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總體情況及活動特色
發布時間:2024-10-10 10:09:32

[胡雁]中國非遺博覽會是文化和旅游部保留舉辦的省部級展會活動,是非遺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要展會,迄今已舉辦七屆。10月17日至21日,第八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將在山東濟南舉辦。今年適逢我國批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周年。通過20年的實踐,我國已形成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銜接,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體系,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將以“保護傳承 守正創新”為主題全面展現20年來中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成果。本屆博覽會,堅持專業性、創新性、體驗性、群眾性,以專業的知識、豐富的內容、新穎的展陳,打造非遺展示新空間、新場景,著力提升品牌化、市場化、年輕化水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胡雁]一是展現非遺連接現代生活之美,讓非遺“活”起來。聚焦非遺在現代社會展現的生態美、匠心美、創業美、互鑒美的特點,設立“美在生態更生動”“美在匠心更創新”“美在鄉村好光景”“美在交流與互鑒”展區,展示我國非遺系統保護、傳承有序、成果豐碩的生動局面。“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交流分享活動,以參展單位、專業買家為主,邀請部分非遺領域相關人員,圍繞非遺連接現代生活,交流分享、探討研究非遺的創新發展、現代傳播、時尚表達的工作路徑和有效舉措。活動邀約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街區、文化企業等作為專業採購商到場參加,搭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相關企業與各方的供需對接平台,讓非遺傳承不僅“養精神”“富腦袋”,也“強筋骨”“富口袋”。

[胡雁]二是展現非遺傳承青年力量之美,讓非遺“火”起來。設立非遺研培高校展區,活靈活現的縮微太和殿走獸琉璃、充滿現代江南風情的蘇繡、“遠在山村裡有人問”的苗族銀飾……這些研培計劃學員的最新創作,充分展示“傳二代”青春賦能非遺傳承的新力量。與奶奶一起繡制“針棒”香包的孫歌堯、與爺爺一起創作錫雕的王璽然以及老中青三代一起表演呂劇,讓我們看到了非遺的薪火相傳、弦歌不輟。濟南市“泉城非遺娃”也將登上非遺小舞台,展示非遺進校園的最新成果。博覽會通過逛展、直播、互動等方式吸引年輕人參與非遺保護,還設立多處研學教室、研學點位,打造研學空間,為青少年深度參與非遺傳承、創新助力非遺傳播提供更多機會。

[胡雁]三是展現非遺與新技術結合之美,讓非遺“潮”起來。邀請致力非遺傳播的新媒體平台、非遺展示的新技術應用,展示新媒體傳播和數字化展現的新成果,打造沉浸式非遺應用場景。戴上AR眼鏡,彷佛走入千畝麥田,感受“一日能看千台戲、三天能聽萬卷書”的馬街書會盛況﹔置身皮影體感互動空間,舉手投足,帶動皮影角色演繹世間百態﹔紙鳶漫游空間,一鬆一拽,感受天高地闊放飛樂趣。抖音的百YOUNG非遺體驗,百度百科的AI非遺館,微博的非遺煥新計劃,京東方藝雲的非遺作品數字化展示,泡泡瑪特的非遺潮玩,都為非遺保護提供新視角、新創意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