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新疆
新疆
多彩文化潤天山 非遺新聲匯絲路
發布時間:2025-08-21 08:49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5-08-21
  在方寸空間裡,感受匠心的溫度﹔在琳琅器物上,讀懂時光的刻痕﹔在歡歌樂舞中,觸碰山河的韻律……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5“新疆是個好地方”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在新疆和田地區舉辦,集中展示各地非遺保護傳承和交流合作成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物載匠心:方寸織就時代錦
  435個非遺代表性項目、383位非遺傳承人參加,活動規模創歷年之最。作為2025年四季非遺購物月第三季度活動,非遺消夏購物月也同期啟動。非遺正從厚重的傳承中躍入年輕人的手心,在每一次品嘗與觸摸中,織就新時代的文化絲路。
  “奶茶裡的米釀味道太特別了,帶著點酒香,又很清爽。”剛拿到奶茶的大學生艾力扎提一邊品嘗,一邊忍不住向身邊人推薦。由“爺爺不泡茶”品牌帶來的特色非遺展示和奶茶現場制作,吸引了不少游客。店員告訴記者:“疊加了非遺元素的荔枝冰釀很受歡迎,今年7月煥新上市後,創下了單月銷量突破700萬杯的紀錄。”
  展區裡的文創產品同樣十分精致,帆布包、團扇、冰箱貼等以艾德萊斯綢的石榴花茜素紅為主色調,點綴黃鶴樓剪紙輪廓等元素,將荊楚文化與新疆非遺技藝巧妙融合。“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游客在參觀展區、品嘗奶茶的過程中,領略非遺的魅力。”“爺爺不泡茶”品牌公共事務副總裁劉棟說,“新疆53家門店同步推出了掐絲琺琅紋樣限定套餐。未來,我們將讓融入非遺元素的中國茶香飄得更遠。”
  樺樹皮畫、樺樹皮工藝品、樺樹皮服飾……在黑龍江展區,一張張樹皮在樺樹皮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陶丹丹的手裡變身為靈動精巧、美觀大氣的藝術品。近年來,陶丹丹不斷改進工藝,賦予了樺樹皮工藝品更多民俗文化內涵,並融入了國畫等不同風格的表現手法。“下個月我就帶娃去看真白樺林,要讓他摸摸會呼吸的樹皮。”上海游客趙琳捧著剛買的樺皮冰箱貼說道。
  據了解,本次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的展品突出美好生活、民族團結等主題,北京市的景泰藍作品《風吹百合香》、福建省的廈門珠繡作品《福滿家園》、山東省的淄博刻瓷作品《和合共生》等精品引人駐足。這些承載各省份情誼的匠心之作,以“美好生活”為底色,用器物語言詮釋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主題。
  藝行萬裡:錦繡新疆引客來
  艾德萊斯綢彷佛玉龍喀什河的波光,桑皮紙燈籠照亮團城老街的夜色……近年來,新疆將“非遺+旅游”作為文旅融合發展重要著力點,將非遺項目融入現代生活,讓這些“老手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展區,來自石河子市的非遺傳承人付新堯手中的剪刀“疾走”,一張紅紙漸次綻開“崢嶸歲月”。圍觀人群中,頭發花白的兵團老兵突然哽咽:“這剪的是我們1954年開進戈壁灘的模樣啊!”
  付新堯將兵團精神融入創作理念,並重視傳統技藝的發展與傳承。如今,她的37名學員已遍布天山南北——在阿拉爾市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學員創作的《戍邊母子情》剪紙成了最熱銷的文旅明信片﹔阿勒泰地區的喀納斯景區內,《援疆醫療隊》剪紙燈箱照亮了徒步棧道。
  “和田當地的核桃木工藝品手工制作技藝已有200年歷史。”展區內,迪麗努爾﹒依斯坎旦充分展現了核桃木手工藝品的商業潛力。2020年,從烏魯木齊來和田旅游的她和丈夫發現了當地核桃木手工藝品的商業潛力,並在之後成立了文旅公司。“現在就有不少游客選擇去我們的生產基地打卡,一天可以接待四五撥游客。”她說。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化的百科全書,包含了柯爾克孜古老的神話、傳說、習俗歌、民間敘事詩與民間諺語。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期間,在和田的約特干故城中央,一聲渾厚的吟唱刺破喧囂,瑪納斯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托合那力﹒吐遜那力身穿柯爾克孜族刺繡白袍,喉間滾動的古老音節讓空氣震顫,吸引了不少游客。“游客們說能從我的聲音中感受到獨特的力量。我要讓全國各地的游客,領略到柯爾克孜英雄史詩的壯美!”托合那力﹒吐遜那力說。
  數啟新元:指尖喚醒千年韻
  數字織機“復刻”千年紋樣﹔指尖輕觸“喚醒”古老技藝﹔吹一口氣,千年泥哨在數字星河重生……此次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的參加者除了非遺傳承人、文化機構代表,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及光禹萊特、宇宙猜想、京東方藝雲等創新企業工作人員,他們依靠科技力量為非遺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
  維吾爾族小姑娘俯身向感應器吹氣,懸浮光幕中倏然躍出春燕銜枝的場景﹔指尖輕觸屏幕,皮影人物便在數字幕布上演繹《西游記》經典橋段﹔揮手劃過空中,敦煌色系的數字煙花在穹頂轟然綻放,藻井紋樣與流光交織成動態的《絲路祥瑞圖》。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將非遺技藝與數字科技相結合,創作了數字煙花沉浸互動、“泥咕咕”數字化藝術、數字皮影戲觸控等科技裝置,構建起非遺展示新空間、新場景。
  而在不遠處,“咚!”一記重錘砸向感應鼓面,青銅儺面應聲在眼前的屏幕上炸裂——數十位英歌舞者一一出現……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生李鎬創作的“英歌潮舞”裝置前,維吾爾族青年艾爾肯正酣暢擊鼓。隨著敲擊速度的加快,屏幕上的舞姿也變得更加多樣,英歌表演更顯場面恢宏、氣勢磅礡。
  “精絕織夢”項目也同樣精彩,站在彷制的漢代大型織機前,游客一手移動木梭,一手推動提綜杆,操作者瞬間進入一個被數字光影包圍的世界。屏幕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漢代蜀錦紋樣如星軌般流轉,艾德萊斯綢的菱形紋路變為璀璨星河。
  8歲男孩庫爾班則正為“絲路繪影”中的雙峰駝填色,他蘸取“沙漠調色盤”:沙棘果的橙紅、胡楊葉的金黃、昆侖玉的青白……筆尖剛一落定,駱駝便昂首嘶鳴,興奮地跑動起來。
  一幕幕場景讓游客彷佛身臨其境,在沉浸式體驗中加深著感悟。

  數字技術打造的作品不僅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更是讓古老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機。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正在開啟非遺保護的無限可能。(牛佳欣) 

上一篇:
下一篇: 新疆發布下半年文旅消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