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看“四大發現”展 赴一場古文獻之約
發布時間:2023-03-03 13:52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03-03
  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於2月15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幕。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現”。本次展覽首次將分藏於各處的珍貴文物薈萃一堂,是迄今為止“四大發現”主題相關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
  本次展覽從專業的角度解讀史料,挖掘文獻價值,用創新的形式展示文物,講述歷史故事,展現了中華民族不斷繼承和發展的精神特質,凸顯出作為歷史文化重要載體的典籍文獻在文明傳承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覽共分為“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展出面積近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國圖藏甲骨、敦煌遺書,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漢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計249種、382件。觀眾可在國家典籍博物館一站式了解中國典籍發展歷程中的各種載體及豐富的裝幀形式,透過古文獻近距離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此次展覽不僅是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研究院之間打破館際、行業資源壁壘,突破地域限制,整合優質文化資源,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的一次圓滿聯動,更是發揮各自優勢,同心協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新嘗試。
  從甲骨文到明清檔案 一站式探索中華文脈
  “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於1月14日開始預展,在春節期間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文化過年的好去處,迎來觀展熱潮。正式開幕後的第一個周末,“四大發現”展又迎來了大批觀眾。這場關於古文獻的展覽有什麼引人之處呢?
  看甲骨上的“兔”字長啥樣
  “近代以前,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文字記錄在青銅器上,後人稱這種文字為金文。再向前,歷史便沒有了文字的蹤跡。甲骨文是一種失傳已久的古老文字,在漫長的3000年時光裡,人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899年,甲骨文才跨越時空,重現於世人眼前。”在“殷墟甲骨”專題的“神秘的文字”單元,一位父親很認真地把文字說明讀給兒子聽。
  “幸虧王懿榮發現了買來的中藥裡帶字的甲骨!隻是這位‘甲骨文之父’從發現甲骨文到去世才一年多,太可惜了。”剛剛看過“重現的文明”單元的兒子感慨道。
  今年是農歷兔年,展覽中“甲骨上的‘兔’字”成了媒體報道的熱點,不少觀眾特意來看這個古老的“兔”字。這片有“兔”字的甲骨,是記載商王田獵、獵獲麋鹿和兔的龜腹甲殘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後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現出來,十分生動傳神。
  甲骨6006,也是講解員重點講解的展品。“甲骨6006經著名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與其他甲骨碎片綴合,確定了商王世系,不僅印證了《史記﹒殷本紀》中相關記載基本正確,還對《史記﹒殷本紀》所記載商王順序進行了修正,解決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問。”
  因為唐詩,感覺居延很親切
  “因為學過王維的詩《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所以覺得居延這個地名很親切。不過之前不太知道居延漢簡,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觀眾劉女士說。
  “居延漢簡”展廳中設計了還原居延地貌的微縮場景,裝飾採用了漢代畫像磚、畫像石、壁畫與簡牘等元素,觀眾置身其中彷佛能感受到恢弘壯闊、蒼涼無際的邊塞風光,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觸控大屏,查詢了解居延地區考古調查與簡牘出土等信息。
  兩枚分屬兩批出土的“肩水金關”簡在這次展覽中得以重聚一堂,是值得一提的話題。20世紀30年代在居延地區發現的第一批一萬余枚漢簡,現絕大多數藏於中國台灣。其間流散出四、五十枚,國家圖書館收藏有兩枚,其中一枚為“肩水金關”簡。“居延漢簡”專題展出了國家圖書館藏“肩水金關”簡,展出的另一枚甘肅簡牘博物館藏“肩水金關”簡是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
  “居延漢簡”專題生動展示了居延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戍邊吏卒的重要職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之余的學習情況,讓我們得以窺見兩千年前居延戍邊生活的細節點滴。
  從敦煌遺書中看古籍裝幀形式
  “敦煌遺書”展廳設計選取了不同時期敦煌石窟的紋樣、佛像等元素,並大面積採用經典洞窟壁畫,營造出璀璨瑰麗的敦煌特色。為增進互動,展廳還設置了投影旋鈕書架,將投影與實體書架相結合,轉動旋鈕即可獲得彷真的翻書體驗。
  “敦煌遺書”專題的亮點展品之一是海內孤本吐蕃統治時期(8—9世紀)寫本《李陵變文》。據介紹,這是唐貞元二年(786)吐蕃佔領沙州後,漢志不滅的沙州人嘔心瀝血之作,寄托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憤懣、不甘的情感,啟功先生曾整理校錄。
  “本次展覽特別整理了敦煌遺書的裝幀形式。”講解員介紹,中國紙質古籍的大部分裝幀形式都能在敦煌遺書中找到樣本或雛形,觀眾可以在這裡一覽卷軸裝、梵夾裝、經折裝、縫綴裝等不同裝幀形式。
  感受明清檔案的氣象萬千
  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向來被視為施政參考、治國重器。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書檔案制度臻於頂峰,明清檔案在內容、形制諸方面可稱蔚為大觀。
  進入“明清檔案”展廳,用以盛裝皇帝聖訓、實錄等珍貴典籍的清代金匱格外引人矚目。匱體選用楠木材質,外包鎏金銅皮,鐫刻雲龍紋圖案。明代共有金匱19座,清代繼續沿用並打造新匱。至今留存下來的金匱共152座,是明清檔案文化的實物體現。
  “明清檔案”專題的亮點展品還有:現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儲匣——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並匣(彷制品),明崇禎七年(1634)由徐光啟和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共同參與繪制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彷制品),清干隆時期的小金榜(彷制品)、清光緒時期的文科大金榜(彷制品)等。
  干隆皇帝的元旦開筆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展品。元旦開筆是清宮的禮儀習俗,每逢正月初一丑時,皇帝拈香後到養心殿東暖閣書寫“吉”或“三陽開泰,萬象更新”等字,表達新年願望。元旦開筆由皇帝親筆畫押封存,生前死後都不再輕易開啟。本次展出的三件元旦開筆分別為干隆皇帝二十四歲、三十七歲和八十九歲時所書,從中可以看出其在青年、壯年和臨終前的新年願望和筆跡變化。
  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恆表示,為進一步擴大宣傳效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圖書館將通過直播活動、線上展覽等方式增進與觀眾的互動﹔聯合字節跳動公益共同開發展覽“線上超現實看展體驗項目——古籍尋游記”,選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生動講述展品故事,讓古籍活起來。(張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