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中國國家話劇院
中國國家話劇院
原創話劇《船歌》在京成功首演 唱響改革開放40年主旋律
發布時間:2018-09-25 09:42 來源:中國國家話劇院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國家話劇院 2018-09-25

  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船歌》在經過了一年多的採風創作,一個半月密集的排練與打磨後,於921日在國家話劇院劇場正式拉開序幕。《船歌》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打造的作品,也是2018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參演劇目。 

  《船歌》由劉深編劇,姜濤執導,演員韓文亮、原華、李建鵬、師悅玲、郭犇、馬迎春等參與演出。描寫了特區一個小漁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刻畫了以漁民出身的梁海濤和外來打工妹林秀英為代表的特區人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他們內心深處對新生活的向往,書寫了他們的青春與愛情,詠唱了建設者的奮斗精神。 

  真實人物改編 謳歌建設者的奮斗精神 

  《船歌》從20177月便開始籌劃,主創人員多次深入深圳、廈門、汕頭、珠海等經濟特區,從構思到形成大綱、初稿、反復修改,組織專家論證,歷時整整一年的時間,目前已是第六稿劇本。據編劇劉深介紹,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從一艘漁船起家,“一網一網地捕撈,一船一船地運輸”,經過40年的奮斗,發展成為一支擁有十艘大型遠洋漁船的船隊,並帶領全村發展致富的故事仍被當地人津津樂道。梁海濤的扮演者韓文亮也被原型人物感動,“他就是一個踏踏實實、知恩圖報、靠自己的雙手拼搏的人。”原華在劇中飾演了一個從井岡山來特區的打工妹林秀英,她一出場,在傾洒著陽光的大榕樹下,聽著海浪聲與漁船回港的馬達聲,看著漁村蓋起的小洋樓,一臉憧憬地說:“這裡是特區,是夢開始的地方,隻要肯干實干,就一定能實現夢想。”此外,《船歌》也為觀眾展現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靠投機取巧發家而後浪子回頭的曾祥發、基建工程兵轉業參與特區建設的馬三強,以及有知識、懂管理的特區“二代”何曉彤等。“我們在寫實的元素裡加上詩意、浪漫的創作觀念。”導演姜濤表示,《船歌》既有歷史又有生活,更多的是展現特區人頑強拼搏的精神。 

  還原40年巨變 8米漁船靈活多變上舞台

  舞美設計申奧將一艘全長8米的木質漁船和高達7米的榕樹搬上了舞台,通過對漁船的分解組合,演繹出劇中人物多個生活場景,如小賣部、小吃店等,闡釋了以船為家的概念和扎根沃土、生生不息、繁榮發展的寓意。此外,激情澎湃的配樂、海浪拍擊的音響效果,也將特區人民破浪前行的拼搏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八十年代的紅頭繩、大彩電,到九十年代的夾克衫、大哥大,再到21世紀的小洋裝、高跟鞋,《船歌》的服化道完美地還原了特區40年的變化。“三轉一響一咔嚓”、“馬達一響,黃金萬兩”等具有年代感的名詞也喚起了觀眾的回憶,令人忍俊不禁。散場後,觀眾紛紛豎起了大拇指:“縫紉機、照相機、自行車這些老物件看著特別親切,一下就把我們帶回到當年的生活。” 隨著劇情的推進,“環保”“可持續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自貿區”等近年來耳熟能詳的名詞更是突出了該劇現實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基建工程兵之歌》詞作者洪科聽說國話創排《船歌》非常激動,洪老師表示:“《船歌》這部劇的配樂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一下子把我帶回了那段激情燃燒的軍營歲月,勾起了我們基建工程兵當年建設特區的美好回憶。” 

  為大家舍小家 多個場景引觀眾落淚 

  “那個年代的人們感情表達很含蓄,但又真摯動人,特別是劇中徐慧敏和馬三強確認心意的時候,配合著兩人身後舞台布景的合二為一,有打動人心的效果。”首演結束後,觀眾李伯犀這樣說。 

  婚禮現場的一幕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得知漁村建設急需幫助時,新郎梁海濤毅然決然地脫下西裝,換上工裝,哪怕一個人、一艘船也要幫漁鑫村解決燃眉之急,在他的帶動下,漁民們一呼百應,紛紛伸出援手,響應特區建設,眾志成城的場景感人至深,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演出接近尾聲,為了保護海洋生態,促成新船下海,梁海濤含淚淘汰了伴隨自己40年的舊船,移交村史館。在與老伙計話別時的一段獨白,成了當晚演出的催淚彈,“它是新的漁鑫一號,它作為領航船,永遠會沖在最前方!”伴隨著激昂的音樂,多媒體背景出現了一艘嶄新的現代化遠洋漁船,與舞台上的舊船交相輝映,很多觀眾都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劇中‘特區二代’弘揚起父輩的精神,用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理念更好地發展漁業、進行城市建設,觀念和理念的更新才是改革開放40年給人們帶來的最深刻的影響。”觀眾感慨地說。

圖為原創話劇《船歌》劇照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記者 馬思偉 攝

  據悉,原創話劇《船歌》首輪演出將持續到925日,受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邀請,在結束北京的五場演出之後,將於1117-18日登陸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兩場,以饗滬上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