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周”專家講座之《傳統戲曲與民俗》
    中國傳統戲曲與民俗的依存關系。    
主題嘉賓: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講人劉文峰。
直播時間: 2012-06-11 14:00:00  -- 2012-06-11 14:00:00
直播嘉賓:
直播圖片 更多>>
 2012年6月9日至18日,文化部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11日下午14时,第三讲《中国传统戏剧与民俗的依存关系》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举行。图为讲座现场。 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講座現場

2012年6月9日至18日,文化部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11日下午14时,第三讲《中国传统戏剧与民俗的依存关系》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举行。图为现场群众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現場群眾提問

 2012年6月9日至18日,文化部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11日下午14时,第三讲《中国传统戏剧与民俗的依存关系》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举行。图为现场群众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現場群眾提問

2012年6月9日至18日,文化部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11日下午14时,第三讲《中国传统戏剧与民俗的依存关系》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举行。图为主讲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文峰。 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文峰

文字實錄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讀者,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國家圖書館參加我們的講座活動。今天這場講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周”的第三講,主講嘉賓是劉文峰老師,他帶給我們的講座題目是“傳統戲曲與民俗”。劉文峰老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戲曲表演協會會長。劉老師目前主要從事的是戲曲民俗學、近現代戲曲史和傳統戲劇傳承保護的研究。下面有請劉老師開始今天的講座。 [06-11 14:03]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文峰 各位嘉賓、各位讀者,下午好!非常高興就傳統戲曲與民俗和大家一塊交換意見。大家知道,在我國藝術學門類中,戲曲歸屬於戲劇戲曲學。作為名詞,戲曲與民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作為學科,戲曲和民俗也屬不同的學科,但是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世界上任何一種戲劇形態都不如中國傳統戲曲與民間風俗關系密切。中國戲曲是在民間藝術的土壤裡發芽生根的,又是伴隨著民間風俗成熟和發展的。民間風俗為戲曲藝術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時戲曲藝術又為民間風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民俗文化對戲曲藝術特點和觀眾的審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從大學畢業以後就步入了民間戲曲研究行列,1983年至1999年曾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國戲曲志》的編纂出版工作﹔2000年至2008年承擔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西部人文資源數據庫﹒民間戲曲》編撰工作﹔2004年至2006年還承擔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全國劇種劇團現狀調查》﹔近年來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戲曲傳承保護研究。有感於民間戲曲與民俗的重要關系,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開設戲曲民俗學課程,並招收了四屆戲曲民俗學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下面就有關傳統戲曲與民俗的關系談幾點粗淺的看法,談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今天我主要講這麼幾個問題:一、戲曲形成的民俗氛圍。二、戲曲發展的民俗契機。三、戲曲演出的民俗場所。四、戲曲演出習俗與班規。五、民俗對戲曲藝術的影響。 [06-11 14:08]
