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政策法規司
政策法規司
改革發展動態第427期
發布時間:2016-01-13 15:30 來源: 編輯:政策法規司
信息來源: 2016-01-13
 
改革發展動態

427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改革指導處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資訊部                              2016年1月5

 

 

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再出發

 

※編者按※

日前,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報告(2015)》。該報告顯示,國有文化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產出和利潤持續增長,總體保持了穩健發展態勢。當前,國有文化企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以更開放的氣度、更有力的措施深化改革。本期《改革發展動態》盤點了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方面的政策、高層動態、專家觀點等內容,供讀者參閱。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現狀※

日前,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報告(2015)》,據悉,該報告已經連續四年發布。

該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國國有文化企業從業人員129.9萬人,同比增長7.8%﹔資產總額26488.9億元,同比增長18.1%﹔實現營業總收入12855.1億元,同比增長20%﹔利潤總額1122.5億元,同比增長3.8%﹔淨利潤977.7億元,同比增長3.3%

2014年,中央文化企業共計3280戶,同比增長6.3%﹔資產總額7204.3億元,同比增長13.8%﹔實現利潤總額458.3億元,同比增長2.6%,淨利潤377.3億元,同比增長3.7%

報告指出,2014年,中央文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依然相對較高,平均總資產報酬率、資產利潤率、淨資產收益率分別比地方國有文化企業高3.1個、3.1個和2.7個百分點,資產營運和償債能力總體良好。

此外,地方國有文化企業共計10033戶,同比增長10.6%﹔資產總額19284.6億元,同比增長19.8%﹔實現利潤總額664.2億元,同比增長4.7%﹔淨利潤600.4億元,同比增長3.1%

報告指出,從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在資源佔用、就業規模以及產出與盈利水平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從產業分布來看,在地方國有文化企業內部,“文化產品的生產”部分在產出、資產、盈利等方面繼續保持了絕對多數地位,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大類在產出、資產、盈利等方面的相對優勢依然明顯。

 

※相關政策和措施※

2013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②《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

文號:國辦發〔201415

發布時間:201442

相關內容:《通知》提出,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強調國有文化企業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試點和股權激勵試點。

 

③財政部下達10億文化央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

為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支持中央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促進文化產業全面振興,201412月,中央財政下達2014年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10億元,共支持72家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文化企業實施的118個項目。據了解,此次資金重點支持三個方向:一是支持中央文化企業作為兼並主體,通過購買、控股等方式取得其他文化企業所有權、控股權,或合並組建新企業、集團公司﹔二是支持中央文化企業進行具有典型示范效應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資源庫、文化與科技融合等項目建設﹔三是支持具有競爭優勢、品牌優勢和經營管理能力的中央文化企業與國外有實力的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建設文化產品國際營銷網絡,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開拓國際市場。

 

20157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召開。會議指出,國有文化企業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須發揮示范引領和表率帶動作用,在推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中走在前列。要著力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樹立社會效益第一、社會價值優先的經營理念,完善治理結構,加強績效考核,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要建立健全兩個效益相統一的評價考核機制,形成對社會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要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加強文化市場監管,不斷優化國有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環境條件。

 

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發布時間:2015824

內容:《指導意見》共分830條,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

發布時間:201597

相關內容:《意見》根據中央要求,結合實踐探索,綜合各方面意見建議,明確要按照依法規范的原則,探索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管理模式,推動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同時,提出各地可結合實際繼續對本地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模式進行改革探索,完善宣傳部門有效監管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意見》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文化企業社會效益的政策保障,提出要完善政府採購和資助辦法、完善各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組建或改組國有文化資本投資公司等,加大對文化企業社會效益突出的產業項目的支持,更好引導文化產業發展。《意見》還特別針對文化企業特點和當前改革發展實際,提出要加大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投入力度,推動省屬重點文化企業在2020年底前免繳國有資本收益﹔統籌研究有利於文化內容創意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營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切實為文化企業兩個效益相統一提供政策支持。

 

201511月,中央財政下達2015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7.31億元支持67家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文化企業實施96個項目。這次資金重點支持三個方向:一是支持中央文化企業按照優勢互補、資源組合的原則,合並組建新企業或集團公司,作為兼並主體通過購買、直接入股等方式取得其他文化企業所有權或控股權﹔二是支持中央文化企業集聚跨部門、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數字內容資源實施行業及數字運營平台建設,開展具有典型示范效應的網絡傳播與運營服務平台﹔三是支持具有競爭優勢、品牌優勢和經營管理能力的中央文化企業與國外有實力的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建設文化產品國際營銷網絡,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開拓國際市場。

