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上海
上海
為藝術與大眾搭建溝通的平台 ——記第六屆上海雙年展
發布時間:2006-11-17 12:13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06-11-17
    光明日報(記者 李宏偉):11月5日,歷時兩個月的上海雙年展落下帷幕。據統計,60天裡,該展共接待參觀者21萬4千多人。上海雙年展自1996年誕生,經過10年的歷練,今天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展事,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廣泛肯定,被公認為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雙年展之一。上海雙年展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發展格局與文化定位,那就是不僅在學術層面上向世界展示當代藝術的最新成果,為城市文化創意提供新思維,也在當代藝術與大眾間構建起了一座溝通交流的平台。

  本屆上海雙年展以“超設計”為主題,包括“設計與想象”、“日常生活實踐”與“未來構建歷史”三個部分。“設計與想象”展示當代藝術家如何以全新視野重構設計對象,對設計進行“再設計”﹔“日常生活實踐”激發藝術與日常事物的交匯,在被忽視的尋常生活細節中構筑社會生存的美學思想﹔“未來構建歷史”將當代藝術的實驗觀念與社會歷史的烏托邦想象相結合,探討歷史與未來觀念的建構與演變。“超設計”涵蓋25個國家和地區的94位(組)藝術家的100多件作品,其中有奈良美智、馬修﹒巴尼等許多國際知名的大牌明星藝術家參展。本屆雙年展的“中國性”也令觀眾耳目一新:在上海美術館這座有鮮明西方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的東北角,豎起了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五台山唐代佛光寺東大殿轉角斗拱的復制品﹔在一樓大廳正中,陳列的是40年前蘇州香山幫杰出匠人徐永甫、徐和生制作的蘇式古典建筑木結構模型,其繁復精美和工巧匠心令人嘆為觀止﹔來自景德鎮的藝術家李立宏以中國古典雲朵紋樣的青花瓷片貼成的作品《chinaroad-雲梯》,以“china”的雙重含義,引發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狀況的浮想﹔藝術家申凡的巨幅霓虹裝置作品《山水——紀念黃賓虹》,古琴之聲從地板下幽幽傳來,伴隨著撥弦聲,模擬山脊水痕的無數霓虹燈管就會亮起一根,一明一暗,形成了光電的山川溝壑。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趙綿池說:“我們非常注重雙年展的中國元素,中國作品就要主打中國牌,用優秀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來體現雙年展的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設計同樣引人入勝。”可以說,第六屆上海雙年展“超設計”從主題到形式,真正把握了上海城市發展的脈搏,也契合了當代公眾生活的美學訴求,正如上海雙年展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所說,今天的上海正是一座設計之城,“設計”無處不在,“超設計”的主題與當下都市生活散發出無數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聯結。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本屆雙年展則是一次新奇而又輕鬆的視聽體驗。在中國藝術家丁乙的“時空郵局”裡,觀眾可以在現場向未來寄發信件、表達心聲,也可以作為“未來人”檢索、查閱別人寄發的信件。美術館外,美國和澳大利亞藝術家制作的“彩虹雨”,讓人領略水珠和彩虹的美麗,也可以打著傘沖進去,讓不同雨點洒落在雨傘或地面上,用發出的美妙樂聲“譜成”你的樂曲。與以往幾屆上海雙年展相比,此次的“超設計”主題把更多輕鬆、有趣、貼近觀眾生活的作品聚集起來。觀者可以感受到,當代藝術並不全然是艱澀難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