  劉文峰 一、戲曲形成的民俗氛圍。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表演藝術,反映了中國傳統戲劇跟外來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根本的不同點,也高度反映了中國戲曲的特征,我們今天談戲曲的形成,以王國維先生給戲曲下的一個基本定義來看戲曲是怎麼形成的。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表演藝術,它的復雜性、多樣性的藝術因素決定了它孕育的長期性和產生的特殊條件 。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歌舞,早在數萬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產生了。《書經﹒舜典》上記載,我們的祖先在慶賀打獵收獲的風俗活動時,人們披著各種獸皮在用石頭相擊打出的節奏中跳著、唱著,歡慶勝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時代,歌舞成了歡慶豐收、慶賀戰爭勝利、祭祀神靈、驅魔禳疫等民間風俗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目前反映原始社會舞蹈藝術最早的形象資料是青海省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的舞蹈紋彩陶盆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宗日地區157號墓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 [06-11 14:11]
  劉文峰 (邊展示相關圖片邊講解)大通孫家寨舞蹈彩陶盆繪有3組舞蹈人物圖案。每組舞蹈人物由5人組成,面部一起側向左邊,頭上留有發辮或頭飾,臀部有裝飾的尾巴,手拉著手翩翩起舞,動作整齊,節奏感很強。同德宗日舞蹈彩陶盆,這兩樣文物大體是同一時期的,同德宗日舞蹈彩陶盆內壁繪有兩組舞蹈人像,一組為11人,另一組為13人,每個人物都有頭飾,腰系短裙,也是手挽著手,舞姿翩翩,造型生動。在原始社會的祭祀歌舞活動中,人們常把自己打扮成虎、豹等狩獵的對象,或龍鳳等氏族的圖騰。從這兩個舞蹈紋彩盆上我們彷佛可以看到先民們在原始的樂器如骨笛、陶哨、陶塤、石磬的伴奏下,龍騰虎躍,載歌載舞的歡樂景象。 [06-11 14:15]
  劉文峰 除了彩陶盆以外還有岩畫,出土的比較多,在我國廣西、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都發現過畫有原始社會樂舞場面的岩畫,如內蒙古陰山山脈狼山岩畫中的樂舞場面有單人舞、雙人舞、群舞。其中有一個房子,一排4人,既有跟彩陶盆相同的地方,比如手挽著手舞蹈,不同的地方是岩畫畫了室內的舞蹈形象,是在一個岩洞裡,還是在一個什麼地方,還有扮成各種動物的形象。這是原始社會很重要的藝術資料。 [06-11 14:17]
  劉文峰 甘肅嘉峪關西北黑山石刻畫像,有單人舞,有單人舞,也有群舞,頭上也有很長的頭飾,從這些珍貴的形象數據中可以看出,原始社會的歌舞是自發的、全民性的,舞蹈的內容除了反映他們狩獵的集體生活和宣泄收獲後的喜悅情感外,還反映了原始社會母系時代生殖崇拜的心態。女性不僅在藝術的幼年就成為藝術的主體,而且女性的形體美在藝術的萌芽時期就成為表現的主體,從舞蹈彩陶盆可以看到這也是非常鮮明的特點。 [06-11 14:18]
  劉文峰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九歌》,生動地描繪了楚國祭祖風俗中的歌舞場面。這種祭祖歌舞後來被好多學者認為是儺舞,一直保留在民俗活動中,有些地方還發展成了儺戲。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研究人類學、研究藝術學的一個熱點。儺舞、儺戲一直延續到現在,如安徽貴池的儺戲《開天辟地》,反映了古代中華先民對人類生殖繁衍的認識,由儺舞發展成儺戲,反映了原始社會人類起源的故事,三個人物,戴黑面具的拿著一個大的銅錢,代表女性﹔這個人拿著一個傘,代表男性﹔小孩是他們的孩子。 [06-11 14:19]
  劉文峰 戲曲藝術的另一個源頭是裝扮表演。《史記﹒滑稽列傳》中優孟模彷孫叔敖的表演,可以看作是一個宮廷諷刺喜劇。有關中國民間裝扮藝術的記載較晚,但從有關史料和文物看,在南北朝時期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如《北史﹒柳彧》中記載,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南城的首都及各州城的大街小巷,鑼鼓喧天,燈火通明,人們舉著火把,有裝扮成各種珍禽異獸的雜技節目,有男扮女裝的滑稽表演,精彩的表演引起場內場外觀眾的喝彩。在隋唐時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歌舞劇,叫《踏搖娘》,這個節目是民間藝人根據社會上酗酒的丈夫虐待妻子的現象編演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酒鬼喝完酒以後打孩子,這個歌舞劇非常有名,後來變成了一個宮廷節目,不僅在中原非常流行,而且傳到了新疆。70年代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出土了《踏搖娘》的泥塑,印證了這個歌舞劇,男的是酒鬼,穿一個大長袍子,非常胖,醉醺醺的樣子,旁邊是他的妻子,經常喝酒,把家裡弄得非常窮,他夫人穿的裙子都露出屁股了,這件文物非常重要,說明中原的戲劇早在唐代的時候已經傳到了新疆,而且在新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不僅在新疆上層流行,而且新疆官員死掉以後還要把歌舞劇的形象作為殉葬品。 [06-11 14:24]
  劉文峰 戲曲藝術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武打,或者說是武術。武術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在中國亦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角抵戲就是一種武術表演,這種武術表演技藝到了漢代時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帶有戲劇色彩。如《西京雜記》所記載的角抵戲《東海黃公》,就表現了人與虎斗的故事。這個也是非常有名的,在我們國家許多文獻裡有記載,這個節目是第一人稱的表演,而且有了固定的故事情節,講的是現在浙江沿海一帶那個時候經常有老虎出來傷人,然後有一個叫黃公的獵人年輕時候非常厲害,一個人就可以制服老虎,後來他年齡大了以後又有一個白虎出來傷人,他去制服白虎的時候被白虎咬死了。這個故事不僅在文獻裡有,而且在南陽漢畫像石中有資料,有兩幅《東海黃公》圖像,一幅是制服老虎時候,老虎處在被動局面﹔還有一幅畫面正好相反,老虎向東海黃公進攻,圖像完全不一樣。1981年我去南陽漢畫像石館看了這兩幅石頭畫像。 [06-11 14:27]