據了解,2011-2015年,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37.91億元,推動中央文化企業做大做強。

 

201511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以改革創新破除制約消費擴大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該轉企的盡快轉企,全面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准入,分領域逐步減少、放寬、放開對外資的限制,支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增加優質新型產品和生活服務等有效供給。

 

※高層動態※

201510月,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孫志軍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題為《把牢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的文章。文章指出,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成為市場主體,活力、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市場繁榮。同時也要看到,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環境下,文化企業面對競爭的壓力,往往忽視了文化企業的特殊屬性及內在要求,兩個效益相統一的問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淡化社會效益的情況時有出現,存在唯發行量、點擊率、銷售額的現象。如何建立健全確保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已成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這個問題處理得好,就會促進國有文化企業持續健康發展﹔處理不好或出現含糊,就會偏離改革初衷,直接影響和制約文化企業的發展。文化企業改革發展必須把牢方向,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確保國有文化企業堅守社會責任,把兩個效益相統一的要求落到實處,努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作出更大貢獻。

20151126日,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人民日報》刊文,對“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有關文化建設的內容進行解讀。他指出,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努力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促進文化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優勢產業門類集聚。完善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企業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模式,推動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在新聞出版傳媒領域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試點,利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創新管理,確保正確輿論導向。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發揮政策的兜底作用,確保文化企業既活得好又走得正。

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家新則表示,推動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事關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的全局。要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理順出資人管理體系,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堅持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要創新出資人管理方式,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精神,建立國有文化資本監管機構運營機構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的三級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在此基礎上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提高文資監管科學化水平。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管理流程和內控機制,確保權責明確、高效運轉,努力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業績為基礎、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相挂鉤的業績考核制度,培養懂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健全監督機制,落實股權董事、監事職能,維護出資人權益。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健全引領機制。與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建立國有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推動機制,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引領我國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的主導力量;與文化科技創新結合起來,完善國有文化企業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企業數字生產能力,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文化科技創新的先導力量;與文化走出去戰略結合起來,創新國有文化企業走出去模式,構建產品輸出和資本輸出雙輪驅動的走出去新格局,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堅力量。

 

※專家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明:國有文化企業有著與民營文化企業一樣的社會責任,就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長蕩主流價值,參與國際競爭,傳播文化軟實力。但同時,國有文化企業是對國家的文化發展富有責任的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國有文化企業不應該與民營企業去搶熱門市場,要做“冷門”的事情,做打基礎的事情。國有文化企業應該在文化資源的整理,開發這些相對來說投資比較大、產出效益比較長、商業周期比較長等這種真正的基礎文化項目上擔當主角。因為純粹的市場機制傾向於短期效益,很多民營文化企業規模比較小,很難考慮長遠戰略,所以急功近利的情況比較多。國有文化企業就應該瞄准市場上那些長遠的東西,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搶短期市場。所以國有文化企業在文化產品開發上,應著眼於那些對國家的長期文化戰略有利、不見得馬上能掙到錢的項目。

國家行政學院文化研究部主任祁述裕:2013年做的(文化企業)分類改革,公益性、經營性兩大類,總體是對的,但是還是顯得比較粗。對國有文化企業的改革要重新思考:第一,不能照搬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第二,要細化國有文化企業的分類﹔第三,改革的定位要重新考慮。“我比較贊同要定位在承擔公益責任,這樣對文化企業比較合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主任徐鵬程:現代企業制度認為,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效率,效率決定效益。股份制改造完成後,國有文化企業的管理體制將發生轉變,過去上級管理部門的主管主辦制度將向出資人制度轉變,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建立後,將依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公司章程》的規定進行運作,出資人的意志將以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的形式予以體現,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按照市場化的方法選聘經營層,並對經營的業績進行考核。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明確了各方面的權力與義務,明確了重大事項決策的流程,也明確了經營者的責任,避免出現“都在管,都不管”、“都在說,都說了不算”的情況,通過體制改革,打破機制僵化的樊籬。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文化發展動態和簡報”。

歡迎將相關素材和意見建議發送至郵箱:wenhua@ ce.cn

贈有關領導同志參閱

 

主編:鄒一鳴 成琪 責任編輯:邵希煒 聯系電話:010-81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