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北碚區創建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5年11月3日
中國文化館年會創建城市代表團來碚考察
北碚示范區創建工作獲好評
根據國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2015年文化館年會組委會的安排,10月30日下午,國家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專家和第一二三批創建城市文化局長約120人蒞碚考察交流。
在北碚區文化委員會黨委書記萬天倫的陪同下,領導們分兩組參觀了北碚區文化館、北碚圖書館,走訪了北溫泉街道紅熙山寨文化大院、歇馬鎮華偉社區文化室。北碚區就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數字化、標准化、均等化、社會化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向領導們進行了展示和交流。
參觀的第一站是北碚區文化館,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正在群眾舞台上演,現場聚集了數千群眾觀看。同一時間,華偉社區文化室裡也充滿了歡聲笑語,同樣一場演出也清晰地展現在文化室的大屏幕上。原來,這是北碚區文化館通過“中國文化網絡電視”這一數字化手段實現的“直播”功能。
北碚區文化館的前身為1937年設立的“民眾教育館”,是國家文化部第一批命名的國家一級文化館。七十多年的風霜雨雪之後,北碚區文化館依托先進的數字技術,建成了全國首個示范數字文化館,以數字化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北碚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煥發了新的生機。
▲代表團參觀北碚區文化館
同樣有著八十多年歷史的北碚圖書館也依靠“數字化”迎來了新生。作為全國首批52個數字圖書館建設單位之一,北碚圖書館已完成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工作,館內除傳統服務窗口之外,還專門設立了數字閱讀體驗廳,內有北碚區公共數字文化“碚殼”平台觸摸屏一體機、有聲閱讀蛋殼椅、“悠貝”少兒閱讀機等先進設備,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
▲代表團參觀北碚圖書館
北碚區文、圖兩館也是北碚區“以館帶站”模式的“橋頭堡”。這一模式的運用在於將鎮街分片,實行業務包干,定人、定時、定點“結對子”,對鎮街綜合文化站進行有效指導。靠著這一模式,北碚區在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上頗有斬獲,17個鎮街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國家標准。
在“均等化”方面,北碚區也不遺余力。文化館開設的農民工子女免費藝術培訓班,圖書館設立的視障閱覽室,華偉社區等地開展的留守兒童“四點半課堂”,都是北碚區在文化均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代表團參觀歇馬鎮華偉社區文化室
當然,構建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的不夠的,必須引入社會化力量融入循環。位於縉雲山麓的紅熙山寨文化大院就集中體現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北碚思路。目前,北碚區通過培育和發展文化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的形式,建成了一批文化大院、文化生活館、民間博物館、民間美術館,成為了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力補充。
▲代表團參觀北溫泉街道紅熙山寨文化大院
考察結束後,中國文化館年會創建城市代表團表示,北碚區以城鄉一體化為統攬,創新了傳播服務方式,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多元協同發展格局,建成了“城鄉一刻鐘”文化服務圈,全面推進了示范區創建工作,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