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如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一直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記者日前在上海浦東新區採訪發現,運用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各項政策,浦東新區的文化產業從無到有,短短20年已形成增加值超過3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佔比近10%的強大文化產業體系﹔而在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的同時,服務公眾的“文化門檻”不斷降低,讓更多普通群眾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受益者、分享者。
經濟開發區 也能做好“文化開發區”
1990年開發之初,除零星民俗文化外,浦東的文化產業幾乎為零﹔但到了2009年,浦東新區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313.7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7.8%,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擁有從業人員11.4萬人。
浦東的文化產業為何能在20年間實現跨越式發展?記者發現,在浦東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國家級的經濟開發區,同樣也是文化產業重鎮。
張江高科技園區一直佔據著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近半壁江山,集成電路芯片、信息安全、軟件設計、無線射頻等方面人才雲集。憑借此要素稟賦優勢,張江近年來逐漸形成以數字出版、動漫、網絡游戲、新媒體等核心的數字文化產業,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9年張江數字出版產業產值超過90億元,今年預計將突破120億元,累計已引進包括盛大網絡、網易、聚力傳媒等在內的文化類企業350家,注冊資本總計逾31億元。
在以上海通用、夏普電器、可口可樂等制造業聞名的金橋出口加工區,從2009年開始重點發展網絡文化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網絡文化、視頻業務運營、技術服務、內容提供等在內的完整網絡視訊產業鏈。
上海金橋集團總經理沈榮說,經濟開發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最大優勢在於熟悉市場規律,能夠為文化企業提供最貼心的服務。與此同時,做強文化產業也符合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開發區的空間和資源都已遇到瓶頸,低資源佔有、高產值輸出的文化產業才是未來發展方向。”
市場反哺 降低群眾“文化門檻”
茁壯成長的文化產業,讓浦東新區有底氣為普通百姓提供更為優質、更為廉價的公共文化資源。浦東圖書館館長張偉告訴記者,傳統的圖書館多少還有些“藏書樓”的味道,並不是所有資源都向社會公眾開放。但新落成的浦東圖書館希望“從‘重藏’到‘重用’,從重書走向重人,從重技術走向重人文”。在建筑上採用“全開放”“大空間”“無間隔”格局,浦東圖書館館藏近200萬冊圖書全部向大眾平等開放,閱覽書架上就可找到《四庫全書》等經典。
在做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方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獨樹一幟。作為國內首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劇場,5年來這裡已為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表演團體與藝術家舉辦了2300多場演出,觀眾260多萬人次。其中既有票價上千元的世界一流音樂會、常規音樂會,又有最低票價15元的市民音樂會。
打造競爭國際主流文化的 “灘頭陣地”
面向未來,浦東文化產業已經確定了更為宏偉的目標:承載國家戰略,統籌產業資源,把浦東新區發展為我國文化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橋頭堡。
浦東的外高橋保稅區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窗口,借助其“境內關外”的政策優勢,這裡正在成為國內新興的文化服務貿易平台。今年平台已為24家各類文化企業的“走出去”項目提供資金支持562萬元,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已有4900個項目挂牌,涉及全國25個省份,挂牌金額1525億元。
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高宏說,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參與國際主流文化競爭方面,浦東等改革開放前沿地區完全有能力發揮更大作用。這些地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匯”,智慧匯聚、人才薈萃、資本匯集,既能繼承和弘揚傳統民族優秀文化,又能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成果和產業模式,因而能快速壯大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
上一篇: 上海雙年展突出世博主題 |
下一篇: 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即將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