  劉文峰 中國戲曲藝術的各種要素雖然在漢代基本具備,但它們還各自為陣,互不關聯。不過在民間的節慶活動中,各種表演藝術已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一起演出了。如張衡《西京賦》中描繪的就是古都長安各種技藝同場表演的宏大場面。這種表演不是在宮廷裡進行的,而是在民間廣場上進行的。張衡雖然沒有告訴我們表演的具體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表演與重大的節日和民俗活動有關。中國民間的表演藝術發展到了隋唐時代,雖同場演出,具備了產生綜合性表演藝術的基本條件,但這時中國民間的敘事文學還不甚發達,戲曲藝術的產生還缺乏一個將各種表演藝術相連結的紐帶,或者說是融合劑。加之後來唐末之後的封建割據和戰亂,破壞了戲曲藝術形成的社會條件。宋王朝建立後,結束了中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局面,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民間藝術亦空前繁榮。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隨之而產生的說唱、話本小說等敘事文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下,民間的傳統節日、風俗活動不僅得以恢復,而且隨著群眾娛樂的增加而進一步強化。這時候,戲曲藝術產生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和成熟了。 [06-11 14:30]
  劉文峰 戲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雜劇。所謂雜,有將各種技藝雜合在一起的意思。雜劇最初的劇目之一《目連救母》,就是一個脫胎於民俗活動的節目。當時北宋都城開封的表演藝術家們以佛經中目連救母的勸善故事為契機,將民間的說唱、裝扮、武術、雜技等表演藝術結合在一起,在中元節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此後,中原舉行的盂蘭盆會演目連戲成了各地的一種傳統習俗,直到現在,我國南北各地還有演出,如湖南辰河目連戲,安徽祁門目連戲,河南樂平目連戲,青海目連戲等,並有專演目連戲的劇種及戲班,如山西晉南的翼城目連戲等,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看這幅圖,(邊展示邊講解)這是上世紀90年代河南樂平演出目連戲的場面,在上面的是判官,下面是小鬼,把目連他媽抬走了。目連戲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是我們國家的戲曲形成以後有記載的比較重要的劇目,《目連救母》這個戲已經具備了中國戲曲所有的藝術因素,並且後來演變為許多的表演。 [06-11 14:33]
  劉文峰 《目連救母》是戲曲形成初期比較完整的一個劇目,它不僅具備了“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基本特征,而且融合了民間雜劇、武術等表演藝術。這一劇目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戲曲的成熟。中國早期的戲曲形態和演出活動都和民俗有密切關系的。除了目連戲外,現在還能看到的宋金時期遺存的戲曲劇種如流傳於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的賽戲,流行於晉東南的對戲,流傳於晉南的鑼鼓雜戲和流傳於陝西合陽的跳戲,這些劇種的演出活動都是和節日的迎神賽會民俗活動交織在一起的。賽戲在上世紀80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的時候還有演出,在山西的五台縣,在太行山裡有演出,當時演出的幾出戲都有錄像,跳戲在陝西合陽演出,這些劇種演出的特點就是跟民俗活動結合在一塊,而且傳承方式跟我們的戲曲不太一樣,它是通過樂戶傳承下來的。樂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戶籍制度,本朝滅了前朝以後,把前朝的皇室和犯錯誤的官員的家庭成員貶為樂戶,他們隻能從事吹拉彈唱、演戲這樣的活動,不能從事別的職業,而且不能跟別的人群通婚,這個制度一直到了清代雍正年間才取消,在國家的法律層面上,樂戶取消了,但是社會對他們的看法一直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樂戶還存在,而且他們的身份、他們從事的職業一直沒有變,賽戲、鑼鼓雜戲都是通過樂戶傳承下來的,這些戲劇形式非常古老,而且他的演出、他的活動是和民俗特別跟民間的祭祀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比如賽戲,有固定的賽日,平時不演出,必須在固定的時間演出,有固定的賽壇,必須在固定舞台上演出,還有演出固定的劇目。賽日就是祭神日期,賽台又稱賽壇,專門用來演出賽戲。農村多數地方沒有專用賽台,賽戲一般在龍王廟、水聖堂或當地認為神威顯靈的其它廟台演出。演出的固定劇目是《調鬼》和《斬旱魃》,既有一定的儀式性,又有很強的故事性。 [06-11 14:37]
  劉文峰 賽戲的演出通常是一個台口四天。第一天,賽班先派二人提鑼挎鼓,到演出地點,稱“報賽”﹔第二天為首日,賽班全體演員由執一竹掃帚為前導的班主帶領,化妝結隊而來。當地群眾扶老攜幼,分列道路兩旁,迎接賽班以圖吉利,號為“迎喜神”, 俗稱“接王八”,樂戶社會地位非常低,當時老百姓稱他們為王八,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還這麼稱呼。賽班進村後一定要沿街穿巷敲鑼打鼓走一遭,以示驅趕鬼魔,然後參拜龍神和其它神聖,接著演出賽戲的開台戲《調鬼》。演員頭戴面具,扮七鬼,先在台下後在台上跳躍,聽候調鬼師(城隍)訓誡。第三天為正日,中午演出固定劇目《斬旱魃》。此劇前半部演趙萬牛忤逆不孝事,演到午時,趙萬牛即成旱魃,穿短褲,束紅腰帶,光膀子,頭戴鮮羊肚,手端一碗羊血,被四大天神趕下台來,直奔觀眾,觀眾立即吶喊、圍追,並以土塊拋打。旱魃以手洒羊血開道,並可任意抓取、拋撒商販貨攤上的食物。最後,旱魃又被四大天王追回舞台斬首,這個是《斬旱魃》的演出形式,上世紀80年代舞台的演出完全按照傳統的演法。當晚散戲後,賽戲班主要坐在台上說書,俗稱“老王八說夜書 ”。說書的內容有荒誕離奇的歷史故事,有引人發笑的諢話。其演出形式保留了宋代勾欄瓦舍中伴隨雜劇演出的“講史”、“小說”、“說諢話”。與“說渾話”相對應的是,賽戲的演出劇目中還有如《大頭和尚戲柳翠》一類滑稽調笑的戲。可見賽戲演出不僅是要娛神,更要娛人。任何一種藝術,特別是戲劇藝術,失去了娛樂性,失去了俗眾,是不可能流傳下來的。賽戲流傳了近千年,除了它的演出和民間的祭祀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外,還有就是它的娛樂功能一直保留著,請大家看看《大頭和尚戲柳翠》圖,這個是賽戲的《調鬼》,上世紀80年代拍的劇照,這個是城隍,下面是小鬼,小鬼聽他調遣,驅除妖魔,給老百姓帶來福音。 [06-11 14:41]
