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項目名稱:農歷二十四節氣
列入清單時間:2006年5月
項目序號:516
類別編號:IX-68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農業博物館
批准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項目簡介:
“農歷二十四節氣”又稱“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中國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准,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傳統農事日程,舉辦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民眾安排家庭和個人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節氣世代傳承,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2006年,農歷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