,通過提升品質、擴大產能,推動漤水豆腐從“小散作坊”向“規模品牌”轉型。
自2024年12月正式投產以來,漤水豆腐日均生產1000斤左右。濟南漤水泉豆制品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漤水豆腐產業邁入標准化、規范化新階段。公司建立了從原料篩選、工藝優化到品質檢測的全鏈條管理體系,同時與山東旅游學院烹飪與營養系合作進行產品研發,發布了“龍山味道漤水豆腐宴”菜單。
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濟南市將支持非遺工坊變身文旅打卡地,以山歌榨油博物館為代表的“工業旅游+非遺體驗”模式,既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技藝傳承,又讓非遺美食借助文旅流量擴大影響力,實現“舌尖體驗”與“文化感知”的雙向賦能。同時,當地挖掘“非遺+農產品”附加值,結合鄉村旅游開發非遺美食宴、文創伴手禮,讓傳統技藝帶動農產品增值,讓村民在守住老手藝的同時鼓起錢袋子,真正實現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