  劉文峰 跳戲表演為一年一度的春節期間。臘月農閑之際,村民便推選頭領組織排練。大年初一下午,各社便敲打鑼鼓,俗稱“打旦子”,制造氣氛,鼓舞人心,以促“社首”出面商議出演組織、開支等事。跳戲的演員稱“好家”,到正月初五,不等黎明,“好家”把鼓抬在本社群眾院落中“打旦子”,名曰“鎮窮鬼”,亦稱“破除五邪”。所至之家,戶主必以一壺酒、一個“涼碟子”(下酒菜)答謝。“好家”把謝禮收集起來,待“鎮窮鬼‘結束後,一起吃“謝禮”聚商跳戲演出事宜。當天便進人“牛鑼鼓”階段,即各社把鑼鼓集於村庄中心,對賽敲打,互相激勵。次日各社便開始廣場跳(即啞跳),上午下午出跳兩次,每次在全村不同地方跳幾個場子。這種啞跳是群眾性的,有時出現一百多人的跳賽場面,上場是演員,下場是觀眾,因為是全面參與的活動,2003年我去陝西合陽看過他們演跳戲,氣氛非常熱烈。演出多系武打節目,如《三戰呂布》、《武鬆打店》、《穆柯寨》、《臨潼山》等。下場演員在周圍吶喊助威,起配合作用。元宵節前進入高潮,跳戲的演出不是一天兩天,需要很長的時間,整個正月十三四便進行上台跳。有一個儀式劇,村官由戲班裡的老演員擔任,上台跳,然後是儀式劇“春官開台”。“春官”這一角色多由“老好家”擔任,他身穿紅官衣,頭戴圓翅紗帽,勾以豆腐塊丑角臉譜,手舞花扇上場,類似明雜劇中的“副末”開場。當時這個演員演出時已經70多歲了,他是這個村裡的支部書記,他們戲班子由他來主持,他們村裡人都要參與。 [06-11 14:46]
  劉文峰 對戲是宋元時期就流傳於山西上黨地區的古老戲曲劇種,後被樂戶所傳承下來。20世紀80年代初,山西潞城發現了明萬歷二年(1574)記述樂戶舉行祭祀儀式和演出賽戲用的抄本,叫《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這是近年來發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獻,抄本裡介紹了迎神賽社演出的節目,還有一些儀式,後來還搜集到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隊戲手抄本。清代上黨地區迎神賽社的活動相當普及,並規模宏大,每日前來趕會看戲的觀眾均有數萬人。在迎神賽社活動中,隊戲演出是主體。當地祭祀活動必須用隊戲,而且演出時候能進入廟裡演出,而且開台以後別的劇種才能開台,地位非常高。 [06-11 14:47]
  劉文峰 對戲的演出劇目全部是宋代以前的歷史故事,如《太極圖》、《黃飛虎出五關》、《刺趙盾》、《光武山》、《汜水關》、《過五關》、《斬華雄》、《鴻門宴》、《長阪坡》、《虎牢關》、《氣周瑜》、《水戰龐德》、《大會垓》、《叢台設宴》、《收尉遲》、《水淹章邯》、《楊六郎告御狀》、《岳飛征南》等。為什麼說對戲古老呢?他講述的都是宋代以前的 故事,沒有宋代以後的。 [06-11 14:48]
  劉文峰 對戲的演出,善於演繹歷史故事,營造節日氣氛。如80年代初潞城縣南舍村按相延幾百年的傳統,在該村玉皇廟演出《過五關》,這張圖片就是上世紀80年代演《過五關》的三個故事,這是當時演出的場景,關羽騎在馬上,而且在村裡搭了五個戲劇,氣氛非常熱烈,全村村民參與。在廟門外要搭一戲棚,作為灞陵橋頭﹔村內分搭五個草台,作為五關。關羽在玉皇廟舞台上演完《挂印封金》後下舞台,騎上備好的“赤兔馬”,護送甘糜二夫人所坐的馬車走出廟門﹔在戲棚前,曹操趕來送行,關羽挑袍後帶領全體演員在樂隊伴奏下周村游行﹔每到一台(關)前,關羽下馬登台,與守關曹營將領一場厮殺,斬將之後繼續前行,直至過罷五關,斬去六將,復回玉皇廟表演斬蔡陽、古城會。台上台下參加的演員有數百人,規模十分宏大,場面異常熱鬧。 [06-11 14:50]
  劉文峰 通過簡單介紹,大家可以看出來中國戲曲的形成有一個非常長的過程,中國戲曲為什麼形成比較晚呢?許多學者認為在世界有三種古老的戲曲形式即希臘的悲劇、印度的梵劇和中國的戲曲中,中國戲曲形成的比較晚,大概13世紀初的時候中國戲曲才形成,中國人的戲曲的觀念和西方人不同,中國戲曲不是單一的戲曲形態,是高度綜合的戲曲形態,由於組成因素非常多,所以形成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戲曲在公元前應該有,像屈原《離騷》裡反映的故事,已經有戲劇因素了。為什麼還不能夠大膽承認中國戲曲在公元前已經形成了呢?因為中國戲曲表演的文獻記載或者形象資料沒有,這是我們的一個弱項。希臘戲劇有劇本保存到現在,據我所知,中國作為比較成熟的劇本,最早的是在敦煌遺書裡保留下來的一個戲叫“茶酒論”,講的是一個茶博士、一個酒博士還有一個水博士三個角色的故事,茶說茶有什麼好處,酒博士上來說喝酒有什麼好處,然後開始辯論,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然後又上來一個角色,叫水博士,水博士上來以後說酒說的不對,茶說的也不對,沒有水怎麼能有酒呢,沒有水,干茶葉怎麼能喝呢,水對人類最有好處,說你們倆別爭了,以後要和睦相處,開酒館和開茶館的要和睦相處,這樣大家才能發財。我們要把中國的戲曲往前推,不是靠一件文物、幾條文獻資料記載就能說明問題的,必須要有大量的資料,特別是作為戲劇的劇本,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題外話。中國戲曲為什麼起源比較早而形成的比較晚,這與中國戲曲高度綜合的戲劇形態有密切關系。 [06-11 14:59]
