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西藏
西藏
雪域高原生態美旅游興
發布時間:2025-08-22 09:24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5-08-22

  “近幾年來,西藏實施了南北山綠化工程,造林超過100萬余畝,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共設立生態崗位44萬余個,年發放補助金超過了15億元,人民群眾在生態建設中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在8月5日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介紹,西藏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為西藏明確的“生態”這件大事,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奮斗目標,努力做好工作,不斷地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堅定不移地守護好西藏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今年7月,在津巴布韋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COP15)上,拉薩市被正式授牌為“國際濕地城市”,成為西藏首個“國際濕地城市”,位於拉薩的拉魯濕地成為城市生態旅游新地標。

  8月的一天,濕地巡護員晉美一邊擦拭著觀景棧道扶手,一邊指向從蘆葦中掠過的斑頭雁說道:“游客們最愛在這兒拍照,不光可以拍布達拉宮倒影,運氣好還能拍到群鳥從空中飛過。”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拉姆次仁介紹,目前,拉魯濕地維管植物達435種,脊椎動物200種,黑頸鶴從罕見的“貴客”變為常駐“明星”,吸引了大量觀鳥游客。

  今年,拉薩市兩島內河綠色生態廊道提升工程順利完工。拉薩市水利局總工程師米瑪桑珠說:“生態廊道不僅顏值高,還兼備防洪排澇、環境修復、生態保護與空間復合利用等多種功能,成為市民游客茶余飯後散步的首選地。”

  在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保護與旅游發展碰撞出火花。“我們制作了旅游地圖,主推黑頸鶴觀賞拍攝路線,提升觀鳥愛好者的體驗。”林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焦春壯介紹,林周縣依托黑頸鶴資源,推出“繽紛四季﹒多彩林周”文旅品牌,其中“冬覓鶴影”項目特色鮮明。“黑頸鶴選擇了美麗的西藏,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守護好這片土地。”

  8月的納木錯湖畔游人如織。26歲的牧民斯加牽著裝飾華麗的牦牛供游客騎乘拍照。“每年旅游旺季,我們帶游客在湖邊觀光,月收入能有約9000元。”

  這背後是綠色旅游管理的智慧升級。“納木錯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文旅開發必須為保護讓路。”拉薩納木錯景區保護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張龍泉介紹,景區既做“加法”也做“減法”。“減法”是減少人為干擾,劃分核心保護區嚴禁開發,游覽區嚴格限制游客數量,“加法”則是科技賦能,新能源接駁車加入景區,環保廁所確保“污水零排放”,生態監測站實時監控水質變化。

  在有藏東明珠之稱的昌都市,下轄的左貢縣將葡萄種植與酒庄建設結合,打造高原綠色旅游酒庄業態,吸引眾多游客。左貢縣委副書記澤旺羅布說:“我們構建葡萄、藏豬、清潔能源、三產服務、文旅五大支柱產業,建成藏東最大‘萬畝葡萄種植基地’,推出‘藏東葡萄+品酒體驗’業態,2024年吸引游客25萬人次,農旅融合蒸蒸日上。”

  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山南市隆子縣,三代人接力創造了綠色奇跡。他們用60多年的時間在遍布鹽鹼地的河灘上,種出了一片綿延40千米,面積超50平方千米的沙棘林。隆子縣縣長巴桑次仁自豪地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們的干部群眾一代接著一代干,每年春季都種沙棘林。60年前,這片土地一年中近8個月沙塵蔽日,如今的隆子,一年的風沙天數明顯減少,即使冬春季節有刮風天氣,也不會再出現黃沙漫天的情況。”

  2019年,隆子縣沙棘林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證為“世界最大人工種植連片沙棘”,成為當地發展綠色旅游的重要資源。

  “5個沙棘主題公園分布在縣城的各個片區,居民步行10分鐘就能到達。每年夏季,游客紛至沓來,感受綠色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巴桑次仁說,隆子縣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更多群眾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隆子縣的蛻變,是西藏生態奇跡的生動注腳。西藏60年綠色旅游發展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重塑的歷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從不是單選題,在西藏,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已形成“保護越好,游客越多,收入越高,保護動力越強”的良性循環。從對世界屋脊、亞洲水塔的主動保護,到各族群眾、游客與雪域高原的和諧共生,綠色已然成為西藏旅游發展最動人的底色。(柯佳其

上一篇:
下一篇: 西藏星空旅游採風推介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