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走近真實歷史與圖書館人的集體記憶
《口述國圖》
發布時間:2020-01-09 10:3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1-09
  “人們總會記起那些曾經影響和觸動他們的事物,可能是一本書、一句話,甚至是一個人。人們卻常忽略那些在他們身邊默默提供幫助與支持的人和事,比如圖書館和圖書館員。《口述國圖》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他們。”
  1月2日,由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攝制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在國圖學津堂舉行北京首映式。文章開頭的那一段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以一位國圖忠實讀者的身份分享的觀影感言。他說,觀看的過程中有好幾次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影片裡的一幕幕讓他不禁回憶起自己與圖書館的過往。
  這部紀錄片裡沒有旁白,更不煽情,就是一位位朴素的國圖老館員的口述回憶。但動情的不僅劉魁立先生一位,當影片放映結束、燈光再次亮起,紅著眼眶的觀眾不在少數。“或許朴素的、真實的,才最動人。”該片導演、國圖社會教育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說。
  《口述國圖》全片分為情系國圖、緣起文津街、善本保衛記、館藏的故事、為讀者服務、艱難中的前行、新館的誕生、站在世界舞台上、走向現代化、重返柏林寺、館員心聲11個部分。它以親歷者的視角回顧了國圖的發展歷程,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同時更是獻給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的一份“生日禮物”。
  該片的主創人員、國圖的老館員索奎桓介紹,這份“禮物”其實緣於國圖17年來一直在做的老館員口述史訪談工作。這項訪談工作啟動於2003年,至今已累計訪問了47位老館員及其親屬,積累了200余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紀錄片《口述國圖》就是以這些珍貴的影音文獻資料為基礎創作完成的。截至該片完成時,已經有16位受訪人相繼離世。
  田苗說,該片的所有主創人員都是國圖的館員,攝制這個片子可以說是年青一代圖書館員向老一輩圖書館員的致敬。劉世元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館員,談起參與完成這部紀錄片的收獲,他聯想到古希臘人鐫刻在阿波羅神廟門柱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的確,影片在100多分鐘的片長裡全面記錄了幾代國圖人在面對不同歷史機遇與挑戰時擔負的使命和做出的選擇﹔表現了在民族和國家奮斗復興的恢弘歷史畫卷中,圖書館人平凡而偉大的堅守和始終秉持的赤子之心。
  首映式現場的觀眾說,提起歷史,通常是很冷峻、很嚴肅的,但是看了這部片子,會發現歷史也可以讓人感動。或許這就是個人口述與影像記錄結合產生的獨特魅力。實際上,口述史紀錄片作為一種全新的紀錄片形態,在2002年被業界關注討論,至今其創作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模式。尤其是其在學術研究以及傳播方面所具備的價值,越來越受到業界的認可和重視。
  “影像的檔案、文獻功能,與用於存儲和分享知識的圖書館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系。”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單萬裡認為,《口述國圖》是圖書館對影像這一“動媒”的充分利用。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聯合創始人肖龍,依據多年從事紀錄片制作、放映工作的經驗,認為紀錄片創作和放映具有更廣泛的受眾范圍,而不僅僅局限於影像創作以及在電視熒屏、電影銀幕上播出。“紀錄片不僅是影像記錄,還有作為檔案、文獻等的研究價值。”肖龍說,這也是為何近年來,以口述史採訪、紀錄片收藏等為代表的新類型文獻資源建設方興未艾的原因。
  就此,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指出:“近年來,興起了一陣‘口述史熱’,各個方面的‘口述史項目’層出不窮。但是,許多時候大家做了口述史採訪,也收集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可工作結束後,採集的資料就無人問津了。因此,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材料利用好,將口述史訪談的成果轉化成被大眾接受的產品再傳播出去,值得業界思考。”
  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鐘大豐看來,口述史有著強烈的個人主觀性,如何通過影像的敘事結構將文化的傳承、文化人對於知識虔誠的情感展現出來,這對於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挑戰,也為影像傳播提出了新的課題。
  可以說,《口述國圖》這一紀錄片的推出,是國圖以紀錄片的形式傳播文化的一次新嘗試,未來國圖還計劃更好地開展紀錄片的制作、收藏、保存、研究以及大眾傳播與社會教育工作,為民族文化和國家記憶的保存與傳承,為中華文明的賡續發揮更大的作用。(王學思 於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