  劉文峰 第二個問題是戲曲發展的民俗契機。在戲曲的發展過程當中,它跟民俗活動特別是中國的節令、節日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戲曲形成後,是沿著兩條道路發展的,一條是在民間,仍以民俗活動為契機,以寺院的廣場、廟台為活動的天地,以廣大中下層群眾為對象,進行演出。一條是以上層統治者、官僚、富商為服務對象,在宮廷、官府、廳堂宴會上的演出。宮廷和上層社會吸取民間戲曲,並利用其充足的物質條件和行政手段加以提高。同時因各種原因,宮廷和官府中的藝人流人民間,又促進了民間戲曲的發展。就民間戲曲而言,其演出始終沒有脫離一年四季的民俗活動。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豐富多彩的民情風俗的國家。從有文字記載的夏代到元明時期,形成從農歷正月至臘月一系列的民間節日,如正月的元宵節、三月的清明節、五月的端午節、八月的中秋節、九月的重陽節等等。在這些節日裡,均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演戲是其中主要內容之一。 [06-11 15:03]
  劉文峰 如正月中的第一個節日立春。在立春前後幾日,中國南北各地,都要進行數日隆重熱烈的迎春活動。在這一習俗中,官民都參與,戲曲演員不僅要化妝參加演春的儀式,還要參加游行隊伍,到官僚士大夫家去慰問致賀,並在官府前的廣場或衙門的廳堂演出與迎春有關的戲曲劇目,可謂官民同樂。立春是一年民俗活動的開端,也是一年民間戲曲演出的序幕。大家看幾幅圖,這個是非常有名的,四川綿竹年畫《迎春圖》,反映立春時候的演出活動。這幅《迎春圖》反映了清代四川這個地方立春時候戲曲跟民俗結合在一塊的一種表演活動。立春過後不久就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巳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民俗活動最紅火、戲曲演出最頻繁的一個節日。在元宵節前後的中華大地上,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到處是燈彩高懸,花炮齊鳴,鑼鼓喧天,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為歡度節日,各地均成立有社火會組織。由會首籌備和組織娛樂活動。專業的和業余的戲班紛紛登台獻藝,其演出形式亦多種多樣。有化妝加入到秧歌隊伍中走村串戶,為鄉親們登門拜年、祝福演唱的﹔有在廣場上與群眾聯歡表演的﹔亦有在固定的演出場所如廟台、茶園、戲園、廳堂演出的﹔還有臨時搭台演出的。戲曲演出有幾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演員扮成各種戲裡面的角色,然後參加到秧歌隊裡,到每家每戶拜年,這是一種形式﹔還有一種形式,是拜完年以後在一個比較大的院子裡或者在村裡的一個打谷場上圍起來演出。歷史文獻裡記載的很多民間小戲,在現有的大劇種裡幾乎看不到了。還有一種形式,是臨時的搭台演出,臨時搭的台子非常講究,這個圖描述的是山西長治這個地方在春節期間民間演戲時候搭的台子,這個戲台非常講究,用木頭搭起架子來,用各種各樣彩布裝飾城戲台,非常漂亮。元宵節過後是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此日雖不一定要演戲,但在清明前後,是中國北方農村舉行傳統的春祈賽社和南方農村舉行“秧苗會”的時期。春祈一般以一村一社為單位,集資聚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緬懷祖先的功德,祈禱神靈保佑全村或全社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春祈賽社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演戲。當然,因經濟條件所限,不是每一個村庄每年的春祈都要演戲的,但比較大的村鎮,特別是那些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村鎮,春祈賽社是非常隆重的,戲曲演出也至少要三天。所演出的戲班,有本村本鎮的子弟班,沒有子弟班者則邀請外村鎮子弟班或專業班社。春祈是一種全民性的民俗活動,所耗錢物,由村民按戶或按田畝攤派,這個也是有文獻記載的。中國戲曲中在戲園子裡賣票看戲的活動是非常近代的事,傳統中國人不是賣票看戲,而是作為一種民俗活動,看戲的花費由全村老百姓攤派,或者按人數攤派,或者按土地攤派,如果你家裡的地多,你就多花點錢,到現在,一般在農村裡的演出也不是賣票,都是以一個村為單位,村民集資,然後請戲班子演出,或者由村裡拿錢請戲班子演出,中國人看戲的習慣跟外國不太一樣,中國的戲曲是跟民俗活動結合在一塊的。 [06-11 15:17]
  劉文峰 清明節以後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日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天中節,傳說這一節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民間有飲雄黃酒避瘟、吃粽子、競龍舟、演戲的習俗,這個習俗在地方志裡記載的也非常多,特別是我們提到許多地方在七月七日至七月十五日有演出目連戲的習俗。這一習俗首先是在北宋的首都開封形成的,南渡之後,傳到江南各地。明清時期,廣東、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的目連戲盛行,如民國十八年廣東《順德縣志》記載:"每年七月盂蘭節,邑中大鄉多建醮坊,延火居道士或高僧禮仟,奏青詞,破地獄超度幽魂,或三晝連宵,或七晝連宵……兼演戲劇助興,耗資逾十余萬金。"民國二十五年江西《分宜縣志》亦有此記載。我們看一張圖,端午節時候民間賽龍舟演戲的一張圖,這是上世紀編中國戲曲志的時候在淮河拍攝的一張圖。中元節過後就到了中秋節了。中秋節是合家團圓,慶賀豐收的日子。民間有做月餅賞月,舉行燈會和演戲的習俗。在文獻當中特別在地方志中的記載多,如清嘉慶二十四年四川《漢州志》稱:“中秋,拜賀如端陽。以胡麻粘餅肖月,為之月餅。親友相饋。是日,街巷土地會各演劇。夜間供月晏賞,盡歡乃已。”清光緒十一年江蘇《丹陽縣志》在記載了中秋節的習俗後還寫道:“是月茅山會興(鄉村多結‘三茅會’,每會人數動以千記,三年圓滿即演戲酬神。屆期,或燈棚,或醮堂,或煙火花,戲台,出奇制勝,靡費不貲,誠陋俗也。)中秋節除賞月外,在江南還有祭祀康王的習俗。清同治九年江西《上高縣志》記載:“八月十五夜,士大夫家多飲酒賞月,吟詩贈答。邑多祀康王,十三、十五、念四、念六,各鄉市備牲醴、香椿演戲迎神甚眾。” 八月之後,進入“秋報”賽會的旺季。如遇豐年,各地均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秋報賽會,其中演戲酬神亦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如清干隆二十七年福建《龍溪縣志》記載:“八月祭土地,窮鄉僻壤悉演劇,亦故秋報之意也。”清咸豐二年台灣《噶瑪蘭廳志》中亦記載:“八月中秋,制糖餅為月餅,號中秋餅。居家祀神,配以相茗。街衢祭當境土地,張燈唱戲,與二月同,彼春祈而此秋報也。”北方的秋報賽會較之南方晚一些,清光緒七年山西《榆社縣志》記載:“十月終,各縣祭賽,亦有演戲劇者,曰謝農神,即秋冬報賽之遺意也。” [06-11 15:20]
