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背依五嶺,面臨南海,自古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窗口,既融匯中原、荊楚、吳越等其他地方文化,又接受域外異質文化,並在與之碰撞的過程中包容南北、蓄納中西。其獨特的人文地理,熔鑄成博大燦爛的文化特質,孕育了豐富多元的藝術資源。
南宋以降,隨著經濟開發的南移,嶺南文化也得到長足發展。至明代,陳獻章的白沙心學開啟心學先河,並以其貴疑重悟的思想和洒脫自然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後世的藝術風尚。嶺南文人游宦各地也漸多,文化往來日益頻繁。清代以後,不少能臣干吏赴粵任職,大興文教,考據金石,交游雅集,帶動了粵地書畫的發展。並且,經濟繁榮下的廣東行商開始大量收購歷代文物,書畫鑒藏之風熾熱不衰,也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藝術創造力的書畫家,他們既取法傳統,又融會貫通,並常以嶺南風物入畫,工寫兼擅,雅俗共賞。
長期以來,中國美術館與全國各省市文化機構攜手共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各地文化事業發展。中國美術館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有著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礎。2023年,“墨韻文脈——八大山人、石濤與20世紀以來中國寫意藝術展”就得到了廣州藝術博物院的藏品支持。此次展覽,既是“墨韻文脈”系列展覽的延續,也是雙方的又一次合作。
2017年,“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對廣東近百年美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展示。而此次展覽展出的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明清書畫精品48件(套),則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明清時期粵地書畫家的佳作以及粵藏明清書畫的基本面貌,體現出嶺南的文化品格和審美旨趣。
希望此次展覽,不僅為觀眾領略廣東明清書畫,感受廣東地域風情帶來新的藝術體驗,更讓“墨韻文脈”綿延賡續,不斷生發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