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繁榮人類自然科學百花園,近日,“交流互鑒 傳承創新”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創建11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津召開。研討會由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指導,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外辦主辦,天津自然博物館承辦。來自中國、法國、美國的兩百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紀念北疆博物院創建110周年,以交流互鑒深化文明相處之道。
北疆博物院坐落於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是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由法國科學家桑志華於1914年來華創建,現藏有桑志華在中國25年科考收集的20余萬件自然標本及約1.4萬冊文獻。北疆博物院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櫃、原文獻資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館,2019年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適值2024年全國科普日到來之際,來自國內外的自然科學、文化遺產、博物館研究等領域專家學者在這裡聚首研討。開幕式上,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市外辦負責同志分別致辭。國際博物館協會自然史委員會副主席、法國南特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菲利普﹒吉耶,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郭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等在致辭中表示,作為一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科學殿堂,北疆博物院承載著豐富的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遺產,走過百余年歷久彌新,搭建起學術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不斷傳承創新中為科學事業發展、文明交流互鑒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研討會上,天津自然博物館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南特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羅別鎮歷史考古學會分別簽署館際合作協議,在人員互訪、科學研究、展覽展示特別是北疆博物院珍藏資料整理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與河北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分別簽署館校共建合作協議,以期在人才培養、合作研究、法語翻譯與整理等方面結出更多成果﹔攜手上海自然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等15家百年歷史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收藏地),創建“中國百年自然科學博物館(收藏地)聯盟”並發布倡議書。
同時,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策劃拍攝的主題紀錄片《探秘北疆》先導片也在開幕式上發布,這是首部大規模、全方位、深入系統展示北疆博物院科考歷程及成就的紀錄片,通過鏡頭細膩講述這座“活化石”博物館跌宕起伏的故事,全面展示其歷經百年正青春的獨特風採,生動詮釋中法人文交流的豐碩成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8家單位向天津自然博物館捐贈維氏大唇犀頭骨化石、鋸齒龍骨架模型、雄性麋鹿鹿角、馬達加斯加菊石群體化石等標本總計2647件,不僅豐富了自然博物館的館藏體系、填補了大量館藏空白,還為科研科普提供了寶貴素材和充足展品。
開幕式後的主旨報告與平行會議上,近50名中外專家學者圍繞“交流互鑒 傳承創新”“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史研究”“自然科學與自然史研究”“中法人文交流對話”等主題各抒己見,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探討如何在新時代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會後,與會中外專家學者還來到天津自然博物館文化中心館區,沉浸式體驗“博物館之夜”活動,感受科技賦能的魅力。
上一篇: 文旅交通聯合執法 共同護航游客安全 |
下一篇: 2024年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協同專題工作組會議順利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