  劉文峰 三、戲曲演出的重要場所——廟會。據各地方志記載,演戲最多的廟會是關帝廟、城隍廟、財神廟、龍王廟、藥王廟、奶奶廟、後土廟等。關帝廟主祭關羽。關羽(160—219)為三國時的大將,他在建立蜀漢政權中功勛卓著,但被人民群眾所熟悉,主要依仗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及由小說改編的戲曲。在儒、釋道並行的中國封建社會裡,關羽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勇武、忠義精神,迎合了各階層人們的心理,更適應了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於是關羽的亡靈由侯封公,由公封王,以至在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加封為“三間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成為統轄三間的神帝。清王朝建立後,為通過“治心”而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對關羽一封再封,道光八年(1838)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至此,關羽的封號達到了頂點。關羽被樹為中國的武聖人、武財神,其影響和地位遠遠超過了文聖人孔夫子。祭祀關羽的關帝廟遍及全國城鄉,特別是在山陝商人聚居的地方,均建有山陝會館,祭祀關羽的大殿和演戲的戲樓是其中的主體建筑(圖17)。傳說五月十三日是關羽單刀赴會的日子,亦有的地方認為是關羽的生辰,各地的關帝廟均要在此日前後演戲三天,祭祀關羽。然而奇怪的是,在關羽的故鄉山西和與之鄰近的陝西,卻很少有在五月十三日演戲祭把關羽的風俗。在山陝一帶,關帝廟會在六月。如清光緒六年山西《左雲縣志稿》載:六月“二十四日,俗傳為關帝誕辰,邑人建齋設釀,或演戲酬神。”清道光十年《大同縣志》亦載:六月“二十三日,布行祀關帝,儀極豐隆,獻戲之外,又扮架戲十數出,舉國若狂”。六月祭祀關羽的風俗,在山陝商人聚居的漢口亦很盛行,如民國四年《漢口小志》記載:“舊時每歲六月有關王會,裡中各演劇迎賽最盛,近則時作時輟矣。”民國二十三年吉林《梨樹縣志》亦有:六月“二十四日為關帝生辰,是日,奉行典禮,向例子廟前演劇,以資娛樂,商民皆放假” 記載。1959年出版的台灣《基隆縣志》亦有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誕辰,本市關廟如代六宮、通准宮、天德宮舉行盛大祭典”的記載。關羽出生的時間,正史無記載。五月十三日或六月十三日均不知有何根據。五月十三是關羽死的日子,六月二十四是關羽出生的日子,這兩個時間在民間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要演跟關羽相關的戲曲,記載非常多。還有一個是城隍廟,不是民間的,是官府辦的。明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要求各地都要建城隍廟,幾乎每一個縣城以上的城市都要建,而且時間不一樣,有的地方祭城隍廟是一年一次,有的地方甚至兩次,城隍廟由官府出面建,大部分建在縣衙建,我們老家城隍廟前面的大戲樓還有,每年要舉行隆重的戲曲演出。再一個是財神廟,也是戲曲演出比較多的地方,財神是商人祭祀的,商人有錢,財神廟是由商家出錢,請的戲班比較好,財神廟廟會時候一般都跟商貿結合在一塊,老百姓來趕廟會的同時採購生活物資和生產物資,財神廟演出也是很隆重的。再一個是龍王廟,特別是在北方,靠天吃飯,老天要不下雨的話,一年就沒有收成,老百姓就要受苦,在北方祭祀龍王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廟會也非常隆重,不下雨要祈雨,要演戲,下雨以後還願也要演戲,龍王廟演出有時候一年好幾次,而且周期都非常長,地方志記載,有的地方龍王廟戲曲演出有長達一個多月的。還有聖母廟和奶奶廟,聖母廟、奶奶廟跟生育有關系,北京西山那一代也有奶奶廟,山西聖母廟比較多,跟奶奶廟的意思是一樣的,也是家裡要請子了、生育了,要拜觀音。 [06-11 15:23]
  劉文峰 中國是一個泛宗教和有多種信仰的國家。在中國封建社會,除了儒、道、佛三大宗教外,各行各業都有其信仰和祭祀的神聖。如紙業祀蔡倫,泥木石業祀魯班,五金業祀老君,酒業祀杜康,藥業祀孫思邈,演劇北祀唐明皇等。因信仰不同,便在各地建立了供各種神聖的廟宇,並形成具有區域性和行業性特點的各種廟會。如帶有地域特點的東岳廟、泰山廟、真武廟、禹王廟、川主廟、許真君廟、媽祖廟等﹔行業性特點的如藥王廟、文昌廟、魯班廟、馬王廟、老郎廟等。這些廟宇中不少建有戲樓,每年都要舉行酬神演戲活動。廟會演戲的習俗,不僅在中國大陸上盛行,而且流行到台灣、海南及東南亞華人聚居區。如1950年至1965年出版的《台灣省通志稿》載:“台俗,逢神誕辰,農村賽會,家庭喜慶,每當演戲助興。”從春節之後每月的節令戲及穿插其間的各種廟會戲,構成中國民間戲曲演出活動的主流。據民國二十九年河北《武安縣志》記載,該縣從正月十九日至十月四日各種廟會多達一百余次,其中僅三月就多達四十余次。如果每次廟會演出三天戲,每天兩場,一年就達六百多場戲。與廟會戲相聯系的還有還願戲。所謂還願戲亦稱香願戲,因祈福、求嗣、攘災、求壽而許下香願者,請戲班演戲以示誠心。其中祈雨戲演出時間較長,一般五至十天,甚至長達月余。除節令戲和廟會戲外,不少地方婚喪嫁娶、生日祝壽亦有演戲的習俗。如清康熙五十七年山西《臨汾縣志》、清嘉慶六年浙江《嘉興府志》、民國九年山西《解縣志》均有老人逝世後唱喪戲的記載。至於為長者祝壽而舉辦的戲曲演出,無論在北方還是在南方,在那些官僚、紳士、富商之家更為普遍。現在北方農村,老人去世以後,請鼓樂班舉辦喪禮非常普遍,其中,戲曲演員不化妝演唱戲曲選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福建閩南,子孫後代為年邁的老人祝壽演戲也比較多,我們在閩南調查戲曲現狀時就看過這樣的演出。通過商人蓋的會館,可以看出當年祭祀關羽演出戲曲的隆重場面。這是泰山廟演戲的場面,是上世紀90年代拍的照片,廟在山上。這個是2003年時我到福建福田考察時候福田街頭一個發財的老板為他父親做壽在街上搭的戲台,唱三天戲。這幅圖是我在2001年在靖西農村給老人辦喪事時請的當地鼓樂班。這幾幅照片說明這麼一個問題,中國的戲曲演出特別是民間的演出跟民俗活動有很大關系,除了各種節日要演戲,還有一個就是在各種祭祀活動、各種廟會裡演出,再一個方面,給老人做壽要演戲,給老人辦喪失要演戲,甚至年輕人結婚、給孩子過生日都要請戲班子演出,給老人做壽、舉辦婚禮、給孩子過生日舉辦堂會演出,像地方志等文獻資料裡都有記載。 [06-11 15:35]
