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 
京劇《春秋二胥》和京劇《大舜》的“一改”專家修改會在北京召開
發布時間:2019-10-25 08:56 來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2019-10-25

  72527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京劇《春秋二胥》和京劇《大舜》的“一改”專家修改會在北京召開。十余位理論評論、編劇、導演、音樂作曲、舞美設計等領域的專家共話劇目亮點,探討劇目如何精修細磨。 

  京劇《春秋二胥》和《大舜》都是聚焦歷史題材的舞台藝術作品,把老故事講出新時代的意義,展現了一個時代的人對於精神和心靈探索的高度、深度和豐富度。這兩部作品立足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思想道德與文化,體現了文藝的現代性、當代性和時代性。 

  首先,兩部作品都是向中國經典故事的致敬。《春秋二胥》刻畫了伍子胥、申包胥這一對至交好友,因國仇家恨和立場不同而走向對立的悲劇故事﹔《大舜》以上古時期堯、舜、禹三帝的恢弘歷史為背景,展示了聖賢生平和以“孝、仁、和”為核心的舜文化內涵。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根脈,形成了一種文化認同,既體現在 “二胥”面對人性困境、對“忠誠與寬恕”掙扎選擇之中,也體現在大舜的仁愛意識、民族意識和家國意識之中,不僅激發了觀眾共鳴,更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 

  其次,是推陳出新,在繼承中尋找現代性的新呈現。京劇藝術既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品位,然而在新時期中一度受到觀眾審美方式改變和審美取向遷移的沖擊。《春秋二胥》和《大舜》這兩部作品自覺承擔了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在保持京劇原貌、尊重京劇本體的基礎上,不僅在唱詞和念白上進行了審慎的改革,而且在音樂、唱腔、燈光、服裝、舞台時空景觀以及表演程式上都有所創新,帶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 

  《春秋二胥》首演便“火爆”異常,此後進行了20場展演,贏得觀眾的廣泛好評。《大舜》亦多次舉行專場演出和參與“戲曲藝術進校園”活動。這不僅說明了這兩部作品在題材的挖掘、立意的深入和時代特征的把握上的成功,又體現了兩部作品在擴大戲曲受眾、開展戲曲教育方面帶來的積極社會效果。 

  當然,作品想要成為具有示范導向作用的“傳世之作”,仍需聚集眾智找症結、談問題、抓修改。在此次修改會中,有專家認為,在題材挖掘和立意深入上,現有的創作成果可圈可點,但仍有提升之處。如對京劇《春秋二胥》,北京京劇院院長、一級編劇劉侗指出,編劇不應該一味地強調伍子胥的復仇心理,而應該把重點放在人物實際的行動和偉大的抱負中去,把戲做“大”。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如上海淮劇團團長、一級編劇龔孝雄表示,伍子胥“鞭尸”和“淹城”這兩個行動是極為瘋狂的,而現在的劇情並不足以為這個強烈的戲劇動作提供充分理由,需要把戲做“足”。而在《大舜》當中,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編、高級編輯劉玉琴認為,本劇讓觀眾們看到了傳說故事、京劇質感和當代思維方式進行對接的可能性,但它們的融合並不足夠精彩可信。 

  傳統文化中也要凸顯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接軌、激發時代共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也指出《春秋二胥》還未找到通向大開大合的戲劇性的途徑,如在“二胥”的第三次見面到結尾的場景中導演可以通過重新規劃人物動作、設計舞台調度,更深入地挖掘人性和人道的命題,從而加強觀眾的情感共鳴﹔中國戲曲學院原副院長、教授趙景勃談到,《大舜》的舞台整體表現風格有些拘謹,我們不知道上古時期的具體情況,所以二度創作就能夠在運用中國傳統美學特征的基礎上展開自由想象,也可以從許多在當下獲得認可的劇作中尋找形象上的參照。 

  關於音樂與唱腔設計,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主任、教授謝振強認為,《春秋二胥》音樂所呈現的歷史厚重感不明顯,而且前後半場的表達不太一致﹔在樂器的選擇上,弦樂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反而對念白造成了嚴重的干擾。而在《大舜》中,唱腔的語言有些像現代戲,應該更突出京劇特色。山東省京劇院藝委會主任、一級演員白雲明在這一點上進行深入分析,建議將角色們的念白改為有古朴高雅風格的韻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