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兵團三代人講述紅色故事
發布時間:2025-09-16 09: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9-16

  9月12日,由中央宣傳部會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的“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星二場。在紅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軍墾地窩子遺址紀念園等地,記者聆聽了兵團三代人講述家鄉的紅色故事,感受到兵團人建設美麗家鄉的澎湃激情。

  “兵一代”馬福元有一身洗了多遍的舊軍裝 

  紅星二場坐落於新星市以西33公裡處。1949年,紅星二場前身部隊跟隨王震將軍一路西進,挺進新疆,駐軍哈密。1953年7月集體就地轉業,改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十三團,1954年歸屬兵團建制,1963年更名為紅星二場使用至今。

  走進紅星軍墾博物館,這裡展示的620件實物、480幅圖片向觀眾呈現了紅星二場的歷史。“兵一代”老兵馬福元、“兵三代”講解員付麗敏以及“兵四代”紅星小講解員董辰熙,講述著他們屯墾戍邊的奮斗史以及美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這就是兵團精神。”今年88歲的馬福元依然精神抖擻。他是一名戰斗英雄,更是不畏艱苦建設紅星二場的老軍墾人。

  1937年,馬福元出生於青海,1955年當兵。復員後他和愛人來到紅星二場,成為團場連隊的一名職工。“我被分到了蘆葦廠工作,後來又進了磚廠。”馬福元穿著洗了多遍的舊軍裝說。女兒馬鳳蓮說:“父親工作不遺余力,干什麼都力求完美,我非常崇拜他。”

  “兵三代”付麗敏回到了家鄉 

  軍墾地窩子遺址紀念園是今年6月才投入運行的一處沉浸式景點,同時也是兵團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50多畝,共有150多穴,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處整建制地窩子遺址。

  紅星二場文體廣電旅游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梅花說,軍墾地窩子遺址紀念園分為原始遺址保護、軍墾生活體驗、黨性教育三大功能區。紀念園以軍墾文化為亮點,開發集軍墾體驗、黨性教育等於一體的教育培訓項目,將地窩子遺址紀念園打造成具有50年代軍墾特色風貌的開放式、情景式教育基地。

  “兵三代”講解員付麗敏是紅星二場走出來的大學生,在成都學師范專業,2023年回到家鄉,成為紅星二場紅色景點的一名講解員,從紅星軍墾博物館到軍墾地窩子遺址紀念園都講得嫻熟。“我還是喜歡家鄉,所以回來了,因為父母都在這裡。”付麗敏說。

  她指著一片地窩子說,地窩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的一個連隊進疆集體轉業後居住的地方,它是軍墾戰士在鹽鹼戈壁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就地取材、因陋就簡挖建的半地穴式建筑,書寫了兵團第一代軍墾戰士的無私與奉獻,是兵團人開發新疆、開發哈密的歷史見證,也是兵團人居住條件的歷史記錄,更是兵團人艱苦創業的歷史豐碑。“時至今日,地窩子雖已不具備居住功能,但老一輩軍墾戰士和一代代兵團人用忠誠和熱血鑄就的兵團精神代代相傳。”付麗敏說。

  “兵四代”董辰熙當上了“小小講解員” 

  “1953年4月5日,四十七團拿著當地傳統鐵制農具——坎土曼,吹響開荒造田、屯墾戍邊的號角……”“小小講解員”董辰熙聲情並茂地講述著紅星二場的紅色故事,鏗鏘有力。

  年僅13歲的紅星二場學校初一學生董辰熙是軍墾博物館的一名“小小講解員”。“我不用死記硬背講解詞,作為一名‘兵四代’,從小聽著紅星二場的故事長大,這部分歷史我非常熟悉。很多游客聽了我的講解,到紅星二場吃‘憶苦思甜’飯,在連隊感受其發展歷史,感覺我的講解很有意義。”董辰熙說。

  紅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館長初明遠說:“自建館以來,已組織10批‘小小講解員’選拔,培養超過300名‘小小講解員’,有些‘小小講解員’如今已經考上大學。其中董辰熙是從小學培養起來的講解員,今年還獲得了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評選的‘優秀講解員’稱號。博物館從2017年開館以來,接待游客達70多萬人次,這裡已成為展示兵團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教育基地。”

  新疆紅星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明說,紅星二場將推進軍墾地窩子遺址紀念園、紅星二場老八連營房舊址影視基地、紅星二場三連紅色美麗連隊建設以及文化建設,進一步推出《兵團歡歌》以及《芳華》等經典劇目,打造沉浸式演出劇目,今年還和北京等地的設計公司推進文創產品設計,持續擴大文旅影響力,提高知名度。(王思超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半年兵團旅游市場活力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