  劉文峰 四、戲曲演出習俗與班規。第一,組班。明清時期,過去的戲班有三種組班形式:一個是家班,過去大的官僚,還有一些地方上有錢的有文化的,他們組的班子叫家班,特別明代、清代前期好多大的文人、官僚都有自己的家班。還有一種叫字號班,12人班的班子,12人有錢了,然後花錢辦一個戲班,供他娛樂。還有股子班,既不是官僚出錢,也不是商人出錢,而是藝人互相組織在一塊。第二,寫戲。一年好多固定的演出,要寫戲,寫下合同,合同怎麼寫呢?把戲班裡能演的劇目做成戲褶子,這是清代保留下來的戲褶子,封面硬木做的,每一頁上面都有三個戲,告訴人家我們戲班能演什麼戲,包括哪天演什麼戲。第三,供奉祖師爺。戲班裡戲曲的祖師爺不一樣,比如京劇供奉的是唐明皇,昆曲供奉的好象也是唐明皇,但是在陝西梆子戲供奉的是昭王。唐明皇大家都比較清楚,在唐代建了梨園,他還能打鼓,打得特別好,剛開始拿石頭做成小獅子,通過移動小獅子在鼓面上的位置然後控制鼓的音量,後來覺得獅子也不太方便,後來拿腳,把腳放在鼓面上,通過移動腳控制鼓的音量,現在我們看福建的梨園戲,還是把腳放鼓面上,把唐明皇作為戲班的祖師爺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它幾種都有一定的道理,他們有形象資料,我們看幾張圖,這個是梨戲供奉的戲神,這個人對於京劇的形成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文獻中記載當時好多外國人看他的演出,後來到了湖北,上世紀編戲曲志的時候從他們村裡看到的,後來北京的戲劇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總拿這個作為參考資料,這個是唐明皇的形象。這個是甘肅戲班供奉的昭王形象,這個是福建戲班供奉的戲神天篷元帥。由於各地劇種的傳統不一樣,戲神也是不太一樣的。 [06-11 15:46]
  劉文峰 第四,破台。有一套規矩,唐明皇的像挂前面,在前面燒紙,雞血撒在戲台的各個方位,然後才能在這個戲台上演戲,如果不舉行破台儀式,戲班就不能在戲台上演出,如果不破台的話,戲台上演出容易出事故。第五,跳加官,跳加官實際上就是對出錢請戲班演戲的主人進行的一種儀式,意思是升官發財、萬事如意的意思,昨天晚上恭王府戲樓裡還演出了《跳加官》。 [06-11 15:46]
  劉文峰 第六,掃台,四面掃一遍,意思是保障地方的安寧,也是很重要的演出習俗。第七,打鬧台,城市裡已經沒有這樣的演出形式了,農村還保留這樣的演出形式。第八,擺台,擺台非常有意思,擺台習俗在農村裡一直保留到現在,特別是賽戲,像祭祀儀式劇,擺台一直到了現在,甚至戲班裡的女演員要供在戲台上供別人欣賞,為了顯示戲班的行頭是非常漂亮的,臉譜也是非常講究的,戲班的女演員也是非常漂亮的,過去樂戶的社會地位非常低,樂戶戲班女演員既是演員又是妓女。這個是典型的賽戲擺台,京劇也有擺台,但是擺台的意義完全不一樣。這幅圖非常有意思,1934年時候北平新興戲院開台時候,馬連良出資辦的戲院,這是開台時候的儀式,這是我們編京劇藝術大典時候拍下來的照片。第九,上演劇目程序。第十,封箱戲。 [06-11 15:48]
  劉文峰  五、民俗對戲曲藝術風格和審美特點的影響。戲曲藝術是在民俗活動的氛圍中形成的,故其藝術風格及審美特點無不受民俗文化的影響。其一,在演出劇目上,適應觀眾的心態,形成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演出不同劇目的規制,使台上台下、場內場外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氛圍。如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演出《上元夫人》、《元宵迷》等﹔三月三日為蟠桃節,演出《蟠桃會》、《安天會》等﹔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演出《白蛇傳》、《五毒傳》、《混元盒》等﹔七月七日為七夕節,演出《天河配》、《牛郎織女》、《鵲橋密誓》等﹔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演出《盂蘭會》、《洛陽橋》、《目連救母》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演出《玉兔升天》、《大香慶節》、《嫦娥奔月》、《斗牛宮》等﹔而且在各種廟會上演出劇目也是非常講究的,比如祭祀關羽的廟會上,要演出《單刀會》、《定軍山》、《戰長沙》等三國戲,但禁演《走麥城》﹔婚嫁要演《少華山》、《穆柯寨》﹔《天仙配》、《老少換》等﹔生日、慶壽,要演《麒麟送子》、《雙官誥》、《打金枝》、《全家福》、《八仙慶壽》等﹔祈雨要演《渭水河》、《斬旱魅》等﹔喪戲要演《孟姜女哭長城》、《大祭樁》、《六月雪》等﹔開台戲要演《天官賜福》、《跳加官》、《跳財神》等﹔收鑼戲要演《賣油郎》、《買胭脂》、《小放牛》等,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要演出不同的劇目,這是一條,過去到村子裡演出的戲班必須要打聽清楚這個村裡姓什麼的多,如果姓陳的多,就不能演出秦香蓮,如果姓秦的多,秦檜的戲不能演。第二,在表演技巧上適應各階層、各種不同觀眾欣賞要求,形成不同地區、不同劇種,同一劇種不同腳色行當,異彩紛呈的表演體制。戲曲藝術的這種多樣性、綜合性特點,除了不同地域語音的影響外,亦與各地的廣場藝術和廟會文化密不可分。 [06-11 15:55]
