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2025年安徽省“四季村歌”優秀作品展演活動在滁州市琅琊山景區熱烈開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蔡小莉、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湯洋、滁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江華等與當地群眾、游客2000多人圍坐山水間,伴著秋陽與鬆濤,共同享受這場鄉村音樂盛宴。
本次展演共呈現來自全省各地16個優秀村歌作品,內容涵蓋文旅發展、非遺傳承、鄉村新貌等多元主題,形式包括合唱、獨唱、民俗表演等多種藝術形態。此次演出在馬鞍山市選送的《麥浪裡的微笑》中拉開序幕,當涂縣農民歌手們用質朴的嗓音唱出了春耕夏耘的辛勞與豐收的喜悅,瞬間將現場觀眾帶入充滿生機的田野情境。
立足文化振興、歌唱家鄉發展、傳遞文旅魅力,是本次展演最鮮明的底色與最大亮點。黃山市的《晒秋》生動再現了歙縣陽產村秋日晒秋的民俗畫卷,歌聲中滿是豐收的喜悅﹔宣城市的《畬鄉歡歌》以悠揚曲調描繪了寧國市畬族鄉雲梯村發展文旅產業的生動圖景﹔宿州市的《再唱老侉頭》則以渾厚高亢的嗓音展現淮河以北的“侉”味方言特色,土味十足卻趣味盎然,生動展現皖北農民新時代干事創業的昂揚勁頭﹔東道主滁州市選送的《萬村有戲》唱出了基層群眾對“送戲進村”文化惠民工程的熱切期盼,傳遞出公共文化服務浸潤鄉村的溫暖﹔蚌埠市選送的《回家尅飯》,用充滿生活氣息的方言歌詞,傳遞出鄉村團聚的溫馨情感,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展演中,一批融合非遺元素的創編作品同樣引人注目。銅陵市選送的《銅陵牛歌(新編)》由市級非遺傳承人王育君領銜演唱,在保留傳統牛歌“哦哎嗨呵”獨特唱腔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編曲手法,讓這項有著百年歷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安慶市的《山野的風》用黃梅旋律唱出外出游子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蕪湖市的《魚燈謠》同時融入無為魚燈、無為宮燈兩項非遺技術,再現節日巡游的民俗場景﹔合肥市的《鄉村吉他聲》、阜陽市的《醉了花鼓鄉》將傳統巢湖民歌、花鼓調與現代旋律結合,唱出了新時代青年人的幸福生活。
本次展演採用“景區+展演”的文旅融合模式,將舞台巧妙設置在琅琊山景區醉翁亭畔,讓千年文脈與田園歌聲交相輝映。活動現場不僅有精彩的舞台表演,還設置了非遺展示互動區,讓觀眾在欣賞村歌的同時,沉浸式領略安徽鄉村獨特文化韻味。旁邊的農貨集市人頭攢動,當天農產品銷售9.6萬元。線上傳播同步發力,通過國家公共文化雲、安徽文化雲、滁州文旅等平台進行網絡直播,吸引55萬網友在線“圍觀”,雲端掌聲與現場喝彩形成熱烈互動。游客張先生開表示,看宣傳說有唱歌活動,沒想到這麼精彩,景也美,歌也好聽,孩子聽著都不想走。
作為安徽省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品牌、群眾文化活動促消費的重要舉措,“四季村歌”活動自開展以來,始終立足各地農文旅特色,圍繞春山茶歌、水上漁歌、秋收歡歌、紅葉山歌等10類特色場景,累計新創、改編村歌作品210首,舉辦線下展演活動116場,開展線上作品展播10期,讓“村歌”成為傳播鄉村文化、展示鄉村風貌的重要載體。各地以村歌為媒,積極推動村歌與旅游、農業、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不僅吸引大量游客前往鄉村觀光體驗,更匯聚了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僅6場省級示范活動就吸引15家“活動合伙人”加入,累計帶動農產品銷售及文旅消費176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文化動能與經濟活力。
為持續推動“村歌”活動常態化、品牌化開展,下一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將不斷豐富活動形式、提升作品質量,讓“四季村歌”既成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歡樂舞台”,也成為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持續為安徽鄉村高質量發展奏響時代強音。