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離退休干部局
離退休干部局
【散文隨筆】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憂後樂”的崇高境界
發布時間:2010-01-26 12:35 來源: 編輯:離退休干部局
信息來源: 2010-01-26

                    范 崇 嬿

     今年是北宋名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989—1052)誕辰1020周年。為緬懷這位歷史偉人,重溫他立意高遠,內容深刻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感悟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對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政治觀是十分有借鑒意義的。
     范仲淹的一生是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知難而進,廉潔公正的一生。
     他在官場三十余年,無論是任地方官,還是任朝廷重臣,他都體恤民情,福澤民眾,剛直不阿敢於犯言直諫,因而屢遭奸臣誹謗,數度被貶,大起大落,而他卻毫無怨言,始終堅持盡忠為國、親躬為民、心襟豁達、寵辱不驚。
     慶歷二年(1042年)四月,宋仁宗因范仲淹御夏守邊有功,特給他晉升嘉獎,從慶州知州任命為分阝州觀察使。觀察使一職是集政權、兵權、財權於一身的重要職位,而且有比原職高出四倍的俸祿。范仲淹卻堅辭不受,連續三次上表,請皇帝恩准。理由是:邊關將士為國流血犧牲,而自己寸功未立,怎能受加官增祿之賞,這樣做會“發將佐之怒”“鼓軍旅之怨”“軍心不穩”豈能壯軍威、鼓士氣、固邊關、怎能報國為民?他還將賞銀全部分給邊關將士,由此可見范仲淹心底無私的博大胸懷。他為小官時也沒有因“位卑”而忘憂國憂民,他多次上表直陳時弊。當了重臣,也不為保官位而取寵於人。他數度遭貶,仍堅持不改初衷,無怨無悔,他心裡有“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區區”。特別是在他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中,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雄才大略和憂國憂民的政治抱負,提出了改革官制、選賢任能、嚴肅綱紀、修明法令、寬民使富、修武強兵等改革的十大主張,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答手詔條陳十事》)這十大改革主張對於建立政權、鞏固政權、發展經濟、強國富民都是至關重要的舉措。但是,改革觸犯了朝中權貴和既得利益者,他們便串通一氣,造謠生事,打擊改革勢力,最後又把范仲淹拉下馬。
     范仲淹無論就任或被貶任泰州、楚州、陳州、睦州、蘇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慶州、分阝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方官,還是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尚書吏部員外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京職,還是任陝西都轉運使、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陝西四路邊安撫使等邊任,他都始終為百姓謀利,為國家分憂,他每到一處就體察民情、筑堤、治水、興學、除弊、救荒、賑災、守邊、屯墾,到處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絕不收賄賂,也不邀官買寵。有一次,時逢朝廷宰相七十大壽,宰相位高權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滿朝文武,地方百官都借此機會表示忠心,以保烏紗帽,一時宰相府,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有人勸范仲淹也借此機會有所表示,以圖將來升遷無阻。但范仲淹整日忙於刑獄案牘無心顧及,他認為作為朝廷命官,干的是盡忠為國為民的大事,豈能為個人私欲,玷污清白,搜刮民脂民膏去討好宰相一人?!
     聯想現實中,在錢、權、色、名、利驅使下衍生了社會形態的畸形,使道德天平失衡。少數人為了當官,拉關系、找靠山,跑官、要官、買官、賣官,造假騙官,甚至殺人謀官﹔有的貪圖享樂,花天酒地,貪贓枉法﹔有的拉幫結派任人唯親,搞裙帶關系﹔一旦當了官便搪事謀私,更有甚者投機專營權錢交易,不擇手段,百般斂財。對照范仲淹這位歷史名人的拳拳愛民之心和精誠報國之志應感汗顏。
     應該說:“先憂後樂”是范仲淹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價值觀、人生觀基礎上政治觀的升華,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優良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流淌著的一腔熱血。
     “先憂後樂”在中國歷史上矗立一座永恆的,垂范千古,萬世景仰的精神豐碑。它激勵歷代成千上萬的志士仁人,拼搏進取,自強不息,奮斗終生。中國共產黨正在領導震撼世界的改革中,繼續發揚著這一中華民族的偉大情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偉大的黨、偉大的國家、偉大民族的雄姿。

      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滾滾向前,也是各級領導干部大展宏圖,為國為民勤政履忠的最好時機。黨中央號召:“領導干部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時刻把人民的利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們學習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憂後樂”的崇高精神,不僅僅是學習范仲淹個人的品格,同時也是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政治觀。特別在經濟越是發展,物質生活條件越是改善和豐富的今天,還要看到中國仍有許多人還未脫貧,更要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將“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化為“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忠實的人民公仆的實際行動,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力量。為建設一個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作者 車公庄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