  記者 第三,在藝術風格上形成表演夸張,唱腔高亢,音樂熱烈,化妝變形的特征。戲曲藝術是融合了各種民間表演藝術而形成的,在其形成之後又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從廣場走上廟台。其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與廟台的演出環境密不可分的。為招徠觀眾,形成演出前“打通”的習俗。通過演奏鑼鼓曲牌,造成一個熱鬧沸騰的演出氣氛,使幾裡之外的觀眾聞聲而至。為了使喧鬧的戲場安靜下來,演員一定要在鑼鼓聲中上場,表演動作不僅夸張,而且逐步程序化,通過台步、手勢、身段,遠處的觀眾亦可明白演員要表達的意思。通過夸張變形的臉譜、妝飾,觀眾便知出場的是好人還是壞人。戲曲表演的這些特點,無一不與民俗活動背景下形成的廣場和廟台演出環境有關。如果我們的戲曲化妝用電影的化妝,或者話劇演出的方法,在觀賞上,觀眾離戲台那麼遠,根本不可能看出這個人物是什麼人物,一聽就知道是老生的唱,一聽就知道丑角的唱。化妝、表演、唱腔程序化了,藝術的形成跟它的發展、跟民俗活動、跟廟台因素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們要欣賞戲曲,如果不了解戲曲跟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許多東西了解不了,我們的戲曲吸收了各種民間藝術,經過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使得我們今天的觀眾看了我們的戲曲時候感到好象看不明白,如果跟民間習俗結合在一起考慮的話,這些問題就解決了。今天戲曲要發展,必須要跟民俗文化結合在一起,這樣我們的戲曲才能發展下去,我們欣賞戲曲也必須了解民間的民俗。這是我今天談這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我今天的講座就講到這,謝謝大家! [06-11 15:59]
  主持人 剛才劉老師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了戲曲的形成、發展、演出等方面與民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並且介紹了戲曲演出的習俗和民俗對戲曲藝術所產生的影響。下面是互動環節,有問題的讀者可以提問。 [06-11 16:00]
  讀者 您剛才講到一般情況下傳統戲劇和民俗民風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知道戲曲需要傳承,而傳承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特別是網絡的發展,人們娛樂的形式越來越繁多,途徑也越來越廣泛,我的問題是在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的形式下,我們舊的戲曲形態如何才能與新的民俗有機的結合起來,以達到傳承經典、教育人民的目的?謝謝! [06-11 16:02]
  劉文峰 就我的理解,簡單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民俗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特別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是在農耕時代形成的,戲曲也是農耕時代形成的藝術。我們現在的社會變了,由農耕社會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化、信息化時代,在這個時代裡,許多民俗已經消亡了,傳統戲曲現在遇到的危機,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後,我們國家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戲曲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394年,上世紀90年代時候還有317個劇種,到2003年我們做調查時候就剩了267種,現在還有多少種?可能100多種,我舉一個例子,山西是我們國家過去戲劇最多的省份,編戲曲志的時候49種,2003年我們去調查的時候就剩20多種。為什麼消亡?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耕時代形成的文明和藝術形式不適合現在人的審美和生活節奏。還有新的傳媒手段、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過去在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之前,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最高的藝術享受就是看戲,但是現在呢?誰還看戲?不說城裡人,我這幾年一直在鄉下考察,貴州那麼偏遠的山區,你到村裡看,村裡都是老人和小孩,中年人和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過去這些地方每個村都有鄉村劇台,年輕人收秋以後在一塊排戲,春節時候演戲。現在劇團組織不起來了,在福建沿海一帶,有時候演戲時台下隻有兩三個人。我們社會發展到現在,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所以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但是先進文化怎麼來?必須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先進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戲曲作為一種文化對我們國家的意義非常深遠。第二,我們要發展新興產業,比如動漫,如果完全把美國或者日本的弄過來,沒有中國的文化元素作為基礎,我們的後代如何培養呢?今天為什麼要把這麼多劇種作為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其意義就在培養我們後代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我們地域文化的認同。 [06-11 16:17]
  讀者 劉老師,您講的切入點——中國戲曲和民俗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非常好。您剛才主要談的是漢族地區,請您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藏族戲曲。 [06-11 16:21]
  劉文峰 我去過三次西藏,看過藏戲。第一,藏戲跟佛教有關系﹔第二,藏戲過去在民間是說唱藝術,不是舞台藝術,以說唱演出為主。 [06-11 16:29]
  主持人 因為時間關系,今天的講座到此結束,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我們後期的活動。 [06-11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