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積極響應文化和旅游部“持續推動文旅消費提質擴容”及雲南省委、省政府建設“滇南最美鄉愁帶”的工作部署,緊扣“旅創之城”發展定位,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業態創新、產業升級、文化賦能與品牌塑造,推動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
建水位於雲南南部,具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盛譽。作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水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當地挖掘建水古城1200多年古建筑群和滇南文化底蘊,規劃實施歷史街區整治、古建筑保護修復、百年老字號挖掘保護等34個項目,依托建水文廟、朱家花園、學政考棚、朝陽樓等15個非遺景區,建水策劃推出“儒家三禮”“有朋自遠方來”“迎狀元”“臨安衛巡演”“科舉院試”等20多個體驗項目,推出古韻燈光秀、漢唐文化展演等國潮國風系列文化盛宴。
建水縣創新打造了“一家人的建水”旅居品牌,通過規劃引領、項目支撐、設施升級、業態創新、文化活化、服務保障等舉措,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成為適合全年齡段深度體驗的家庭旅游目的地。建水縣堅持規劃引領,以“一家人的建水”旅居品牌建設為重點,制定《加快推進旅居建水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編制鄉村旅居、度假旅居、文藝旅居等8個工作方案,為旅居產業發展提供系統指引。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建水圍繞“一家人的建水”主題,以文化賦能旅游,以活動帶動消費,推出70余項文旅融合活動,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04.0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10.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5%和8.19%。
文廟內,游客參與庄重的儒家儀典,著傳統服飾行拜師禮、誦經典,學習了解千年儒家文化﹔朱家花園裡,“一日朱家人”沉浸式互動和《朱園春秋》庭院劇,帶游客聽商賈世家故事、感受古建筑人文底蘊﹔團山民居推出張家招婿實景演出、彝族煙盒舞表演……從“觀景”到“入景”,建水縣這種可深度體驗的沉浸式文旅新場景,為游客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旅行記憶,提升了旅游的體驗感,為建水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十四五”時期,建水相繼建成臨安府衙、供銷記憶、紫陶博物館、張明博物館、紫陶裡,雙龍橋稻田公園、房車營地、鄉愁集市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可以說,建水縣文旅融合發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0年至2024年,建水縣游客接待量從977.04萬人次躍升至1709.34萬人次,旅游總花費從104.07億元翻番至208.98億元。今年截至目前,建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578.7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155.9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81%、24.42%,產業動能持續增強。
建水縣圍繞“鄉村旅居、城鎮旅居、文藝旅居、養老旅居”等八大旅居業態推出特色旅居游覽線路,每條線路均融合本地文化特色,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旅居需求。同時,還積極引入文藝、體育等資源,吸引詩人於堅、畫家陳一葦等文化名人入駐,與網紅博主、國際旅游達人聯動,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將“一家人的建水”的旅居品牌推向全網。
“十四五”期間,建水縣獲“中國文化百強縣”“全國旅游百強縣”等榮譽,連續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通過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驗收。臨安古城主題特色街區躋身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紫陶裡創成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楸野田園民宿獲評國家甲級旅游民宿,三秋民宿等11家民宿入選國家丙級旅游民宿。“旅游+紫陶”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典型案例,多條線路躋身全國鄉村旅游及非遺旅游精品線路。全縣A級旅游景區增至11家,全部創成州級綠美景區,區域文旅競爭力全面提升。
下一步,建水縣將持續深化“旅創之城”建設,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突破,為雲南省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具特色的“建水經驗”。(饒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